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漫步在田野中,發(fā)現水田當中新插的秧苗排列得十分整齊,猶如用尺量過一樣。他不禁好奇地問田里的老農,這是如何辦到的。
老農忙著插秧,要他自己插插看。哲學家卷起褲管,喜滋滋地插了一排秧苗,結果竟參差不齊。他再次請教老農,老農告訴他。在彎腰插秧時,眼睛要盯住一樣東西。
哲學家照做,不料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老農問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啊,我盯住了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
“水牛邊走邊吃草,你插的秧苗也跟著移動,這個弧形就是這么來的!”
哲學家恍然大悟,這次,他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果然,插出來的秧苗非常整齊。
老農并不比哲學家有智慧,但他懂得比照目標。
插秧時要選準、選對目標,學習更要有目標。然而,學習的目標需要一個切實的計劃來幫助實現。
也許你已經發(fā)現,學習好的同學跟你一樣玩,甚至比你玩得還瘋,成績卻超過你一大截。你可能會單純地認為他比你聰明,卻沒有仔細思考過自己的學習為什么會處于這種狀態(tài)。
其實,學習也是一門藝術。正確處理學習與休息、娛樂、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反之,就會覺得時間捉襟見肘,事倍功半。解決、處理各方面關系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制訂計劃。
放學后就去玩球,天不黑不回家,回家后無休止地看電視、玩電腦、聽音樂、聽廣播……拖延做作業(yè)的時間,實在完不成了就去抄別人的……學到哪里算哪里,常常在無所事事中度過……這種毫無計劃的生活是荒唐的,散漫松垮的,當然也是不可能使人進步的。
合理的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障。除了上課以外,每天的學習時間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常規(guī)學習時間,主要用來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的知識;二是自由學習時間,是指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后所剩下的歸自己支配的時間。
其實,我們所能制訂的計劃主要是自由學習時間的計劃。應該努力提高常規(guī)學習時間的效率,增加自由學習時間,把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般來說,早晨或晚上,或者說一天學習的開頭和結尾時間,可以安排側重記憶的科目,比如外語;心情比較愉快、注意力比較集中的大塊時間,可以安排一些比較枯燥,或不太喜歡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時間,可安排做習題或者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除此之外,學習活動和適當的文體活動應交替安排,文科和理科的學習應交替進行,相近的學習內容則最好不要連續(xù)出現。
學習計劃要全面。也就是說,計劃里不能只考慮吃飯、睡覺和學習,還應當安排進行社會工作、為集體服務的時間等等。
學習計劃應從學習實際出發(fā)。目標要合理,要考慮自己的基礎和能力,有針對性地彌補欠缺和漏洞:要考慮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的多少,合理安排相應內容;要考慮教學的實際進度,使學習計劃和教學進度有機結合。
再完美的學習計劃,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也只是一張廢紙。因此,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學習計劃。
執(zhí)行學習計劃有“三忌:
一忌拖。不要把計劃制訂得太滿,留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可避免因一項任務不能按時完成而引起的惡性連鎖反應。
二忌僵。學習計劃應能隨時調整。
三忌荒。學習計劃必須長期堅持。
為促進學習計劃的執(zhí)行,可以把計劃擺在醒目的位置,隨時提醒自己,并隨時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還可以把計劃公之于眾,讓老師、同學和家長提出意見,請大家監(jiān)督。
如果你想成為學習好的學生,不妨制訂一份學習計劃,試著做做,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效!
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