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君山
一年一度的“兩會”已經召開,代表和委員要求官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申報并公示財產的提案不少,相關話題十分熱烈。
今年不比往年,官員財產申報已經在地方破冰前行,突破了多年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佳人來”的困局。2008#,5月25日,似乎名不見經傳的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出臺《關于縣(處)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的規(guī)定(試行)》,要求從2009奶奶1月1日起正式施行。無獨有偶,2008年12月5日,浙江慈溪市紀委、組織部聯合印發(fā)《慈溪市領導干部廉情公示暫行規(guī)定(試行)》,稱得上是一束更明媚的陽光,涉及三方面共24小項——“阿勒泰陽光”涉及11項——而且還設立了相應的核實信息真實性的渠道。
陽光如期而至,新年第一天,阿勒泰地區(qū)55名新提拔的正科和副縣級干部首次填報的個人財產申報表果然在網上“曬”開,接受各界監(jiān)督,有網友稱之為“2009年送給全國人民最好的新年禮物”。盡管表上的信息含量極低,而且“單位和個人贈送的現金、有價證券、貴重禮品情況”一欄全為“無”,令人難以置信,但畢竟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元月中旬,地位非同一般的《人民日報》對阿勒泰地區(qū)的“吃螃蟹”作出報道,近半年時間內,紀檢委收到申報對象上繳款物價值76萬多元,其中單筆數額最大上繳款10萬多元,單筆財物價值最大為26萬元,財產申報的震懾作用初步顯現。
但另一個信號似乎更強烈,同樣在元月中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發(fā)表的公報列舉了各級紀檢機關今年要重點進行的八項工作,但并沒有提及輿論普遍關注的財產申報制度。顯而易見,這不是無意識的疏忽。
是什么讓中紀委仍然要對“千呼萬喚始開張”的財產申報制度避而不談呢?“吃螃蟹”的當事人,阿勒泰地區(qū)紀委書記吳偉平可能最為胸中有數。在阿勒泰公示財產申報表后,就55個副縣級官員沒有一個人申報“禮金”的問題,記者們對吳偉平反復追問,他只能反復報之一反問:“你相信我們大部分黨員干部是好的嗎?”他自己的答案當然是現成的,原話為:“我們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清廉的。”
但這一耳熟能詳的標準答案明顯與一項調查針鋒相對。有消息顯示,針對當地官員的調查結果是“七成官員反對財產申報制度”。如果吳偉平的標準答案是對的,何以清廉官員要反對一項防止不清廉的措施呢?吳偉平似乎只有“王顧左右而言他”,表示“我個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項調查”。
七成可能還是估計不足,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大學教授王全杰曾三次提出“關于建立黨政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議案,他本人做過的一項調查表明,97%的官員對“官員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
官員財產申報的艱難破冰亦可佐證。早在1994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已經將財產申報列入立法規(guī)劃,但—直沒有實際進入立法程序。在《公務員法》的醞釀和制定電各方一度寄予厚望。但2005年4月通過的《公務員法》,并沒有引入申報財產制度,原因據稱是財產申報“具體操作困難”,而且“會侵犯公務員財產隱私權”。
背后真正的阻力何在呢?地方兩會召開時,廣東省中山市政協委員王仁博的一份提案或許能給人深刻啟發(fā)。該提案簡單說就是:應仿照現行公務員體制,讓企業(yè)經營者或管理者享受相應行政級別的經濟待遇,如果納稅達到億元,即可終身享受廳局級待遇,所謂“年交稅1億元或累計交稅2億元人民幣以上,獎勵1名廳局級或2名處長級或4名科長級或8名科員級指標”。
盡管王委員后來解釋,自己的深思熟慮只是為了留住人才,給予出色的企業(yè)經營管理者以相應的保障,但一種無意識的傾向的確無可辯解,這就是“官本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常被稱為“官本位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干什么呢?做官!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讀書幾乎是做官的同義詞。神州大地至今不時鬧起“處級方丈”或“局級主持”之類的笑話,甚至還流傳有科學院院士要求“市長級待遇”的滑稽,原因就在于官本位陰云未散。
這就導致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官本位會如何體現?嚴格的市場經濟實際上近乎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一個人如果不能賺到錢,其價值就無從體現。企業(yè)家拼殺于市場,用金錢來衡量企業(yè)家的價值,大抵不差。問題是官員呢?官員們的價值怎么衡量?一個自認為高素質的官員如果不能有錢,他會安于做官嗎?原福建政和縣縣委書記丁仰寧不是有“當官不發(fā)財,請我都不來”的名言么?在今天如何讓最優(yōu)秀的人才來做官理政呢?反推王委員的邏輯,一定級別的官是不是也可以轉化為一定的納稅和經濟貢獻呢?
這就是今日中國的另一個“雙軌制”,市場經濟所秉賦的“商本位”與傳統(tǒng)文化所遺留的“官本位”的矛盾共存?;蛟S,這并不是腐敗泛濫的根本癥結,但如果不能夠很好實現從“官本位”向“商本位”的轉化,腐敗就在一定程度上有生存的空間,而所謂“阿勒泰陽光”終究也難普照大地。
編輯 魏恭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