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達
第三章、明古玉辨?zhèn)巍墨I的考察
明確了仿古玉與偽古玉的界限之后,我們可著重研究偽古玉的一般情況。陳性《玉紀》指出宋代偽古名之“老提油”,以仿出土古玉之血浸,劉大同稱為“宋仿蘇燒”,可知清人對宋人作偽古玉一事持肯定態(tài)度。而在宋人著錄中尚不見記載,迄今在傳世古玉中尚難以找出宋偽,即使自以為是宋代偽古玉,但也無法論證,所以在此只宜暫付闕如,留待將來再議。目前,從已有材料來看,要講偽古玉,只能自明代開始。在談明代偽古之前,先簡單地說明一下現(xiàn)存仿古玉的情況。
在傳世于今的明代玉器中,已發(fā)現(xiàn)的仿古玉大致有玉圭、雙螭耳杯、乳釘(觳紋)雙耳杯、獸面紋獸耳爐、高腹沖耳爐、夔鳳紋卮(圖一)、云紋螭耳匣、角端香薰(圖二)、青玉豚(一對)、爵杯、出戟方觚、嚴卯(四方)。剛卯(八方)(圖三)英雄合巹杯等等,其中大多是仿商周彝器而頗有損益,距原器差異較大。玉質(zhì)較次,五色多有不正,綹璺瑕玷在所難免,烤上人工的鐵銹色或栗皮色等沁加以掩飾。這是明代仿古玉常見的一些特點。下面我們看看明^著錄是如何解釋偽古玉的。
一、《格古要論》——明初古玩鑒定的專著
已如上述,有關(guān)明代碾琢偽古玉的資料主要來自晚明高濂《遵生八箋》的記載,若細審其來路,有不少文字乃取自明曹昭《格古要淪》?!陡窆乓摗纷髡卟苷?,松江人,字明仲,生卒年不詳。其父“真隱處士生平好古博雅,素蓄古法書、名畫、古琴、舊硯、彝鼎尊壺之屬,置之齋閣以為珍玩”。曹昭深受其父熏陶,他說:“予自幼亦嗜之,侍于先子之側(cè),凡見一物必遍閱圖譜,究其來歷,格其優(yōu)劣,別其是非而后已”(曹昭《格古要論·序》)。曹氏“世為吳下簪纓舊族,博雅好古,凡世之一事一物,莫不究其理、明其原,而是非真?zhèn)尾荒芴悠滂b”(舒敏《新增格古要論·序》)。從二序可知,明仲乃收藏世家之后,尤善精鑒,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撰《格古要論》,由同鄉(xiāng)舒志學校訂其次第,敘其篇端。其初版付槨年月不明,估計距洪武二十一年不會太久。今版為《新增格古要論》,由吉水王佐合李莊、孫紀,于景泰七年(1456年)夏四月至其年秋七月考核增完,天順三年(1459年)四月上旬點校始畢,并命工鋟梓,惟距曹昭成書已逾六十余載。后有鄭樸其人對王佐所增持有貶意,于是“再校而梓之”,鄭氏在再校本的序中指出:“若王之所增大有可汰,而且仍其舊,則愿覽者各從所好為所人也”,遂保留了王佐增補部分。新增本金石珍寶器物之類由王佐“各隨所見聞以類增入”,可知并非征之文獻而增補。
《格古要論·珍寶論·玉器·古玉》并未直接談到偽古問題,但從其字里行間也可找到有助于辨?zhèn)蔚膮⒖假Y料,此書的序也透露了明代偽古文物的一些情況。如:
嘗見近世紈袴子弟習清事古者亦有之,惜其心雖愛而目未之識矣。因取古銅器、書法、異物,分其高下,辨其真贗,正其要略,書而成鳊。(曹昭序)
作者公開聲明,著《格古要論》的目的在于品評和辨?zhèn)巍?/p>
遂著為《格古要論》以辨釋器物,使玉石、金珠、琴書、圖畫、古器、異材莫不明其出處,表其指歸,而真?zhèn)沃至巳辉谀?。凡詐偽苦窳之器,不能眩惑求售,可謂有益于世矣。(舒敏序)
為其作序的舒志學亦認為《格古要論》問世可使“真?zhèn)沃至巳辉谀俊?,凡偽品不能出售而有益于社會??芍鞒鮽喂乓汛笏练簽E,使收藏者蒙受不少損失,于是鑒別真?zhèn)我殉蔀槭詹丶业念^等大事。在這種背景之下,收藏家真隱處士之子曹昭,至其老年便撰著《格古要論》作為“紈袴子弟習清事古以辨真贗”的教科書。由此可知,我國制造偽古清玩的惡習確實由來已久,可上溯至元或宋。這是偽古的一般情況,那么偽古玉的制造是否也始于元或宋呢?這需要依靠今后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來回答?!陡窆乓摗烦蓵鴷r已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自稱“迨今老猶弗怠”,可推算他生于元中期,其父可能生于宋末元初,故此書雖成于曹昭,然可視為父子兩代玩古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概含元明兩朝江南地區(qū)文人士大夫清賞鑒古的結(jié)晶。
此書卷之六《珍寶論》,“玉器”列為首,“玉名”次之,“古玉”再次,此后又列“沙子玉”“罐子玉”“石類玉”“圓塊玉”“硝子”等條目,對研究明玉及偽古玉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xiàn)僅介紹有關(guān)玉器的條目:
1、玉產(chǎn)地
“玉出西域于闐國”
西域于闐,后名為和闃,也有寫作“和田”,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市。曹昭限定只有于闐出玉,證明了唐宋之后玉業(yè)專用和闐玉的史實,也就是說其他地區(qū)均不產(chǎn)玉。這一點非常重要,他暗示了和闃玉不僅是帝王玉的主流,在民間所用之玉亦是來自和闐,當今的岫巖玉、獨山玉、藍田玉、鴛鴦玉、蜀玉等等俱非“玉”,故不見于該書。
2、玉色
和闐玉“有五色”,未言有哪五種玉色,但在下面他又具體闡述了白玉、黃玉、碧玉、黑玉、赤玉、綠玉、甘青玉及菜玉等八種玉色,按其文義理解,白、黃、碧,黑、赤、綠六色為其主色調(diào),玉色的具體特征如下:
①白玉:“其玉如酥者最貴,但冷色(即飯湯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
酥:以牛羊乳制成塊體或漿,其色白或略泛淺黃。曹昭所言之“酥”可能與豚油白、羊脂白同義。有雪花者:即玉內(nèi)含類似雪花紛飛狀的瑕玷,行內(nèi)俗稱“白腦”。
②黃玉:“如栗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焦黃色者次之”。
黃玉以栗色為貴,栗即栗樹所結(jié)之果實,此“栗者”即指栗仁,俗稱栗子,干后呈淺黃色,炒熟呈黃中透褐之色,亦即甘黃色。
③碧玉:“其色青如藍靛者為貴,或有細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蓋碧即今深青色”。
碧玉的色調(diào),由曹昭釋為青色或深青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為青玉者。當今我們所講的和田或瑪納斯兩地出產(chǎn)的“碧玉”,實為綠玉之誤。明人和今人所謂之“碧玉”各有所指,不能混淆。
④黑玉:“其色黑如漆,又謂之墨玉,價低,西蜀亦有之”。
黑玉出于今和田喀拉喀什河,子兒狀,色漆黑,亦稱墨玉。今黑玉與墨玉不同,黑玉為純黑色玉,墨玉為青玉內(nèi)含密集的細墨星者,往往透出深青(灰)色地子。西蜀墨玉似應(yīng)以大溪文化的黑玉人面形佩為代表,然廣漢三星堆所出玉器,其黑玉皆為深灰色。忽必烈汗“瀆山大玉海”,乾隆帝定為蜀玉,實為白地黑章之墨玉(或青玉),故有待深考。
⑤赤玉:“其色紅如雞冠者好,人間少見”。
數(shù)十年來遍問取玉于和田的人,均答:“從未見過紅色和田玉”。和田實不產(chǎn)赤玉,曹昭也承認“人間少見”。
⑥綠玉:“深綠色者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飯糝者最佳”。
今已查明,綠玉出于和田與瑪納斯兩地,確有深綠色、墨綠色、淡綠色及內(nèi)含墨色粗細點者,其點或密或疏,其色有勻者與濃淡相間者,以深綠色或內(nèi)
含墨色米粒點的最佳。
⑦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帶黃”。
現(xiàn)已查明,若羌、且末兩縣所產(chǎn)玉材中均有這種淡青帶淺黃色的甘青玉。
③菜玉:“非青非綠如菜葉,此玉色之最低者”。
菜葉色:按江南人的習慣,應(yīng)是蔬菜未成熟之前或采摘后干老的泛黃的色調(diào)。菜玉即青中泛淺黃綠色的玉。如果將赤玉、甘青玉、菜玉等色調(diào)除外,實有白、黃、碧(青)、黑、綠等五色,曹昭“玉有五色”的說法疑其指此而言,這也符合當今和田玉玉色的實情。
3、玉性
“利刀刮不動,溫潤而澤,摸之靈泉應(yīng)手而生”。
“利刀刮不動”是指其硬度比利刀還硬,但這不是和田玉獨有的特性。曹氏在形容礦物之硬度時多次使用此語,如句容茆山石好者,與真玉相似,“刀刮不動”;水晶“其性堅而脆,刀刮不動”。然玉性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溫潤而澤”,此語出自孔丘論玉德之旬。溫與冷相對,即有溫和之意,也是君子有德的首要體現(xiàn),如“君子溫其如玉”。潤與干相對,有濕潤、潤澤之意,與干燥相反。澤是光潤,光輝、光澤之意,經(jīng)過拋光的玉器,具有脂肪光澤或玻璃光澤。上述溫潤雖是內(nèi)蘊的,但又屬于觀念的、感覺的范疇。澤是由內(nèi)而外的顯現(xiàn),也是人們可以直接看到的。
“摸之靈泉應(yīng)手而生”,是指摩挲玉器時,好像神靈之泉涌出那樣,可以在手掌上生出溫潤。這種體會是他們由幼至老數(shù)十載摩挲古今玉器時培養(yǎng)造就的感受,不可強求。
4、白色為上
“凡看器物白色為上,黃色、碧色亦貴”。
我國古代對玉色的品評以尚白為主流,曹昭亦崇尚白玉,以白為上,他也珍視黃玉和碧玉。也有的收藏家首重黃玉。
5、碾琢
“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
碾琢是用砣機(旋轉(zhuǎn)性的調(diào)蘸水沙攻玉的工具)治玉,所制之器應(yīng)具有奇巧敦厚的格調(diào),這是曹昭的玉器工藝審美觀。他主張玉器審美,在工藝技術(shù)上要做到奇異巧妙、巧奪天工,在藝術(shù)格調(diào)上要做到敦實厚重、返璞歸真,而且兩者要結(jié)合起來,具有一種統(tǒng)一的時代風格的玉器才是佳作。
6、瑕玷
“瑕玷、散動、夾石及色不正、欠溫潤者價低”。
這是曹昭指出的玉的五種缺點?!拌Α睘殍Υ?,“玷”為玷污,均為玉瘸,即玉中有污點或色斑等缺點?!吧ⅰ睘槠ゑ辶颜?,即裂璺?!皠印保H費解,可能是指不穩(wěn)定的裂隙。“夾石”是指玉內(nèi)夾有石性者。“色不正”即白、黃、碧、黑、綠之外的混合色調(diào)。嚴格地講,甘青玉、菜玉及雜包玉均為色不正玉。“欠溫潤”者即清涼干燥之玉。凡玉有了上述毛病的便影響其價值。
7、古玉沁色
“古玉器物白玉為上。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尸古最佳。青玉上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嘗見菜玉連環(huán)上儼然黃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
“沁”是指古玉在瘞埋條件下受各種礦物、有機物質(zhì)、水分、濕度的影響而附著的染色。曹氏《格古要論》雖未見“沁”字,然“沁”已見于宋代著錄,故曹氏對古玉上的沁色已頗為注意,指出有血玉、尸古、黑漆古、渠古、甄古、土古等等,也就是沁和土垢。
古玉以白、青為上,白玉生沁顯色較為真實,顏色也比較鮮艷。紅沁如血,名為“血玉”,是明清及近現(xiàn)代收藏家十分喜歡的沁色?!笆拧笔鞘w腐壞過程中染到玉器上的色污,古意甚濃,古人(或許唐宋元人)以為是沁中最佳者之一,但曹氏并不以為然。青玉上的沁色往往使玉本色加重,不如白玉上的沁色那樣鮮明,多出現(xiàn)黑漆古、渠古、甄古等沁。黑漆古即玉表面上附著一層漆黑的沁色,一般的僅在表面形成薄薄的包裹層,不傷玉肌。長沙楚國銅鏡偶爾亦可見其表面呈漆黑色,亦稱黑漆古(骨),它是長沙坑的佼佼者。渠古,渠為水所居處,如溝渠,也就是指常年浸泡在水中的墓葬玉器,古玩界稱之為水坑。水坑古玉表面往往生出一層水銹(垢),也是堅固不易剔除。甄古,治陶器之謂,甄官即漢唐時掌磚瓦的官吏。治陶需以火燒窯成器,即指玉在墓中經(jīng)化學元素侵蝕變?yōu)殡u骨白色。因玉經(jīng)火燒變白,故雞骨白亦稱火坑。土古是指玉器在墓中經(jīng)土壤蝕變,表面呈現(xiàn)類似黃土的附著物。
出土玉器為世人了解并收藏由來已久,他們給予古玉表面的變化以恰當?shù)拿Q,如“血玉”“黑漆古”“渠古”“甄古”及“土古”等等,這些稱謂在元至明初的收藏家之間頻繁使用,但“尸古”是古人的說法,在明初已不甚流行,可能是唐、宋、元人常用的古玉沁名,至清代并未廢除,仍可見于著錄之中。這些沁名也還是收藏家判斷古玉年代的標準之一。
8、沙子玉
“此玉罕得,比之白玉,此玉粉紅潤澤,多作刀靶、環(huán)子之類,少有大者”。
今稱沙子玉者,是從和田玉龍喀什河古河床上采掘出土的小塊白子玉,往往帶有秋梨皮、琥珀、雞血等沁色,令人愛不釋手。
9、罐子玉
“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于罐子內(nèi)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但比真玉則微有蠅腳,久遠不潤且脆甚”。
罐子玉是玻璃,于山東青州益都顏神鎮(zhèn)燒造。明御用監(jiān)于此設(shè)外廠,為內(nèi)廷燒造“青簾”等物。顏神鎮(zhèn)玻璃,當?shù)胤Q為琉璃,用馬牙石、火硝等粉末置于罐(亦稱坩堝)內(nèi),用煤炭燒煉而成。該鎮(zhèn)稱此為爐,煉玻璃的工人稱作爐匠。可煉白、紅、藍、紫、綠、黃等各色玻璃,其微透明的白色玻璃可充為玉,當?shù)厝朔Q為“料”,南方人稱其為“罐子玉”。內(nèi)無氣眼的罐子玉有一定的欺騙性,可充作真玉,但往往有“蠅腳”(類似蒼蠅腳那樣的多叉紋路)等加工痕跡,表面易生污垢,既干又脆又重,有經(jīng)驗的收藏家一上手便可覺察比玉要重得多。比重不同也是罐子玉與白玉的區(qū)別之一。
以玻璃充玉器,至遲起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唐,宋元明清依然不衰,至于現(xiàn)代仍不乏干此勾當者。
曹氏雖未明指有人以罐子玉制器,冒充玉器欺騙收藏家,但從其“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但比真玉則微有蠅腳,久遠不潤且脆甚”等語氣判斷,當時已有了以罐子玉冒充玉器的實事,方能引出上面的議論。
10、石類玉
“句容茆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飯糝,色好者與真玉相似,雖刀刮不動,終有石性,不溫潤,宜仔細辨之”。
句容茆山石和水石是兩種類似玉的石頭,色好的與真玉相似,但仍有致命的缺點,即有石性可察,再者干燥而缺少溫潤,只要仔細觀察便可識別。從其語氣亦可知確有以茆山石和水石以充白玉者。
11、硝子
“假水晶用藥燒成者,色暗青有氣眼,或有黃青色者,亦有白者,但不潔白明瑩,謂之硝子”。
曹氏稱硝子為假水晶,也就是透明玻璃,有白色、暗青色或黃青色,往往內(nèi)有氣眼,透明度、光亮度均不及水晶。日本稱玻璃為硝子,兩者雖有廣狹之分,但其本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人工燒造的玻璃。我國偽造水晶尚不知起于何時,見諸文獻者可能始于《格古要論》。迄今發(fā)掘出土的其制造年代最早的透明玻璃器皿,也是明代的,可知硝子在明代已有,并引起收藏家的注意。估計此時硝子產(chǎn)地仍為山東益都顏神鎮(zhèn)。
從上述《格古要論》的十一個條目中,確無直接談到偽古玉,但是該書中所記以罐子玉、石類玉等材料充玉制品,以硝子充作水晶等資料,確實說明明初已有用假玉料制作器物的現(xiàn)象。那么有無可能明初已用此等假料制造偽古玉呢?從現(xiàn)存的已被鑒定為明代的玉‘器之中,確有燒上人工沁色的仿古玉,當然,也不排除其冒漢、宋玉之名在市場銷售以欺騙購買者。上述資料對我們當今收藏家來說,尤為重要的是它提及的明代初期玉器的概況,這對研究明仿古、偽古也是有裨益的。一個玉器收藏家若不掌握一個時代玉器的客觀情況,則難以真正掌握辨?zhèn)蔚臉藴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