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從受人追捧的百億富翁、成功人士,到面臨高達150年監(jiān)禁的階下囚,這兩個角色該有多大的落差。
數(shù)十年前,他幾乎身無分文,憑做苦力掙了數(shù)千美元后轉投華爾街;數(shù)十年后,他搖身一變,成為華爾街最受追捧和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他羅織千億美元的公司資產,演繹了一曲最令人陶醉的“美國夢”。他就是伯納德·麥道夫,前納斯達克主席、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董事長。
然而,被“美國夢”籠罩下的卻是一個毫無創(chuàng)意的金字塔層壓式的“龐氏騙局”。當騙局再也無法進行時,騙子終于浮出水面。到發(fā)案時,麥道夫共騙取了投資人500億美元的“血汗錢”,調查官正試圖從麥道夫零亂不堪的“對沖基金”財表上確立涉案金額可能高達1700億美元的新證據(jù)。讓調查官驚訝不已的是,這種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的“小兒科級”騙術,居然“安全”運行了20年,并騙取了眾多華爾街知名金融公司,被騙的外國銀行有英國、法國、德國等知名投資銀行。
更令人驚訝的是,案發(fā)時麥道夫公司及個人名下的資產只剩下10億美元,遠遠抵不過投資者500億美元的損失。而所有騙局似乎只是麥道夫一人所為,其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都不知其中奧秘,甚至其兒子和妻子的獨立公司實體似乎也與麥道夫的業(yè)務毫不相關。
3月13日,當記者見到這位“美國夢”的標本式人物、70歲的麥道夫時,他剛剛告別豪宅、香車和游艇,入住到一間他這輩子都沒有“享用”過的“迷你”級小屋,房間長2.43米、寬2.28米,配有馬桶,還留下一張空床鋪,隨時會有“同道人”來分享這小空間。
這是紐約拘留所“都市管教中心”的牢房。麥道夫成了階下囚,其犯人編號為61727-054。假如在即將到來的6月份審判中定罪,他將面臨高達150年的監(jiān)禁。古稀之身,這意味著他的余生將在鐵窗中熬過。
聯(lián)邦地區(qū)檢察官為了把他關起來,已經(jīng)在紐約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斗法”了近三個月。之前,檢察官屢次提出控告,要求法院取消麥道夫的“取保候審”狀態(tài),但均未成功。有人氣憤地說,如果對象換成是低階層人士,那際遇就大不一樣了。難道這也是一種“逆向美國夢”——只要你夠有錢總有“法外開恩”的機會?
直到3月12日,在麥道夫完全承認檢方的11項罪名指控后,才被法官下令立即收監(jiān)入獄。
事實上,只要華爾街金融監(jiān)管者稍微認真一點,只要人們收斂一點貪婪之念,這樣的騙局是不難識破的。天下哪有保賺不賠的投資?曾有人上書美國證交委舉報麥道夫,但號稱世界上最嚴密的監(jiān)管機構居然對麥道夫的行騙視而不見。
麥道夫吸引投資者的“理念”就是承諾“保賺不賠”,他有一套“神秘的投資組合”策略,被貪婪之心“熏壞”理智的投資者們對此深信不疑。
在麥道夫預感到“窮途末路”之時,許多人懷疑,他可能又施展了一個“小兒科”級的騙局:讓兒子來告發(fā)老子。
去年12月10日,麥道夫的兩個兒子向聯(lián)邦警方告發(fā)了父親,稱其父用“不存在的錢”騙投資者。而故事的起由是,有投資者想臨時取回70億美元的投資,麥道夫預感已到末路時才向兒子們坦白他一直在騙人的事實。
為了讓人們進一步相信他是被人告發(fā)的,他故意在辦公桌上留下許多準備倉促轉移財產的“證據(jù)”:總額近2億美元的數(shù)百張簽過名的現(xiàn)金支票。
他在保釋期間,又故意給兒子寄出貴重物品,造成轉移財產的“假像”,兒子又一次“大義滅親”,再一次告發(fā)父親。
但是這樣的戲可能沒有多大作用了。聯(lián)邦法院已盯上麥道夫的家人,準備扣押他妻子及兩個兒子名下的所有財產,以償還被騙的投資人的損失。
受害人莫拉里·默里森表示,麥道夫入獄于事無補,“因為我損失了過去整整40年的積蓄,這改變了我的未來”。在受害者的心目中,麥道夫入獄多少年并不重要,“如果他能說出財產藏在哪兒,我愿意讓他相對從輕判罰”。50歲的失業(yè)房地產高管科恩說,“這來得更實際”。
這就是“美國夢”對金錢的深度“迷戀”。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修·沃肖爾在其文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變化中的‘美國夢概念》中指出:“對金錢的追求,是‘美國夢中不變的成分。恰恰是對財富的過度追逐,使‘美國夢也在變味,逐步喪失了對世界各地人們的吸引力?!笨磥恚瑹o論是麥道夫事件的受害者,還是非受害者,都應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