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蓉蓉
語文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一個雙邊的腦力勞動過程,也應力求互動,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獲取最佳教學效益??梢哉f,實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互動,是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語文教學欲求師生互動,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就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明了學生的實際“學情”,因人善誘,因勢利導,向著學生目標,共同進行,互動變化。
一、 學會“換位思考”是師生互動的前提
所謂“換位思考”,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或把對方的位置換到自己的位置來思考,即俗語“將心比心”。教學雙方,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化水平及所處角色位置不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較大差異,因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較大懸殊,這就常常成了教學過程中師生正常交流的障礙,影響了教師策動行為的“有的放矢”。語文教學互動,必須消解交流障礙;而要消解交流障礙,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皳Q位思考”有利于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準確理解和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準確把握。
語文教學中的“換位思考”可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是“自我對象化”,即教師在分析教材、設計教法和實施教學時嘗試把自己置身于教學對象——即學生的位置,感受學生學習情境,體會學生學習情緒,揣摩學生學習心理,估測學生學習能力。每教一課,教師都應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如何去分析教材、閱讀課文、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么,點撥什么……第二步是“對象自我化”,即教師把教學對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設想:假如學生是我,他們會怎么調節(jié)學生學習需要。激勵學生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具體到一篇課文,他會如何確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他們會講授哪些問題而省略哪些內容……“換位思考”的第三步是“主賓一體化”,即教師在完成上述兩步驟,明了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學目的,結合自己的教學水平,選擇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最易使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行為,從而將教學計劃付諸實施。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教學中的“換位思考”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應該伴隨教學的推進而不斷地進行,因為隨著教學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學習內容的增加以及學習情境的改變,學生學習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只有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具體情況,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才能做到互動。
二、 巧用“思維暴露”是師生互動的條件
“換位思考”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情”,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學。了解“學情”不應是膚淺的、片面的,而應該是深入的、全面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有意地采用適當?shù)姆绞健⒎椒?,誘導學生暴露思維,亮出真實的自己。同時,教師自己在教學中也應有意地進行“思維暴露”,使學生不僅了解教師的教學動機和教學重點,而且清晰地把握教師教學的思維軌跡和清楚地掌握攻克教學重難點的思維方法。有目的地暴露思維和有意地使學生思維暴露,有助于教學雙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師生互動的必要條件。就語文教學而言,暴露思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暴露作者思維,即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向學生顯示作者動機的萌發(fā)過程及對生活提煉概括的過程,使學生身臨其境似的體驗一番作者聚材取事、命題煉意、定體選技乃至修辭成文的創(chuàng)作活動。這種講授,似乎離教材遠了些,但對揭示作品的生成過程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表達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二是暴露教師思維。要讓學生了解自己鉆研教材、分析疑難、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消減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神秘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能力。第三是暴露學生思維,教師應運用啟發(fā)、誘導方式,使學生大膽地暴露自己真實思維過程,尋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干擾和創(chuàng)見,從而及時反饋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為使學生互動,獲取最佳教學效益,“暴露思維”必須是暴露思維的全過程。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講解,絕不能只滿足于呈現(xiàn)思維的結果。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課,只是展示自己的思維結果,展示完了,就似乎萬事大吉了。提問學生,也只是滿足于了解一下答案,只要答案正確,就認為大功告成。這種忽略思維過程暴露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那種只重思維結果不重思維過程的教學,很難達到最佳效益的互動。即使表面上師生“心滿意足”,但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繁榮”現(xiàn)象,因為它掩蓋和隱藏著潛在的教學問題。教師只重思維結果的講授,常常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學思維方法,提高不了語文實踐能力。教師提問學生時如果只注意學生答案的正確與否,就無從了解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軌跡,因而也難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癥結”與思維“障礙”,無法根據(jù)學生的“癥結”對癥下藥地進行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既無切中肯綮之“痛快”,又乏啟智開竅喜悅,就談不上真正的師生互動。
三、 追求“合力效應”是師生互動的關鍵
任何活動,只要不是個人行為,就存在“合力”問題,“合力效應”是群體意識在行為上的積極反映。成功的語文教學活動應使師生的教與學保持最大的一致性,進而達到互動的最佳效能。按照力的合成理論,實現(xiàn)“合力效應”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共力原則,教師作為“主導”,其主要任務就是應想方設法把教學行為(師生雙方)統(tǒng)一在教學目標這個共力點上,把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提高素質,作為教與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二是夾角小的原則。教師與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法,又有相異的生活閱歷、思想意識,因而在實施教學中,即使雙方“換位思考”“暴露思維”以求互動,也難免會出現(xiàn)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可能激化,發(fā)生“夾角大”的現(xiàn)象,從而使教學雙方的力量產生內耗,這樣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與學各自的分力,形不成教學的互動。
語文教師是教學“策動力”的主體,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導演”,對實現(xiàn)教學“合力效應”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實現(xiàn)“合力效應”,促成互動,語文教師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目標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師不斷挖掘并向學生展示語文學科特有的魅力,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目的和語文學習價值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xiàn),它和個人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借此,教師應使學生自覺地將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習目標,將群體目標內化為個體目標。第二,強化自身魅力,形成“晶核”效應,教師應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淵博的知識、獨到的教學方法和杰出的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為此,教師需通過不斷學習,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只有這樣,才會受到學生敬佩,贏得學生信賴,使學生自覺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學合力。第三,強化師生間的溝通、反饋和協(xié)調。教師需學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于教學,并及時消除教學隔閡,化解教學矛盾,使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第四,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氣氛。在適合教學開展的教學“勢場”中,教學群體易形成合力,相互激發(fā),相互振蕩,相互補充,相互擴大,從而產生種種“勢場”效應,達到教學雙方互動的最佳境界。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語文教學的互動,實際上是教師思路、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和學生思路的同步運行,相互激發(fā)。本文之所以只談及師生雙方,是因為教材的思路也好,作者的思路也罷,最終要通過教與學雙方才能得以認識和把握。同時,師生互動的實現(xiàn)問題,本文也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加以探討。因為在教學中,教師畢竟是“主導”,師生互動的策動力的主體也是教師。
(樂清市虹橋鎮(zhèn)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