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梅
心理學家認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也曾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杉磫栴}。設疑可根據(jù)學生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思維。設疑之于教學,猶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無瀾死水。語文課堂中運用設疑教學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如果設疑不當,“導”而無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誤人費時。因此,如何巧妙設疑,讓語文課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討一下的。現(xiàn)結合本人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來談三點看法:
一、 啟發(fā)性——開啟課堂的金鑰匙
設疑的啟發(fā)性,就是要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利于啟迪學生智慧,調(diào)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求知”“探索”“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期待或志趣。如教師在導入新課后設疑,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質(zhì)疑)請大家?guī)е@些問題讀課文。(生讀課文)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生又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疑。)這種設疑方式,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課文,把被動學習變?yōu)榉e極探索,并能在師生共同解疑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參與狀態(tài)。學生在積極思維中,訓練了思維的準確性。
二、 靈活性——活躍課堂的潤滑劑
設疑的靈活性,就是另辟學生思維的新路,變換學生認識事物的角度,加深思維的層次,達到于無聲處起波瀾、峰回路轉的思維效果。如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課后,教師設疑: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綠色的課本”?在這個“綠色的課本”里,你學到了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有的說在這個“綠色課本”里,我知道了各種農(nóng)作物耕種、收獲的時間,有的說我知道了水稻和稗草的區(qū)別,有的說通過葉子我就知道這是什么樹,有的說外出游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還有的說……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是一本一輩子讀不完的書,是一本奇妙無窮的書……只有熱愛大自然,敢于探索大自然,勇于攀登,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樂趣,才能學到豐富的課外知識。通過上述設疑、解疑,學生對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綠色的課本”領悟得更加透徹,相信以后他們會更愉快地融入大自然,去讀這無字的課本。
又如教《天鵝的故事》一課時,教師設疑:斯杰潘想打獵,轉悠了半天毫無收獲正十分掃興時,聽到了天鵝的叫聲,看到了天鵝飛來,心情會怎樣?但是當他看到老天鵝為了天鵝群的生存,不惜以自己的身子擊打冰面時,他又受到了怎樣的震撼?別的天鵝在老天鵝行動的感召之下,都加入了破冰的行列,它們是那樣的團結,他又會怎么想?當天鵝成功破冰,歡快地捕食著魚蝦時,斯杰潘為什么把槍掛到了肩頭,悄悄地離開了湖岸?而且從此再也沒有打過獵?經(jīng)過這樣的設疑,學生在原有的思路中找到了新的切入點,不僅深切地感悟到天鵝們團結一致,奮勇拼搏的精神,而且也能設身處地地去探索斯杰潘老人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領會其思想感情,并在情感上與老人達成共鳴。這些鳥兒是如此的可愛,它們是這樣的有靈性,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真的應該保護它們,與它們和平共處,怎會忍心傷害它們呢?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一次洗禮,當然思維也會更深刻、更靈活。
三、 科學性——引領課堂的長明燈
設疑的科學性,就是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把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上,抓住學生掌握知識、認識問題的切入點,開啟學生新的思路。如教《最大的麥穗》一課時,教師設疑:“追求應該是最大的”怎么理解?“眼前的一穗”又怎么理解?又如何理解“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解疑認識到:“追求應該是最大的”實際上是指一個人的遠大理想,“眼前的一穗”實際指眼前的機遇,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好高騖遠,不要錯失良機,要抓住眼前的機遇,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這才是最實在的。這個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科學的思維途徑,在對課文有了全面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獲得的,是較高層次的思維訓練過程。
教育心理學揭示,學生在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新教材之間的差距,構成了心理上的矛盾。這種矛盾以問題的形式(內(nèi)部語言)存在于頭腦中。教學時,誘發(fā)、解決這些矛盾,認識就能深刻,思維就能發(fā)展。設疑,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指向地引導學生解決矛盾,在認識問題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
(通州市英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