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呂
本文概括地介紹了15至18世紀,在古代羅馬帝國和伊斯蘭玻璃影響之下發(fā)展起來的威尼斯玻璃藝術。分析了Cristallo,filigrana等一些革新性的玻璃制作技術和成型工藝,以此了解當時威尼斯玻璃在造型、工藝、裝飾風格等各方面的造詣,以及隨后對歐洲其它國家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14世紀末,威尼斯作為意大利最強大的五個地區(qū)之一,經(jīng)濟復蘇、財富聚集,其處于歐洲商業(yè)中心的地位日益得到鞏固,擁有羅馬帝國悠久手工制作傳統(tǒng)的威尼斯玻璃業(yè)正是在這樣的經(jīng)濟背景下崛起的。
對于生產(chǎn)玻璃和產(chǎn)品質(zhì)量,當時的威尼斯政府有著很嚴格的條例:為了防止火災,威尼斯政府從1292年開始頒布法令將玻璃制作集中于Murano島統(tǒng)一管理,因此現(xiàn)今的意大利Murano島仍然以手工玻璃制作聞名于世。對于窯爐的使用。當時也受到嚴格地管制,在Murano島開設新的窯爐進行吹制需要官方許可,并且對于煙霧的排放也有明文規(guī)定。同時,為了保護玻璃制作工藝,禁止任何當?shù)氐牟A止に嚾诉w徒到其他國家。這些舉措有效地幫助了意大利吹制玻璃業(yè)的有序建立和迅速發(fā)展。1450年起,成尼斯的玻璃制作雖仍處于搖籃時期,但已經(jīng)預示著威尼斯玻璃黃金時代的到來。15世紀末,手工制作Cristallo玻璃、上釉和鍍金工藝以及千花玻璃(Millefiori Glass)等得到迅速發(fā)展。1424年的Murano檔案和隨后的佛羅倫薩檔案中分別記述了被譽為“偉大的玻璃制作大師”Angelo Barovier當時進行玻璃制作實踐的資料。
1204年至14世紀末,關于威尼斯依靠其強大的艦隊從“希臘”人和伊斯蘭國家學習到什么樣的玻璃制作技術,這方面的資料至今仍然很不齊全。根據(jù)Murano檔案記載,1280年起Murano島就開始在玻璃大口杯表面進行釉彩繪畫,大多威尼斯中世紀時期的玻璃都富有鍍金裝飾,釉彩上于鍍金表面。早在古羅馬時期,鍍金(或金箔夾層)和釉彩裝飾技術就已經(jīng)普遍運用,但這些工藝隨后在歐洲地區(qū)并沒有得到發(fā)展。相反,這些表面裝飾技術在11至14世紀時期的伊斯蘭國家非常繁榮,13世紀末Murano的大口釉彩玻璃杯是繼羅馬帝國后首次在歐洲地區(qū)重新出現(xiàn)該工藝的重要實例。
而威尼斯玻璃無論是在器形、制作工藝,還是在裝飾風格上都與伊斯蘭玻璃有著很多聯(lián)系之處。公元982年的檔案中首次記載了意大利與伊斯蘭玻璃制作的密切關系,許多現(xiàn)存的實物也可以明顯地看出伊斯蘭玻璃對其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成尼斯玻璃與伊斯蘭玻璃的承傳關系,對于揭示威尼斯奢華玻璃吹制工業(yè)的崛起和其能在幾個世紀中始終在歐洲及地中海地區(qū)占有強大統(tǒng)治地位的現(xiàn)象具有很大意義。
Cristallo玻璃是威尼斯人用海洋植物灰為基本原料,錳作為脫色劑加工而成的略帶有淡黃煙灰色的無色透明玻璃,類似天然水晶,也因此命名為Cristallo。Cristallo玻璃一般薄而脆,因此表面只能進行手繪線描刻花(Diamond-point engraving)裝飾,不能施行切割(Carving、Cutting)或點式刻花(Stippling)工藝。纏絲、釉彩、鍍金和條紋等工藝經(jīng)常用于裝飾Cristallo玻璃,手工吹制的Cristallo有著優(yōu)雅、精致、奢華的風格以及變化多端,具有強烈雕塑感的造型,比如:船型大口水杯,用龍、馬等造型裝飾的奇形怪狀的油燈。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玻璃造型基本借鑒了當時的銀器,但在1520至1540年期間,則拓展了玻璃制品的使用功能和藝術形式,新的造型和新的工藝也漸漸誕生。比如;1527年旋轉條紋狀裝飾手法(Twisted filigrana)的出現(xiàn)。
Filigrana原本指的是具有乳白色(或彩色)條紋狀裝飾紋樣的透明玻璃器的總稱,其中細分為螺旋型條紋裝飾(vetro a fill)、旋轉蕾絲條紋裝飾(vetro a retorti)和網(wǎng)格狀條紋裝飾(vetro a reticeilo)三種各具特色的技術。
(關于條紋裝飾玻璃的興起,作者已在2008年第2期的《上海工藝美術》:“Fa on-de-Venice與中國的清代玻璃藝術”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述)
大膽的想象力使威尼斯人將這些單個的技術綜合、并穿插使用,使當時的玻璃器皿制作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手工吹制之外,模具的使用大大拓展了造型能力,出現(xiàn)了一些奇異的造型。比如:淺浮雕的表面效果以及波狀的z字形蜿蜒曲折的線條。
隨后一種名為冰裂紋玻璃(Ice-glass)的效果在16世紀下半葉誕生,即是在吹制時,將熱融的玻璃直接放入冷水后迅速離開,使其自然碎裂但并不瓦解,形成冰裂狀紋樣,之后再次加熱,玻璃器表面會根據(jù)溫度的高低慢慢融合,但冰裂狀紋樣會始終殘留,從而形成不規(guī)則的肌理效果。
16世紀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藝相繼流傳到歐洲的其它國家,起初這些國家完全地仿制威尼斯的玻璃制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地方特色的玻璃類型和技術開始出現(xiàn)。由于在風格上與威尼斯玻璃非常相似,因此被統(tǒng)稱為“威尼斯風格”(Fa on-de-Venice)玻璃。17世紀之后Murano島玻璃工業(yè)經(jīng)歷了艱難的時刻,雖然玻璃制作業(yè)發(fā)展依然迅速,奢華繁復的水晶玻璃仍然披制作,但卻沿襲了16世紀的傳統(tǒng)工藝,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一些完壘沒有功能的、具有巴洛克前期風格的奇異形式有增無減,模具的使用也更加頻繁。并且,由于歐洲其它國家玻璃制作業(yè)的迅速崛起給威尼斯的傳統(tǒng)玻璃制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比如波西米亞的水晶刻花玻璃器皿和英國人George Ravenscroft研制的鉛玻璃制品。18世紀初,Murano島的吹制窯爐由原來的50個下降到了30個,玻璃制品的形式以仿制波西米亞風格為主要目標,期望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然而這一切都清晰地標志著幾個世紀代代相傳的威尼斯玻璃制作工藝面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