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峰
“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重要的是“為”與“不為”的標準的區(qū)分,更準確地可以稱為責任的劃分。在這里,我有兩個“凡是”:凡是班級管理中學生不能自主完成的,班主任要有所為;凡是學生不能接受的,班主任要有所不為。
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想將自己的事情做好,青年學生之所以需要管理,是因為許多事情他們不知道怎么做。班主任的職責就是在這些事情上面幫助他們做好。如果他們不知道怎么做,就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做得不對,就指出,然后幫助他們改正。比如,新的班級剛剛建立,幫助學生建立行為規(guī)范就是班主任必須要做的。這個班級的行為規(guī)范意識并不是紙上的幾種約定,班主任一定要使之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行為意識。
現(xiàn)在我所帶的這個九班,在一年級時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集中幫助學生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學生有些事情做得不對。比如地掃得不干凈,我告訴他們標準,然后可重新執(zhí)行的讓他們重新按照標準做一遍,不再過多懲罰。這個階段主要是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標準的階段。我將這總結(jié)為班級管理的“兩化”:行為規(guī)范化、規(guī)范日?;?。
行為規(guī)范要注意標準的明確。比如在衛(wèi)生方面,我會將擦黑板的值日生叫上講臺,當他的面,從他擦過的黑板上給他讀出一個字或者一串字,他就知道沒有擦凈;接下來,他就知道他要再值日一天。這叫標準規(guī)范化。每一次,對任何同學都是這樣,使之成為一種日常行為習慣,這叫規(guī)范日?;?。兩個月后,出現(xiàn)不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就要告誡再加上懲罰。一個學期下來,基本上可以實現(xiàn)絕大部分同學的日常行為比較規(guī)范。到二年級,班級的日常管理就極為輕松;三年級從開學到現(xiàn)在,我?guī)缀鯖]有在班級集中講過值日、出勤等紀律問題,只對極少的個別違紀現(xiàn)象做處理。這既節(jié)省了我許多的精力,也使學生很少受到班級紀律方面的干擾,從時間和精力上爭取了空間,更利于學生專心學習。這個班的成績從入學第一次考試跟別班平均分差幾十分,單單語文就差十幾分的慘況到現(xiàn)在幾乎趕齊,有時還有超越,變化巨大。
班主任必須要做的是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比如尊重父母。我給學生講,孩子沒有跟父母對抗的權(quán)力,你可以評析你父母行為的對錯,可以依此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但不可以和父母爭辯是非。道理很簡單,沒有父母就沒有你現(xiàn)在的一切。父母是用來尊重的,不是用來批評的。我要求學生也要尊重老師。道理很簡明,父母給你的是身體,但是現(xiàn)代社會,決定一個人價值的根本是知識,以及知識所形成的思想,而知識是教師給的。沒有教師,你不可能是現(xiàn)在的你,尊重教師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尊重。我還給學生講,所有人都會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一個人對于自己做過的事情要敢于承擔,要善于承擔。敢于承擔是不得不然,誰讓你犯錯誤呢?善于承擔是知錯必改。作為學生,許多事情不清楚怎么做,所以犯個小錯誤不可怕,犯了可以改,改了就知道怎么做了。當然,有些錯誤是可怕的,比如殺人,因為要償命,沒有改正的機會,所以最可怕。
之所以給學生講這些做人的道理,是因為我覺得,這些工作你多做一些,就會在其他的具體事情上省許多事。
以上是“有所為”。下邊說說“有所不為”。
早一段時間,新聞上出現(xiàn)個別“弒師事件”。關(guān)于師生關(guān)系,我有一個比喻,我覺得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天然的敬畏。現(xiàn)在,學生將老師殺死的這個結(jié)局,其背后有一個教師對事件失控的因素在。像浙江的那個做家訪而被殺死的潘老師,她在到了學生家里還找不到學生父母的情況下,又跑到山里去找學生的爺奶,結(jié)果被學生殺死在山野??催@個故事,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學生可惡,怎么會殺死如此認真工作的教師呢?如此則這個學生近似于惡魔了。然而我們知道這個世上沒有惡魔,學生離惡魔往往很遠。如果我們冷靜考慮,潘老師找家長做什么呢?如果是表揚學生,學生肯定不會殺她。她恐怕是去“告狀”的。而告狀告得這么起勁,這么不依不饒,潘老師的執(zhí)拗也就可以想象。如果潘老師是本著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的目標而去,在去學生家里的路途上,兩人應(yīng)該會有一些推心置腹的談心,那就會對這個學生有一個了解,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將學生改造過來,但是避免被害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兵法上講,困獸猶斗,所以要圍三闕一。處理問題學生時不留去路,其實有些時候是不給自己留后路,潘老師的死也就有了可能。
當然,有些老師可能會認為,做個家訪有什么?值得將老師殺死嗎?這其實是對學生心理不了解的緣故。我相信許多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違紀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叫家長。在他們的意識中,叫家長可能是最嚴重的事情。作為班主任,面對近百名心智并不成熟,行動能力卻已經(jīng)足夠的熱血青年,不能保持一定的警惕,給師生關(guān)系建立一定的緩沖是不明智的。
許多時間,家長和老師太自我了,太想按照自己的設(shè)計塑造孩子們了。許多時間,他們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孩子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和家長的意愿發(fā)展。
將管理學生理解為制定明確的條例,然后一相情愿地認真執(zhí)行,往往是釀成苦果的緣起。不同的學生一定要有相對的處理手段。我教的05屆學生中有個小帥,是個言情玄幻小說迷。父母離異,他母親用了種種法子,想讓他專心學習,包括控制他的經(jīng)濟,他卻寧肯不吃飯也要看書。我收了他十幾本,每次都給他講學習的重要性,講母親的期盼,講他應(yīng)該對家庭承擔的責任,可是沒有效果。他母親說,他再不聽話,你就揍他,我打不動他。但是,我一直沒有動過一指頭。原因是,這個學生的父親原來經(jīng)常揍他,而她母親又是一個怨婦,一見面就說他前夫如何如何可惡,自己拉扯這個孩子如何如何辛苦。我估計,玄幻小說應(yīng)該是小帥的“最后的精神避難所”。我不能將他引向?qū)W習,就急于將他從中拉出,對他而言是太殘酷了,然后再揍他,我怕這會逼他走極端,對他也沒有什么幫助,也會使我處于危險境地。這個學生使我很有失敗感,然而,他最后也上了個本地的專科。
其實,在許多時間,有所不為有時恰恰是無所不為。
“有所不為”和“有所為”的前提是要認清學生的能力,一味簡單地要求所有學生努力學習,升上大學,也許太一相情愿了。班主任對有些學生的管理,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可行的目標,然后尋求可行的方法,并遵行之。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給學生一個適當?shù)纳婵臻g,能夠成才的成才,不能夠成才至少成人。在這個思想的指導(dǎo)下,我的班級里沒有出現(xiàn)過精神病,而且從別的班里轉(zhuǎn)來的神經(jīng)衰弱者,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復(fù)。上屆班里還有一個學生是本校一位老教師的外孫女,二年級我接收她時,她曾經(jīng)休學回家,因為神經(jīng)衰弱。后來,在我的班級里,她堅持到高三畢業(yè),還考了個美術(shù)專業(yè)學?!,F(xiàn)在我的班里有一個從三年級下來的學生,也是神經(jīng)衰弱,辦休學后直接轉(zhuǎn)入我班,現(xiàn)在非常正常,成績也不錯。
教師不是救世主,其實,即使是玉皇大帝也不能讓孫悟空不鬧騰他,更何況隨時可能被學生殺死的教師呢?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當成絕對真理的教師,被殺的風險可能會更大一些;而將其中的“會教”理解為給學生找個一個適合的發(fā)展方向的教師,我想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尊重與保護,同時自己也會活得相對輕松一些。
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最大的收獲是,我終于不再一相情愿地讓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設(shè)計行動,而是開始學會了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南陽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