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本文在分別研究維布倫與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礎之上,對他們的大學觀即關于高等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專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的管理等方面進行了重點分析和比較,并從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對高深知識的認識等三方面來分析,得出了大學的商業(yè)化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要求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維布倫布魯貝克高等教育思想大學觀
一、大學觀
何謂大學?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關系到大學辦學的指導思想以及大學教育思想的邏輯起點。以下主要從大學存在和發(fā)展的邏輯起點、關于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管理等三方面及其差異點進行簡單論述。
(一)大學存在和發(fā)展的邏輯起點
維布倫與紐曼和赫欽斯一起被布魯貝克劃為理性主義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顯然他的大學觀是建立在認識論高等教育哲學基礎之上的。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有永恒的真理性,真理是客觀的,追求知識本身就是目的。為了保持其純潔性,知識應與市場和政治場所相分隔,大學作為“象牙塔”,不應跟隨社會而隨波逐流。在維布倫看來,他認為大學的目標就是“無所事事地探索客觀性知識”。但維布倫認為,在現(xiàn)代文化中,作為傳播知識的社會機構來說,大學毫無疑問是唯一適合知識探索的社會事業(yè)機構,環(huán)境的明顯趨勢和公共意見的傳播也把這一毫無疑問的責任賦予了大學。為此,大學則成為理所當然探索知識的場所。
布魯貝克在確立大學地位的問題上認為:一方面,由于大學愈來愈貼近現(xiàn)實生活,與國家政府的關系逐漸密切,大學越來越經常地被喻為“服務站”。但另一方面,學術體系一定不能商業(yè)化。并引用了這樣的觀點:“大學的存在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tǒng)、法律的變革和科學的思想,因為它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chuàng)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
(二)關于普通教育與專業(yè)教育
“曾經有一個時期,象‘學問太師亞里士多德或培根這樣的以所有知識為自己研究領域的人,是以掌握全部學問為其目標的。但是,那個時期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由于現(xiàn)代社會所出現(xiàn)的‘知識爆炸,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通曉一切知識或是掌握這種百科全書式知識的人。今天,一個人只能希望成為精通有限領域學問的人?!庇纱司彤a生了大學是進行普通教育,還是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同時進行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關于高等教育的管理
布魯貝克認為,“事務工作和學術工作必須區(qū)別開,因為每一方面都有它自己的一套專門的知識體系?!彼赋觯霸和馊耸拷M成的董事會在代表公眾對學院或是大學的興趣以及把這些院校的觀點向公眾解釋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的管理機構必須是由專家和院外人士兩方面組成的,學術自治才會實際有效?!?/p>
維布倫認為大學是一個學者社團,學者才能真正的通曉高深知識的奧秘,只有那些入門者才有能力管理它的事務。如果由校外人士管理,則會破壞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而布魯貝克則認為專家和院外人士之間比較受歡迎的關系應是一種穩(wěn)定的平衡。
二、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認識論和政治論認識的不同
面對政治論和認識論之間的論爭,布魯貝克認為二者可以調和。受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影響,研究型大學提供的知識用于生產領域,使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與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并駕齊驅。甚至壓倒了認識論的哲學。布魯貝克認為“當然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的這種結合不能采取預防方法以保護其免于價值自由。因此現(xiàn)實主義的認識論必須用實用主義的認識論作補充。這種方法大概可以使高等教育哲學的政治論和認識論之間達到最有效的和諧?!?/p>
(二)所處時代背景的不同
維布倫與布魯貝克大學觀的差異除了認識論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兩人所處的歷史時代,決定了兩人高等教育哲學觀點的不同。維布倫出版其專著《美國的高深知識》的時候為1918年,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發(fā)展才剛剛由自由競爭走入壟斷,資本主義自身的很多矛盾還沒有完全象后來的布魯貝克所面臨的時代暴露的那么徹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時代沒有提供那么豐富的材料。因此,在研究高等教育哲學的時候,尤其是不同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發(fā)展時,應該加入更為宏觀的時代背景。
(三)關于高深知識對社會的價值認識不同
知識觀是人們對知識的看法或是關于知識的觀點。人的思想觀念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因而對知識的認識自然就有鮮明的時代性,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知識觀。維布倫對高深知識的探究不僅是閑逸的好奇,而且要追求它的客觀性。他認為對客觀性知識的探求與知識本身存在的任何潛在用途無關,即使知識本身存在著價值。但是他忽視了高深知識對社會的價值和貢獻。
三、結論
維布倫和布魯貝克的大學觀之所以不同,主要受所處時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價值觀不同所致。大學的商業(yè)化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要求的必然結果,不存在普適的大學觀。不同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時代的大學觀。大學要適度超前于時代,起到導引作用,但也必須同時滿足于時代對大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