胡凌虹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阮儀三教授努力促成了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zhèn)的保護,因而享有“古城衛(wèi)士”、“古城保護神”等美譽,同時在上海這片土地上,阮教授也傾注了諸多心血。1990年,阮儀三教授開始搞上海名城保護,做了外灘、南京路、豫園等保護規(guī)劃。如今70多歲高齡的他依然奔波在保護中國古城遺跡的途中,定期在《新民晚報》上發(fā)表文章進行呼吁。在接受采訪時,阮教授拿出了一本非常厚重詳細的《上海市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擴展調研報告》,這是他所領銜的基金會出資20萬元、組織團隊做的調查結果;采訪結束后,阮教授還主動打電話給記者,補充訪談時漏講的一部分內容,其專業(yè)精神、認真態(tài)度讓人欽佩不已。
特色篇
記者:阮老師,從總體來看,您覺得上海的歷史建筑有哪些特色?
阮儀三:中國歷史悠久,從周代起就開始進行完整有規(guī)劃的城市建設,出現了多種城市類型,有古都城,比如說北京、西安,杭州、南京等;有地區(qū)統治的中心城市;有州城、府城、縣城、衙城等;還有工商形成的重要城市,比如說蘇州、揚州。上海是近代興起的,宋朝的時候還是大松江、大嘉定,到元朝出現了上海鎮(zhèn),明朝變成了上??h。在上海的老城區(qū)里,上海鎮(zhèn)到縣的展現就是現在的城隍廟地段,基本上是完整的典型江南水鄉(xiāng)州府城市的格局,方正十字街,方正支弄,一圈城墻,中間府衙,小橋流水人家。到了近代以后,城墻被拆掉了,內部局部進行了改建。到了現代,城隍廟地段依然保留了小街、小巷、小房、小商品市場的小家碧玉式鄉(xiāng)土風情,與黃浦江對岸浦東完美的現代化設施,嶄新的樓宇散發(fā)出的現代化氣息交相輝映,新舊、土洋,現代與古代對比強烈。這是上海歷史建筑特色第一。第二,隨著太平天國的興起,小刀會的興起,上海成為相對安全的地方,大量中國內地的國人逃到了上海租界里。為了適應不同階層人們的住宅需求,上海的租界區(qū)建造了多種形式的里弄建筑。第三,由于上海處于黃浦江和長江的交匯口,又是內陸的腹地,帝國主義國家看到了商機,大量資本家到了上海以后,在很短時間內發(fā)財。同時他們想要享受原來國家最好的物質生活,所以在英租界、法租界建造了具有西方各國特色的建筑物,這些都是外國精品在上海的移植?,F在上海宛平路、高安路、湖南路等街道上小圍墻、花洋房、咖啡店、兩旁梧桐樹的格局,依然保留了當時的異國風情。特別是外灘,可以看到一連串西方不同時期的建筑代表,如復古主義、折衷主義、新建筑派、芝加哥學派、建筑裝飾派等,而且都非常經典。所以,上海因為建筑門類的紛呈,建筑創(chuàng)作的豐富,建筑式樣的繁多,成為了世界建筑博覽會。
記者:從專業(yè)的角度講,上海的里弄有怎樣的特色?
阮儀三:上海里弄的石庫門房子基本上是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廳堂式住宅,安徽的“四水歸堂”等中國傳統住宅的升華和變異。所以高檔的石庫門房子有天井、合院,還有堂屋、兩廂,前面主人房后面?zhèn)蛉朔俊M瑫r因所處地段、建造年代、居住者擁有財富的不同,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房子,比如老式、新式石庫門、廣式里弄等。從群體布局上看,石庫門房子采用了西方鄰里單位規(guī)劃的方法,具有連排式、密集型的特點??偱?、支弄的建立,加上印度阿三的把門巡邏,使里弄相對比較安全,社區(qū)里的公共設施,如門口的煙紙店、老虎灶等,也使生活比較方便。這也就形成了里弄外面社會混雜,內部相對安全、安靜,主婦們在后門邊做家務,邊看孩子在弄堂里玩耍的上海特色風景。而且從江蘇、浙江,一直到武漢、重慶,近代工業(yè)發(fā)展、有租界的地方,都采用了這種里弄形式。
記者:您提出上海里弄要申遺,那么在您看來,上海里弄的重要價值在哪里?
阮儀三:中國公共的歷史建筑,比如宮殿、廟宇,從北方到南方,大地方到小地方,除了規(guī)模有大小外,樣子都差不多,但是各地民居建筑,隨著地理、人文環(huán)境,民俗特征,生活習慣的不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是廳堂式住宅,云南是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這種少數民族的民居,而上海的特色是里弄,這是古代傳統建筑向近代過渡時期的一個產物,這種產物滿足了人們當時的生活需求,同時又創(chuàng)造出了前門阿姨,后門奶奶,東家媽媽,西家阿姐和睦相處的上海特色風情,這種風情也是近10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特質和外國租界上的現代文化的一種混合,是上海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上海里弄具有世界遺產性質,盡管現在正在逐漸消失,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比如新天地,正是因為保留了里弄的格式與形式,滿足了現代人對歷史的回憶,對上海風情的一種追求,所以產生了很強的商業(yè)號召力,成為國內外旅游雜志介紹上海時的首選,具有很強的反映上海城市的特色和風貌。
保護篇
記者:剛才您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上海歷史文化建筑的特色,那么上海在保護這些建筑方面做得怎樣?
阮儀三:總體說,上海做得比較好。第一是有人,有比較英明的領導,睿智的長者,以及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第二,2003年上海公布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有關保護歷史街區(qū)和建筑的法規(guī)。其中確立了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占老城區(qū)總面積7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除了保護區(qū)以外,上海也確定了632處被保護的優(yōu)秀建筑,同時還加強街道保護,比如南京路,按傳統尺度,1比1保持了原來的歷史風貌。此外,對于違規(guī)的行為也進行了嚴肅懲處,比如之前江南制造總局的總辦陳炳謙的住宅被拆,罰款200多萬元。
記者:您在《新民晚報》的“城說一家言”專欄中,不斷發(fā)表文章,呼吁對上海弄堂要嚴加保護,那么保護的現狀怎樣? 像上海這樣一個面積不大,而人口眾多的城市,應該如何協調城市發(fā)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
阮儀三:2003年以后上海房管部門對里弄作了調查,把里弄分為兩類,一類是一級舊里,都進行了比較好的保護,比如步高里;另一類是二級舊里,住宿條件比較差,基本上不保護。這幾年,我們感覺這個分類當時定得太鹵莽,太草率,這些里弄的居住情況確實很惡劣,但是這不是建筑本身不好,而是因為這些比較破敗的地方90%住的是貧民,多年來沒錢整修房屋,同時人口膨脹,一幢老居民住宅,原來只住1家人家,現在最多住了24家。去年9月,我在報紙上看到上海有幾個區(qū)在提,我們要消滅二級舊里,迎接世博會,要盡快改善居民的生活。我認為這個提法是錯誤的。2005年北京拿出10個億,修了44條胡同,1444幢四合院,其中很多在2008年奧運會時成為了旅游賓館,外國人通過這些民宅了解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反響。那么我就在想,上海是不是也可以拿出一點錢修一下里弄,以此來支持世博會?于是,我給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寫了封信。他很快就回信了,認為這個想法很好,而且跟我們學者的觀點是一樣的,應該真正地解決居民問題,并留存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然后俞書記派了市委秘書長、上海規(guī)劃局局長過來。當時我提了三條意見。第一,上海有了12個風貌保護區(qū),很不錯,全國第一,但是12個保護區(qū)里,沒有以里弄為主的保護區(qū),應該要擴大保護區(qū)的內容;第二,二級舊里都要拆光,這想法不對,可能有好東西。那么好東西有多少,要認真調查;第三,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所有城市對于舊城采取的是改造的方式,拆掉舊房建新房,把原來城市的肌理都破壞掉了。老百姓被遷走,有錢的人進來,80%、90%不是原來的居民,這樣人為造成了社會的分化,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歐洲美國已經在這方面出現了問題。所以不能舊城改造,而要舊城更新,用新的元素來激活舊城。因此去年10月份開始,我的基金會出資組織了一支由博士、碩士、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團隊,對上海的所謂二級舊里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調查。報告已經出來了,等審定后我們就進行規(guī)劃。上海里弄,我們要保護它們,就是像新天地那樣嗎?不是。我們要為老百姓服務,而不只是為了掙錢。此外,我還跟市委書記提意見,建高鐵政府拿出8000億元人民幣,世博會拿出7000—8000億元人民幣,舊城更新拿出了多少錢呢?法國每年拿6000億法郎修老房子?,F在政府也準備出錢了,還不知道怎么用。我們知識分子應該出點力。
記者:您也多次提到蘇州河在治理開發(fā)中要加強對遺產保護的問題,您覺得保護得怎樣?
阮儀三:蘇州河以前很臭,因為當時河兩岸都是工廠。對于蘇州河的治理,上海花了很大功夫,把大部分工廠都遷走了,同時進行了污水節(jié)流,對河水進行了幾次大改造,采用了自然水調節(jié)清潔的辦法。但是之后上海又在蘇州河兩岸建了大量高樓,蘇州河變成了密不通風的建筑弄堂。因此上海又出臺了規(guī)定,蘇州河兩岸建高層建筑要慎重,而且上海市區(qū)高層建筑現在也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批。通過我的調查,普陀區(qū)在蘇州河兩岸有很多重要的歷史地段,包括不少里弄,還有工廠地段,可以變成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
記者:這幾年上海出現了很多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對這些園區(qū)您怎么評價?
阮儀三:莫干山路50號、田子坊都是我們保下來的,并進行了規(guī)劃。但是到現在為止,上海還沒有把田子坊,莫干山路50號列為上海市保護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這些地塊,建造者到現在為止還想拆,因為拆了以后可以掙大錢。其實8號橋、M50,虹口區(qū)的1933等都是上海的特色所在。上海的近代工業(yè)在全國是領先的,現在上海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全國也領先,跟國際逐步接軌,這是指引的很重要的方向。那么怎么更好地利用歷史的遺存?這就要注入新的因素,把文化的因素、現代的元素,人們生活的多樣性注入進去,使它再生,再生的轉化不僅僅是合理利用建筑,而且增添了新的內容,這也就是上海的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