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陽光斜斜地照了下來,透過窗口,透過窗口上瓔珞般的藤蔓。
我手中的書攤著,頁面上的題目是《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作家余光中,正行走在他對火車的記憶里。他企圖把我的眼睛也拉進記憶里。跟著他去擁擠、推搡,透過車窗逼視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山巒、河流、樹木,乃至于野花,那些行行色色的域內(nèi)、域外的風(fēng)光,那些匆匆忙忙的時間片段??晌也]有,我的目光停在了頁面的陽光上。
窗外,風(fēng)搖曳,頁面上的陽光在不停地跳躍、閃爍,粉碎的金子一般。秋日的陽光,不再燥熱,不再炙烤,我伸出手,想抓一把在手,它卻從我的手心淙淙地流過,我聽到了陽光流動的聲響,我感受到了陽光灑下的柔軟的溫和,似天庭中瀉下的佛光。
我,心寂,神恬。又有一種默默的渴望與追尋。
我知道,現(xiàn)在,秋陽正照在廣闊的田野上。秋陽的燦爛,已將一切明亮成一種飽滿的成熟。
谷子黃了,高梁紅了,棉花白了。
黃了的谷子將被收割。金黃的谷穗會被堆成垛,然后脫成流淌的谷粒。剩下的就是谷秸,谷秸很粗糙,直麻人的手,若是抱起一捆,會搓出唰唰唰的聲響。谷秸,要么用來喂牲口,要么用來燒火。二爺家的谷秸通常是用來喂牲口的,二爺家養(yǎng)著一頭大黃牛,每年春天,還會生下一頭牛犢。他們會將谷秸垛成垛,一直喂完一個冬天。于是,在冬天里,在二爺家的門前,就經(jīng)??吹蕉敽退呐畠憾喽嘣阱幉?。二爺手扶鍘刀,一上一下,彎腰弓背,多多則把一把把的谷草放進鍘刀下,多多穿一件花棉襖,臃腫在冬陽里,很溫暖,很燦爛。我們家沒有牲口,谷秸多用來作柴燒。特別是做年夜飯時,用來燒火的一定是谷秸或豆秸,或許是出于占利,或許是因為好燒。大多是年夜的前幾天,祖母就把谷秸曬好,然后抱進房內(nèi)等用。年夜,五更已過,祖母就在灶前生起火,干燥的谷秸,噼啪噼啪地響著,火焰紅紅的,旺旺的,滾燙的水餃在鍋里煮著。這樣的年夜,好紅火,好熱烈。
我總覺得,高粱不是被割倒的,而是醉倒的,吸飽了秋陽的高梁,臉膛太過紅艷了,終于醉倒在了地上。鄉(xiāng)下人便將它扶起、整理,高粱粒堆進糧倉里,高粱秸打成捆,一捆一捆的,靠在自己家的墻頭邊上。太陽暖暖地曬著,一直將高粱秸曬干,曬得又硬又燥,好像陽光隨時都會爆裂出來。而后,鄉(xiāng)下人就將高粱秸的葉片扯去,只剩下光光的“桿”了,光亮而又滑溜?;锏母吡粭U要一直儲存到冬天,待到冬日農(nóng)閑時,鄉(xiāng)下人再把它編成一塊塊的“箔帳”。
編“箔帳”是件細致活兒,也是冬日鄉(xiāng)村的一道風(fēng)景。那時候,一進入冬天,種過高粱的農(nóng)家是一定會編“箔帳”的,“箔帳”是蓋房用的,所以編好的“箔帳”,要么自家用,要么就賣給那些蓋房的人家。
選好一塊朝陽的地方,搭上一根橫桿,麻繩絞在手中,就可以編“箔帳”了。女人遞著高粱桿,男人的手上下翻動著,手中的麻繩不斷地纏繞著,女人和男人,在對望對笑中,把“箔帳”一寸寸地拖長,拖著地面的陽光,拖著夫妻間的悄悄話,也拖著莊稼人的那份冬閑的心情。
我在此時,就總能嗅到秋天里那種成熟的高梁的味道,秋天的那種陽光的味道。仿佛又看到了已逝的秋日的枯黃的草木,草木上跳躍著的秋陽。路畔有行人匆匆走過,天空有鳥兒翩翩飛過,夕陽掛在了樹梢上。
棉花白了的時候,會讓我們想到女人。采棉花的多是女人,男人的手太粗糙,太僵硬,很容易觸傷棉花那顆柔軟的心。女人就不同了,連腰肢都如三春的楊柳,那般柔和,那般纏綿。十指,更是纖纖如柔荑,三個手指撮在一起,輕輕一摘,一朵棉花就采取了。璀璨璨,指尖就綻放開一朵白色的花,就輕飄起一巾素潔的云,就冉升起一顆晶亮的太陽,美就綻放在了指頭。所以,有時我就固執(zhí)地認(rèn)為,秋天里最美的景象,莫過于女人的采棉。那腰肢,一折一彎;那田野,白云朵朵;那秋陽,灼灼地照著。是怎樣的一幅動與靜的畫面?是怎樣的一個溫暖而燦爛的場景?
而且,女人的美妙,還在于她能將這種溫暖和燦爛,織進整個寒冷的冬季里。
棉花下來后,女人們會用手工,或把棉花放到機器上——“彈”,就是所謂的“彈棉花”?!皬棥睋袈曋?,棉籽被擠出,只剩下了純凈的棉絨。棉絨“棉”進衣服里,就做成了棉衣;“棉”進被子里,就做成了棉被,整個冬天,會因此掉進一種溫暖里,人的心,即使在冬季里也會因此而燦爛。
我就特別能感受到這種溫暖和燦爛。昨晚的天氣也許太冷了,好像要下雪。母親就拿出了一床嶄新的棉被,蓋在了我的身上。一覺醒來,天已亮,透過窗口,能看到室外的銀白,你知道,雪一定是下來了。你還想起床嗎?不,不想起床了!我那時是用力拉了一下棉被,把自己蜷進了嶄新的棉被里。當(dāng)我用手去拉棉被的時候,我就觸摸到了那種無垠的柔軟和溫馨,我就嗅到了棉花的那種綿綿的味道。我想,那一定是一種陽光的味道,一定是秋陽的那種明亮的味道。于是,我沉浸其中,慵懶便再一次罩滿我的全身,我伸展四肢,心情開放成一朵燦爛的花朵,開放在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如雪野中的一朵山茶。
黃的谷子,紅的高粱,白的棉花,是秋陽綻放的禮花。
所以,我總是對秋陽情有獨鐘的。我喜歡秋陽的素潔和明亮,喜歡秋陽催熟一切的溫暖和燦爛。我甚至喜歡秋陽下的那一抹黃昏。
那一天的那個黃昏,我是站在村頭的一座山包上的。我在環(huán)視周圍的一切。
夕陽漸沉,只剩下縷縷的余輝,輕抹在田野上,淡勻了大地的臉頰。
村頭的小場院里,一位老婦人正在忙碌著。她蹲在地上,在剝玉米。她很認(rèn)真地做著手中的活兒,玉米皮扔在一邊,玉米棒則整齊地碼在另一邊,碼出一列黃色的“長城”,也碼出一份慵懶的幸福。夕陽之下,老婦人滿臉的皺紋,縱橫成一朵盛開的秋菊。我想起了一幅油畫: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從糧堆上捧起一捧糧食,指縫中流下的是谷粒,蒼顏上堆起的是笑容。豐收的幸福,讓莊稼人難以抑制。
這時,暮色中傳來了寒蟬的低吟,“知……了,知……了”像是在努力把某一個音符高上去,但終于因為內(nèi)氣的不足,而跌落下來了。
清空中傳來了雁唳聲,北雁南飛了;河岸邊,傳出了寒砧聲,是誰家在準(zhǔn)備過冬的寒衣了。
一切都凄美在秋陽的黃昏里。
我知道,當(dāng)暮蟬停止了嗚叫,僵踞枯枝的時候;當(dāng)鴻雁飛盡,村婦備好了寒衣的時候。秋陽下的黃昏,便會展現(xiàn)出另一面孔:
殘陽是淺淺的昏黃。莊稼盡收,田野一派清凈,只剩下連天的衰草,和西風(fēng)之下滾動的枯枝敗葉,野兔入穴了,飛鳥歸巢了,蟲鳴斂聲了,四野寂寂了。
殘煙裹住了村莊,蕭然如米家的墨痕。
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到家,想到母親生起的炊煙,就會嗅到一陣飯的飯香。我知道,家里依舊有溫暖,依舊有生活的燦爛。
我還知道,明年的秋陽之下,谷子依舊黃,高粱依舊紅,棉花依舊白。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