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特別指出: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深遠的教育。廣大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yǎng),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讓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讀到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南山寺中,有個和尚年紀最小、資質最差。他終日苦思如何改變自己,心情愁苦。一日,小和尚終于鼓足勇氣,向師父道出心中的疑惑。師父并沒有回答他,而是領著他來到后山的竹林對小和尚說:“你看這些竹子和地上的蕨草,皆由為師幾年前種下。剛種下它們時,蕨草很快便長得蔥郁茂盛,而竹子卻毫無生息。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但我始終堅持澆水、施肥?!笨葱『蜕幸苫蟛唤?,師父又繼續(xù)講道:“直到第五年,竹子才拱出了嫩芽,弱不禁風。但過了六個月,它們便長到齊人高了。竹子用五年的時間來扎根,方可有所造化。”小和尚如醍醐灌頂,頓悟了。
是啊,我也從中領悟了其中的幾點教誨。
師靜,方能敬業(yè)。南山師父年復一年。默默地堅持了五年零六個月,才有了竹子的蒼翠,不正是“愛崗敬業(yè)”的結果么?陶行知先生說:“在教師手里持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是持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边@么重大的責任,決定老師的職業(yè)注定是奉獻、是付出、是披星戴月了。今天的老師即學生的師父,對待學生應該向南山師父那樣專致,只有把教育作為一項事業(yè),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才能心甘情愿,靜為人梯,最終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
師靜,方能愛生。南山師父剛種下竹子時,蕨草蔥郁茂盛,而竹子毫無生息,師父沒有氣妥,依舊澆水、施肥,幾年后,竹子終于定性扎根,顯露生機。這不正是“愛與呵護”的結果么?這與新《規(guī)范》、要求“關愛學生”而且首次規(guī)定了教師要“保護學生安全”是同樣道理。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就像剛種下的竹子一樣稚嫩,他們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安全負責,當學生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教師責無旁貸。2008年5月12日,當地球的震顫波及學校時,譚千秋、聶曉燕、周汝蘭等人民教師用生命的最后姿勢保護了學生,犧牲了自己,而幸存的老師強忍著悲痛,馬上復課,這是全世界任何美好的語言都無以表達的“關愛”了。老師離去的現實對中國、對社會當然是慘痛的,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學校這片靜土上,要讓學生茁壯成長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還是太需要這種“安身立命…有愛心”的高品質老師了。
師靜,方能育人。南山師父選擇了吃齋為佛,他就靜心栽竹、細心護竹。更懂得育竹,經歷了千辛萬苦,終得竹林成蔭。我想這與“教書育人”不算雷同也算得上巧合吧。新《規(guī)范》“教書育人”中明確提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并首次將“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列入其中,要求教師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確實,學生是獨立的、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個性、尊嚴、優(yōu)點和缺點。十個手指有長短,老師必須靜下心來分析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張揚個性,才會不拘一格育人才,否則教育注定要失敗。我國特級教師魏書生、錢夢龍、于漪等教育成就的取得無一不是靜心分析、因材施教的結果。
師靜,方能師表。南山師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終得竹而成林,徒兒終敬其人而信其道。作為老師,古往今來,凡“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者。無一不受社會尊重、家長愛戴、學生敬仰而信其道的,無一不取得教育事業(yè)的成功與輝煌的。所以,老師們只有靜下心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氣和,沉浸教育,以德立身,為人師表,教育事業(yè)終將水到渠成。
師靜,方能樂學。南山師父用一簡明的故事就讓迷惑的徒兒頓悟了,這也許是他平生專致修經研佛的結晶吧。這可與“終生學習”相提并論,且很有現實意義。我國要建設學習型、創(chuàng)新型國家,就必需有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現在培養(yǎng)的應該是既全面發(fā)展,又有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品德又高尚的學生。所以,為師者首先要潛心研究,終生學習,與時俱進。否則教師教授的內容、教學的手段、自身的涵養(yǎng),會在很短的時間里老化,不能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一個只有半桶水的老師,自然就給不出學生一碗水了。因此,“終身學習”的提出,為教師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但需要老師靜下心來,不辱使命,才能終身愿學、樂學,才能功成名就于教育事業(yè)。還是那句話:非靜者,而不能也。
倘若南山寺的小和尚管那師父叫“師父”當之無愧的話,而我們的學生管我們叫“老師”,我們又該想到些什么呢?
唯靜者,方能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