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華
元代是我國瓷器發(fā)展的新階段,它承前啟后,成為中國瓷器史上的重要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迅速崛起,除了繼續(xù)生產(chǎn)青白瓷、白瓷和黑瓷等單色釉瓷器外,還成功地燒制了“青花”“釉里紅”兩種釉下彩瓷,結束了青白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完成了中國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在中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里介紹的內(nèi)蒙古草原出土的大量元代瓷器,均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博物館。它們?yōu)橹袊善髟鎏砹艘欢涠浣k麗多姿的奇葩,也是元代社會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鈞窯瓷器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禹縣有100多處窯址,至元代擴大到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十余縣境內(nèi)。釉色有天藍、天青、月白等,裝飾手法采用堆貼花,鏤空多種,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
“小宋自造”香爐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通高42.7厘米,口徑25.5厘米。直口,寬沿、鼓腹、獸形足。折沿兩側加置一對長方形豎耳,下部附龍形貼飾穿過開孔,連接頸腹之間。頸上高浮雕三只麒麟,正面相對的兩只麒麟之間有一無釉的長方形題記,上印刻豎書“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楷書銘文。腹部浮雕鋪首銜環(huán)紋,通體施天青色釉。
從香爐上的銘文,可知它的燒造時間是“己酉年”。而元代的己酉年有兩個,一個是元定宗皇后海迷失稱制時期,即公元1249年,一個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即公元1309年。1249年時,元帝國尚未統(tǒng)一,戰(zhàn)亂不止,制瓷手工業(yè)必遭摧殘。到1309年時,元代已建立全國統(tǒng)一政權,使制瓷業(yè)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工藝水平也迅速提高,才能燒造出如此精美的香爐。所以“己酉年”應為1309年。
這件香爐,全器堆貼的繁縟紋飾,使其呈現(xiàn)出雄壯的渾厚風格,賦予了神秘的宗教氣息,堪稱中國鈞窯香爐之最。
鏤空雙螭耳瓶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通高38厘米。盤口,長頸。通體施天青色釉。頸側對稱雙螭耳,腹部貼四個鋪首銜環(huán),瓶底由五條凸起的獸爪組成,爪間鏤空,形成瓶底連座。
此瓶造型美觀,氣派非凡。鏤空、堆貼技術綜合運用,使紋飾與釉色渾然一體。
元代鈞瓷,所呈現(xiàn)出的釉色蔚藍明亮,流于器表的釉質潤瑩肥厚。裝飾手法不再以刻、劃、印等為手段,而是在簡潔的造型之上添加對稱立耳,并在立耳穿孔堆貼雕飾,將麒麟、龍紋、獸面以及鋪首銜環(huán)廣泛運用到器物的頸部和腹部,突出了花紋的立體感,充分展示出元代鈞窯裝飾藝術的獨特韻味。
龍泉窯瓷器
龍泉窯是宋代著名青瓷產(chǎn)地,位于浙江省龍泉縣,燒瓷時間自宋至清,南宋最盛,到元代有較大發(fā)展,并開始大量銷往海外。釉色有豆青、粉青、梅子青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堆貼花多種。產(chǎn)品影響到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形成了龐大的龍泉窯系。纏枝牡丹紋瓶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高45.7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5厘米。通體施青釉,口呈喇叭狀,長頸,下腹內(nèi)收,底微凹。頸上部有弦紋數(shù)道,中部貼塑風鳥圖案,腹部飾纏枝牡丹紋,下腹部承托蓮瓣紋。
此瓶釉色晶瑩,清秀雅麗。主題花紋是纏枝牡丹,以單線劃出枝脈,再以貼塑堆出牡丹花朵,圖案舒展流暢。構成了風鳥酋、牡丹身、蓮瓣座在創(chuàng)意上的和諧統(tǒng)一。
纏枝蓮紋瓶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高50.4厘米,口徑20.5厘米,底徑15厘米。喇叭口,長頸,下腹內(nèi)收。頸部飾弦紋,腹部纏枝牡丹紋,底部承托蓮瓣紋。
這件瓷瓶,將紋飾做成凹凸不平的瓜楞形,再用出筋的方法,即施以薄釉露出荷葉白筋的裝飾效果。使整個器物形成色澤反差,從而突出了花紋的立體感。
元代龍泉瓷,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貼塑也普遍應用,紋飾題材廣泛。但大型瓶類,多飾纏枝花紋,如牡丹、蓮花等。蓮瓣紋分布于瓶身底部,出筋效果為元代龍泉瓷裝飾的顯著特點。
磁州窯瓷器
磁州窯在河北磁縣,窯場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諸省,是北方燒瓷品種最豐富的瓷窯。元代以彭城鎮(zhèn)為中心,大量燒制罐、缸等。以白地黑花裝飾最有特色,釉色、紋飾極富民間色彩。題詩四系罐
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高58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6厘米。小口,鼓腹,圈足,白地醬釉。腹部草書八句五言詩:“歲序成搖落,深居避俗喧。塵埃從幾席,書劍沿乾坤。把酒真聊耳,題詩孰共論。東林有高士,賴肯過柴門?!鳖}款為“上誥老”。
這件四系罐為釉下彩。元代磁州器物書寫文字的較多,但帶有詩文的卻少見。四系便于懸掛、提拿,頗具特色。白釉黑花罐
內(nèi)蒙古包頭市固陽出土。高37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2.6厘米。圓唇,直頸,鼓腹,平底。蓋為子口,塔形頂,上飾點狀花紋,器身肩部圖案均以二周弦紋相隔,腹部“花”字居中,周圍填以花卉,下腹飾水波紋。
這件瓷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主題花紋占據(jù)視野中心,白色和黑彩的對比,形成了圖案與色彩的有機融合。白釉飛鳳紋罐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寧路故城出土。高22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9厘米。直口,鼓腹,圈足。肩部為卷草紋,腹部剔飛鳳牡丹紋,下腹飾一周仰蓮紋,間以雙弦紋。
這件瓷罐,全部采用剔花手法,呈現(xiàn)出浮雕效果,使較深的胎色烘托了潔白的主題。兩只鳳凰飛舞于盛開的牡丹花叢中,具有展翅騰空之動感。托起的仰蓮又似出水芙蓉,顯示出勃勃生機,構思十分巧妙。
“大元國內(nèi)”牡丹紋罐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出土。高23厘米,口徑14.5厘米,腹徑17.2厘米。斂口,直頸,平底。內(nèi)施褐釉,外施白釉。器表繪牡丹花紋,中部縱書三行文字:“至元二十二年,大元國內(nèi),二月二十日?!备鶕?jù)此款識,它的制作年代應為公元1285年,即元世祖忽必烈時期。
此罐以文字為主題,兩側牡丹對稱分布,枝葉花朵自然清晰,更顯粗獷。
元代磁州瓷一般都是大型的,胎骨厚重。由于大量運用化妝土,釉色呈現(xiàn)潔白、乳白等,使器表光澤柔潤,達到了“粗瓷細作”。從宋代的刻、劃、剔花尚素,發(fā)展到突出的完全用繪畫手法,表現(xiàn)為釉上彩和釉下彩。特別是在黑花瓷上,牡丹紋飾運用更加廣泛,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書寫詩文,則表達了產(chǎn)品的主題思想,是元代磁州器所獨有的風格。
釉里紅瓷器
釉里紅是在釉下彩呈現(xiàn)紅色花紋的瓷器,是元代景德鎮(zhèn)在青花瓷工藝基礎上,受唐長沙窯銅紅釉裝飾影響而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為元代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的重要成就。
折枝玉壺春瓶
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全寧路城址出土。高28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8.5厘米。喇叭口,細長頸,鼓腹,圈
足。頸部勾勒三組變形蕉葉紋,葉內(nèi)填以如意形云紋,腹部繪有對稱的兩朵折枝花卉。
這件釉里紅瓷器,釉色白中閃青,紅彩呈粉紅色。由于燒造技術要求非常嚴格,氧化銅在高溫下較為活躍,溫度過低,顏色發(fā)黑,溫度過高又導致暈散現(xiàn)象。所以,它的出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紅斑玉壺春瓶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路古城出土。高21.5厘米,口徑6.5厘米,腹徑11厘米,底徑6.8厘米,口呈喇叭狀,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外撇。通體施青白釉,底部無釉,呈橘黃色。器表繪有大片釉里紅斑彩。肩部和腹中部各飾兩周凹弦紋。
這件玉壺春瓶,色澤濃紅,鮮艷明亮,奔放流暢,極為罕見。它的出土,以其優(yōu)美的造型,華貴的色調,為元代釉里紅家族增添了新的光彩。
元代釉里紅瓷為白地釉下施彩,用銅紅料作著色劑,先在胎壁上勾畫出圖紋,再罩以透明釉汁,在高溫還原條件下一次燒成。主要的裝飾手法是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花紋,其次是將銅紅料成片、成塊地涂繪成一定的圖案。經(jīng)常與刻劃、勾勒等手法相結合,線條粗細有別,紋飾簡潔單純。由于釉里紅燒造的技術高、產(chǎn)量小、存世少,因此,每件器物都成為藝術珍品。
青花瓷器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至元代正式燒制成功。是用鉆料在瓷胎上描繪紋樣,施釉燒成后呈藍色花紋的釉下彩品種。窯址有江西景德鎮(zhèn)、吉安,浙江江山,云南玉溪等,其中以景德鎮(zhèn)燒造最為成熟。除了以彩繪裝飾為主外,也采用鏤雕及堆貼等附加裝飾。它色澤濃艷,成色穩(wěn)定,具有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鴛鴦戲水紋盤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征集。高7厘米,直徑42.5厘米?;ㄊ娇?,寬折沿,淺底腹,圈足。盤心主題花紋是鴛鴦戲水,盤壁是如意云肩紋間以海水紋地的鴛鴦、神鹿、仙鶴、蓮花等圖案。盤沿飾云水紋、漩渦紋,外壁兩道弦紋間飾纏枝蓮花紋。
這件青花盤,圖案裝飾分為三層,將主題紋飾突出在盤底中心,盤壁及邊沿花紋作為輔助紋飾,從而構成一個整體,使其繁而不亂,層次清晰,高雅富麗。
纏枝牡丹紋罐
內(nèi)蒙古包頭市雁家梁征集,包頭市博物館藏。高29厘米,口徑22厘米,腹徑35厘米,底徑19厘米。直口,圓唇,鼓腹凹底。頸部飾一周花葉紋,石榴果實在纏枝葉的襯托下分布于上腹,兩道弦紋及一周波浪紋,將主題紋飾牡丹突出在中間腹部,下腹裝飾蓮瓣紋。
此罐用六組圖案間隔組成,在白地之上以青料描繪花紋,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有機結臺,形成了花朵茂密,多層分布的特點。
龍紋高足杯
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高7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徑4厘米。通體施白釉,釉色泛青,口沿外侈,曲腹,高足呈竹節(jié)狀??谘貎?nèi)繪卷草紋,外壁繪行龍圖案。
這件高足杯,采用胎接的辦法,將杯身與高足濕胎結合,且足內(nèi)中空,具有鮮明的元代特征。在藝術上追求意蘊之美,又是元代青花的獨特風格,杯中暗紋的行龍放入酒后,龍體在水中光影的折射下立刻浮出水面,環(huán)曲騰繞,別有情趣,回味無窮。
龍紋玉壺春瓶
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高27.9厘米,口徑7.9厘米,底徑8.2厘米。圓唇,喇叭口,細頸,圈足。白釉之上繪一條青料行龍。
這件玉壺春瓶,龍紋極具特色。高昂的龍首和口中伸出的長舌,給人以威猛的雄姿,飄逸的發(fā)鬃更增添了龍體的流動感,盤旋環(huán)繞的龍身使人感受到巨龍升騰于宇宙空間的神奇力量。
風紋玉壺春瓶
內(nèi)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出土。高29.5厘米,口徑8.3厘米,腹徑15.2厘米,底徑9.4厘米。敝口,頸下漸廣,近底內(nèi)斂,腹呈橢圓形,圈足外撇。口沿處一卷草紋,頸腹之間繪纏枝花卉?;▍仓杏幸圾P凰比翼雙飛,腹部繪一周與口沿處同樣的卷草紋,將上下圖案斷然隔開,腹底部飾以8瓣變形蓮紋。
這件玉壺春瓶,以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結合的方法,構成整體圖案。腹部所飾一鳳一凰,占據(jù)了主要空間,翻騰追逐,展翅飛翔,極具動感,間隔填補的卷草、蓮紋形成層次過渡。顯示出勃勃生機,更加襯托出鳳凰的婀娜多姿,充滿了永恒的藝術魅力。
元代青花瓷,鈷料有進口和國產(chǎn)兩種。進口料俗稱“蘇麻離青”,發(fā)色濃艷,有暈散現(xiàn)象,常有黑色斑點出現(xiàn)。國產(chǎn)料色澤較淺,藍中冷灰,不見黑斑。器型豐富多樣,既有精巧的小件器,也有碩厚的大件器。紋飾往往不滿全器,層次緊密,主次分明。主題紋飾除了傳統(tǒng)的動物紋龍、鳳外,增加了蓮池鴛鴦圖案,強烈表現(xiàn)出中國江南特有的景色。白藍相間的青花瓷,取代了刻、劃、剔印等手法,決定了釉下彩裝飾從此躍居首位,體現(xiàn)出一種奔放雄渾、明麗淡雅的神韻,反映了一種時代的審美取向,豐富了中國瓷器的美學境界。
缸瓦窯瓷器
缸瓦窯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西南猴頭溝鄉(xiāng)缸瓦窯村,是遼金時期北方較大的窯場,進入元代繼續(xù)開窯生產(chǎn)。以燒制粗白瓷為主,兼燒各種色釉器和缸胎瓷器,產(chǎn)品種類齊全,釉色豐富,多為民間生活實用器,其中“牛腿瓶”是具代表性的器物。
黑釉“葡萄酒瓶”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寧路古城出土。高43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9.3厘米。小口,折唇,溜肩,細長腹斜收至底,假圈足。肩部露胎處陰刻“葡萄酒瓶”四字,以下施黑釉,并飾瓦楞溝紋。
此瓶又稱牛腿或雞腿瓶,用于儲酒裝水。造型設計獨具匠心,把瓶口開得很小,這樣酒或水不容易溢出,利于存放。上粗下細的曲腹瓶身,使它與人身體有較大的貼靠面,瓶體不易滾動,堅實穩(wěn)固,便于攜帶。同時,將器表做成瓦楞凹槽,行走時可以系背在身上。這種酒瓶,以其鮮明的游牧個性,成為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一種容器,具有濃厚的草原氣息。
缸瓦窯瓷使用的瓷土原料產(chǎn)自附近的山中,這種瓷土與高嶺土有所不同,它類似煤矸石,顏色純黑,須先行磨碎復經(jīng)淘洗過濾后方可為用。所以要加工精細瓷器十分不易,故此,細瓷器物出土甚少。但黑釉器特別發(fā)達,釉色肥厚滋潤,明晶光亮。紋飾手法以刻、劃、印居多,并在器物肩部或底部刻、劃文字,成為該窯瓷器特征之一。
以上這些精美的瓷器,來自不同的產(chǎn)地,卻同出土于內(nèi)蒙古草原,足見當時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和文化交流的發(fā)達。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四百余年的漢族與北方草原民族對峙的割據(jù)局面,取得了“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的元朝大統(tǒng)一。開辟了蒙古政權在漢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掀起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元朝的大一統(tǒng),迎來了東西方陸路交通的鼎盛時代。為加強中原內(nèi)地與北疆草原的聯(lián)系,元朝政府開辟了數(shù)條驛道,通往上都和大都的有帖里干道和木憐道,是嶺北行省與內(nèi)地之間的主要交通驛道。此外,還有一條穿越甘肅行省到達漠北的納憐道。這三條驛道,將上都、大都、哈喇和林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為草原與中原及東方與西方的暢通無阻鋪平了道路,促進了草原與中原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在這廣闊的區(qū)域里,草原民族與漢族的聯(lián)系大為加強,民族之間的往來和交流也日益頻繁,草原地區(qū)的牲畜、皮毛等物大量輸往中原各地,中原的絲綢、布匹、糧食、茶葉等生活用品和各種手工業(yè)制品,以及象牙、珍珠、寶石、香料等奢侈用品也源源不斷地運送到草原地區(qū)。同時,草原地區(qū)的城市數(shù)量不斷增加,諸如上都(今內(nèi)蒙古錫盟正藍旗)、應昌(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集寧(今內(nèi)蒙古集寧市)、全寧(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德寧(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達茂聯(lián)合旗)等。這些城市既是商賈云集之地,也是重要的商業(yè)和交通樞紐,商業(yè)獲得了蓬勃發(fā)展,手工業(yè)繁榮興盛,為元代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增添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見,元朝廣闊疆域的形成和大一統(tǒng)的局面,增添了共同締造祖國歷史文化的新鮮血液,為中西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