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媛
在想起一座城市的時候,首先會想到那里的風(fēng)景,最后只會想那里的朋友。初到陌生的地方,在寂寞慌亂熙熙攘攘的街上突然遇見一個友人,空間、時間會在那一剎那產(chǎn)生神奇的蛻變。久違的朋友偷從背后擂一拳,分量不輕,但我們會感覺到那分量包含的內(nèi)容,所以總是一臉欣喜。
有人說“友情來自于共同的事業(yè)”,但是,感情怎能依附于事物?友情怎能從屬于謀生?有人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是,沒有可依靠的實用價值就不能成為朋友嗎?還是一切幫助過你的人都算朋友?還有人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要知道,友情不是應(yīng)手的儲備,朋友更不應(yīng)該被故意考驗……一個我們對其無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李白與杜甫,相見恨晚,作別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而杜甫卻無論到何地都留下刻骨銘心的詩句。魯迅贈翟秋白的對聯(lián)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馬克思與恩格斯將友誼轉(zhuǎn)化為了動力。正是他們這簡潔的交友方式使得無所求的友情為世人所傳頌。
兩棵在夏天聊了很久的樹,見對方的黃葉落于秋風(fēng),沉默了片刻,互相道別,“明年夏天見!”很多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往往如此簡單,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簡潔。
許多人獲取友情的方式是粘貼。往往導(dǎo)致南轅北轍的原因就是善意的煩瑣。彼此太熟了,考慮對方時不再作換位體驗,只是順著自己的思路進(jìn)行推測和預(yù)期,產(chǎn)生了小小的差異便十分敏感,好像沙子進(jìn)了眼睛。萬里沙石都能忍得,卻不容自己身上嵌入一點小東西。其實,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點的好,越淡的香氣越使人依戀,也越持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朋友不在多,有情則行。俞伯牙和鐘子期將艱深的友情提升為單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祈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所以總是既純凈又簡潔。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喚應(yīng)和確認(rèn),它使人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朋友就是朋友,無所求的簡潔!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