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摘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漢語教學也在不斷變革發(fā)展著,大量的新鮮血液注入漢語詞匯中。這就要求高職語言教學不能只沿襲舊有,而必須把握社會環(huán)境下的語言脈搏,及時有效的讓學生掌握詞匯信息,充分表明高職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功能的意義,符合國家新課改的要求。
關鍵詞:高職語言教學功能性課改
美國語言學家布朗所說:“語言,作為傳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際工具,是對文化本身、文化表現(xiàn)形式、人們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見的和最有效的說明和呈現(xiàn)”,說明語言的重要性。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從人咿呀學語開始一直到上大學進入社會,對它的學習與應用就不曾間斷,就因為漢語言的應用廣泛導致學生學習熱情降低甚至到一種冷漠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學生是被動去接受語文教育,只是因為語文教育是考試的必需,而學生學習語文只是將其作為增加分數(shù)的一門課程去學習。使得學生沒有激情去挖掘語文學習中可能獲得的文化內涵;“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只了解了文本中字面含義,忽略了文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傳統(tǒng)語言教學的弊病使得今天的高職學生視漢語言學習為畏途,規(guī)范化的教學使得學生不會去想象創(chuàng)造,而把自身禁錮于傳統(tǒng)教育所限制的框架里。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語言的本質在于表達、交流、傳遞情感內涵,語言功能占據(jù)首位,組織結構其次。結構是前提,功能是目的。漢語言最自然的學習方式應該以學生所表達的信息為優(yōu)先,再輔助以教師指導來糾正引導學生。這是非常合理的語言學習方式。學生只要能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想要駕馭學習好漢語言就非常容易了。
以結構為主的語言教學觀,通過教師提煉、總結、歸納,對學生進行傳授,并將學生掌握的程度作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標尺,這樣的教學在目標定位上必定會有所偏差。而以功能為主的語言教學觀,從新課改要求出發(fā),通過教師強調語言的本質功能,鼓勵學生對語言本身進行接觸了解,充分去了解掌握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相對性淡化結構式的教學傳授。
可以想象結構式課堂的枯燥與呆板。語言的語法、邏輯、理解、表達等知識,教師可以輔助適度的講一些,而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空間、精力去功能化自主學習!那么新課改下以功能為主的教學觀是如何吸引學生學習呢?
首先,功能化教學以學生為主角。一直以來,教師才是課堂的主角。疑問永遠是老師提出,學生被動思考。困難永遠老師解決,問題答案更是永遠由老師提供。學生的自主嘗試權、消化感悟權均被這種教學方式所剝奪;被迫的去接受填鴨式的教學。而功能化的教學方式主張把困難留給學生,讓學生去自主思考解決。教師的職責更傾向于激勵學生去思考;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知識。功能化教育不會強迫讓學生去學什么,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廣闊而自主的發(fā)展空間,鼓勵學生在自我體驗中獲得知識。其次功能化教學提倡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習。它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僅僅靠課本內學到的知識,缺少甚至完全沒有課外閱讀方面的知識,那么他們所能運用的語言資料和思維方式方法將會非常匱乏,那其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將非常之低下。相反,課外閱讀學習多的學生,思維邏輯與表達能力會極其敏銳。教師應該對學生課外閱讀予以鼓勵。鼓勵學生拓寬知識領域與文化層面。不求精通,只求多方面都略有涉獵。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學生學習的靈魂,其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這才是我國新課改素質教育的要求與體現(xiàn)。
其次,功能化教學突出內涵學習。信息化語言是多層面的,能刻畫傳遞出一種含蓄、微妙的信息,以此來表達其所具有的深刻內涵。漢語言的直觀內涵是可以用結構式教學方法來解決的,而非直觀的內涵,意境在言外,只能借助想象去感知去領悟去創(chuàng)造,神會而不可言傳。
再次,功能化教學促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語文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語言功能,激發(fā)的第一要素就是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是對等的。生活環(huán)境的多元化、多樣性、多層面決定了語言環(huán)境的豐富與否。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多角度選擇閱讀材料,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
跨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文化的更新?lián)Q代和社會分工的細分,語言文化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情況,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新鮮詞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語言文化也走向了電子化、網(wǎng)絡化、國際化。對于在此環(huán)境下的高職語文教師而言,應該以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職業(yè)崗位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充分引進并利用新知識、全新教學理念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對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自身的主體實踐意識。在功能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不應再是保姆式的強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非常理性的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感性的認知學習,這樣才能打破傳統(tǒng)框架教育的限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上推論,這種以結構為主的全新教學觀應是存在于任何學科中的,同樣可嘗試將新課改下高職語言功能化教學的觀念推向其他學科的教學,全方位的推進高職院校新課改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