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娟
摘要:基于問題菜單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的構建,為教師自身職業(y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簡單易行的平臺。教師在這個平臺上,只需長期堅持對號入座,就會不斷地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關鍵詞:問題菜單高中物理反思性
問題菜單的使用能使教師比較容易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有效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以確保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教師通過問題菜單可以對教學的諸方面進行考察,并及時調(diào)控。問題菜單要求教師每次不一定逐項進行,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條件和需要有選擇地使用。為了指導教師科學、有效地實施問題菜單;依據(jù)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邏輯對其反思過程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與研究。筆者以高中某些教學難點對問題菜單的反思性教學模式做出了簡要的闡釋。
一、檢索問題菜單,發(fā)現(xiàn)問題
這一階段教師根據(jù)所提供的問題菜單,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情境、自身的教學條件和教學中的困惑,檢索菜單,聚焦問題。這一階段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對照菜單檢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一階段的任務是使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明確問題情境。因為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反思的第一步。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已有現(xiàn)成的解決方案,有的問題需要自己積極的探索。在此過程中,接觸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學經(jīng)驗,自己的經(jīng)驗、各種理論原理,以及實踐經(jīng)驗等都會起作用,一旦教師意識到問題,就會感到一種不適,并試圖改變這種狀況,于是進入到反思環(huán)節(jié)。這里關鍵是檢索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問題,意識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例如,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是中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重點,學生在具體問題中往往會忽略掉摩擦力對物體的影響,比如認為被外力壓在墻壁上的黑板擦不受摩擦力,認為能推動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是因為外力克服了物體的重力等等錯誤的觀念。究其原因是對靜摩擦力認識不深,因此為了,加深摩擦力在同學頭腦中的印象,不妨在課堂上加上一個小實驗:兩本書,書頁打開,一頁一頁相互重疊,然后找兩個身材較為高大的男同學每人抓住一本書的邊緣,用力往外拉,結果是書本很難被分開。這個實驗用來引入靜摩擦力這個課題,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完全被吸引到課堂中來,并且對靜摩擦力充滿了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愿望。
二、總結經(jīng)驗,明確問題
在這一階段,教師根據(jù)在第一階段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實際需要,通過觀察或其他各種方法進一步明確問題,查明問題的原因。這時,教師要以第三者的身份反觀自己的教學,這樣,問題可以明確。然后,教師開始廣泛收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特別是關于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省自身。通過分析與反思,教師對教學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再一次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看驅(qū)動自己的教學活動的思想觀念是什么,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和所采用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等,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比如,為幫助學生理解“加速運動中物體的加速度逐漸變小而速度逐漸增大”的規(guī)律時,可類比為掙錢的過程、存款的過程等,而讓學生最有體驗的,可比為吃飯:“雖然越吃越慢,但肚子里的東西卻越來越多”,這樣的比喻使學生的體會較為深刻和親切。
三、認真考慮,制訂方案
教師根據(jù)自己已有的實踐經(jīng)驗、他人的經(jīng)驗和教育教學理論,經(jīng)過多角度的思考和充分論證,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通過對所占有的信息和已知條件不同形式的組合,制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反思舊思想、舊觀念,并積極尋找新理論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此時,新信息的獲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的產(chǎn)生,這種信息可以是來自研究領域,也可以來自實踐領域,他人的經(jīng)驗。由于針對教學中的特定問題,而且對問題有較清楚的理解,這時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活動是有方向的,上例中,教師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產(chǎn)生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典型課例分析,認真準備實驗,制訂出改變授課方式或解決問題的方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斜塔實驗的過程并突出強調(diào)伽利略是提倡并實踐實驗物理的先驅(qū),創(chuàng)了物理研究試驗方法的先河,要求同學們閱讀書后的參考資料以了解那段歷史,并學習側略不為權威和迫害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然后讓學生也做一回“伽利略”,再次驗一下,究竟是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無疑會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質(zhì)量。
四、實施方案,得出結論
這個階段的任務,一是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信息與計劃聯(lián)系起來,細致、周密地思考,繼而把每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做出全面、科學的預測。二是對結果劃分層次,即以合理性作為標準,對上階段所形成的行動計劃和假設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并在實際運用中進一步觀察和分析。行動的結果必然會證明哪些行為是有效的,哪些行為是無效的。如果被證明是成功的就可以作為相同情境中的備選方案,進入新一輪的反思過程。如果是不成功的,應重新確定問題,重復反思過程。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jīng)驗,從而又進人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huán)。比如,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教師可先提出一些學生熟知的現(xiàn)象讓他們思考維持運動是否需要力?(現(xiàn)象的觀察),觀察后,作出探索性的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做伽利的計的斜面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小球在不同的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再提出假設讓他們思考、推想。經(jīng)驗和演繹兩方面的結合,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培養(yǎng)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五、評價與反思
在這一階段,問題的結論基本明確了,但教師會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困惑,比如,問題的結論和教學實際發(fā)生矛盾或與現(xiàn)實生活不一致,教師就要進行評價與反思,使自己的認識得以升華,加深體驗。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比如,對《自由落體運動》教學,我們可以這樣總結:首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線索貫穿在整個探究過程之中,使學生的頭腦始終處在思考狀態(tài)。其次,在探究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給予較多的適時的點撥、引導,使他們建立自信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總之,實踐反思使教師能充分利用相關研究中積累起來的有用的東西去處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繼承、借鑒、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創(chuàng)見的教育行家。反思性教學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也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