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摘要當代美國華人新移民在工作、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示出一系列有別于早期華人移民的新特點。調查顯示,美國華人新移民表現(xiàn)出對祖國的自豪感及強烈的情感、文化羈絆,中華文化在當地華裔族群得到傳承。
關鍵詞華人新移民族群認同文化傳承
2008是中國奧運年,全球華人都將目光聚焦在這一歷史性事件上,奧運圣火的海外傳遞。更牽動了無數海外華人的拳拳愛國之心。而圣火傳遞遭受少數藏獨分子的干擾破壞,以及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對此事件的扭曲報道,都引發(fā)了海外華人的強烈憤慨與更大的愛國熱情,他們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團結,用行動打響一場“民族尊嚴和奧運精神的保衛(wèi)戰(zhàn)”,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美國華人新移民族群認同新特點
自2008年2月至5月,本研究選在舊金山灣區(qū)四家大華超市隨機選擇來此購物的華人新移民進行了簡要訪談,針對受訪對象的基本資料(年齡、移民來源地、教育程度、工作行業(yè)等)、飲食生活習慣、語言使用、中文書報影視娛樂選擇、中文社區(qū)活動參與、子女教育、社交范圍等涉及受訪人華裔族群認同的問題進行調查了解,共取得170例訪談記錄。
較之美國早期的華人移民。這些華人新移民的族群認同狀況具有以下新特點:
1移民來源
較之早期美國華人移民主要是來自于廣東南部沿海地區(qū)的淘金客和鐵路修筑、礦山開采工人,當代美國華人新移民的來源地顯得更為多元:除歷史上赴美移民較為集中的中國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qū)和東部經濟較發(fā)達區(qū)域,中國大陸的各省市均有一定數量的赴美移民人口;香港、臺灣、東南亞乃至中南美洲也都有華人華僑移民美國。
2移民類型
與美國早期華人移民以勞工輸出為主的移民類型不同,美國華人新移民中技術移民人數不斷增多,華商投資移民的比例也有提升。
3教育程度
早期赴美的華人移民大多教育水平不高,這也與當時中國全國教育水平普遍較為低下有關。20世紀60年代以后赴美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人數有很大提高,在美華人移民大都在移民祖國或美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與專業(yè)技能培訓。
在170例受訪者中,具有四年以上大學的受訪者占到78.8%。這一方面是由于舊金山灣區(qū)附近設有多所美國著名高校,華人留學生人數眾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舊金山一硅谷地區(qū)匯聚了大量的高科技產業(yè)和數量眾多的華人科研人員。
4職業(yè)分布
早期赴美華人移民大多教育水平不高,以勞務輸出方式赴美后多從事重勞動強度、低技術水平、低語言能力要求、低薪資的工作如鐵路河堤修筑、荒地開墾、礦山開采、餐飲業(yè)、種植業(yè)、搬運業(yè)、洗衣業(yè)等。華人新移民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因此能夠直接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從事工作,廣泛任職于科研、教育、醫(yī)療、金融、法律、政府部門等對于教育和專業(yè)技能有較高要求的行業(yè),如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NIH)的萬余名研究人員中就有超過1000位是華裔。
5居住地分布
美國早期華人移民經歷了排華法案及其引發(fā)的一系列反華活動,當時在美的華人連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華人普遍遭受到歧視、非難乃至種族隔離:在美華人被集中限定在唐人街范圍內生活活動,完全被排除于美國主流社會之外。20世紀中期以來赴美的華人新移民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就業(yè)后直接進入美國中產階層,有較好的薪資收人,具有“雄厚的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并多在城郊中產階級聚居區(qū)購置房產。
6語言使用
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大多來自廣東南部沿海地區(qū)。一粵語是當時華人社區(qū)的通用語言。如今在美國當地出生的新生代華裔中,在家中以中、英文混和使用者最多,占38%,僅使用英語占27%,閩南語及英語混和使用者古11%。以上合計占美國出生的新生代華裔人口的75%,可以看出早期占主導地位的粵語已逐步為國語(普通話)所取代,而中文在新生代華裔當中也漸為英語所取代。
7生活習慣和家庭結構
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大多來自廣東南部沿海地區(qū),粵文化也是當時唐人街的主流文化。華人新移民來源地分布更廣,但生活習慣上大多保持了故土的文化習俗。華人新移民在家庭結構上以核心家庭(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模式為主,同族、同鄉(xiāng)聚居的情況較為少見。
8媒介消費偏好
受限于當時媒介技術水平,美國早期華人移民的中文媒介選擇主要是當地的粵語廣播和以唐人街為發(fā)行范圍的華人社區(qū)報刊。此時的中文報刊成為聯(lián)結早期美國華人移民與故土故國的文字血脈。
新的媒介技術隨時代的進步不斷發(fā)展更新,在美的華人移民也有了更多更豐富的渠道了解中國、保持與中國、與故鄉(xiāng)、親友的聯(lián)系。同時,隨著美國華裔族群規(guī)模的不斷壯大及其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美國的中文傳媒呈現(xiàn)出了快速增長的勢頭?,F(xiàn)有的七家中文報紙中《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和《僑報》這四家主要報紙的總發(fā)行量已超過70萬份。另有一些小型中文報刊被擺放在中餐館、中國超市等地供人免費取閱。
由于美國以車代步的普遍性,開車通勤的人群眾多,一些有較大影響力的中文廣播電臺其聽眾人數不可低估。各地中國超市旁多設有中文書局,許多在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現(xiàn)時熱銷的暢銷書在此也有發(fā)售。中文音像制品租售店提供各類或懷舊或最新暢銷的音像制品,中文KTV也能在唐人街見到蹤跡。
美國中文電視也迅猛發(fā)展,現(xiàn)有10余家中文電視臺,多個境外中文電視臺也已經或正在謀求進入美國中文電視市場,如中央電視臺海外頻道、鳳凰衛(wèi)視美洲臺和東森美洲衛(wèi)視。寬頻網絡的普及也使得華人移民身在美國仍能收看到中港臺各地的電視節(jié)目。美國本地中文網絡媒體也發(fā)展迅速,為當地華人移民提供各類實用信息服務之余也成為當地華人的網絡家園。
此次的受訪者中文媒介消費(百分比數字)情況:
約有68.8%的受訪者及家庭通過免費及付費電視收看中文電視節(jié)目,如果將中文網絡電視與網絡下載影視綜藝節(jié)目包括在內,則有多達90.6%的受訪者及家庭有收看中文影視節(jié)目。曾經購買或下載中文音樂歌曲的受訪者比例也達到81.2%左右。89.4%的受訪者是網絡頻繁使用者(每周五次以上),在這部分受訪者中73.7%會固定訪問相應網站了解其移民祖國的新聞時事、經濟發(fā)展等信息,85.5%曾經訪問中文網站。
針對美國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以及在美華裔群體報道。約四成半受訪者表示會關注媒體報道的語氣和角度,并認為扭曲報道、文化誤讀的現(xiàn)象仍大量存在。近半受訪者表示中文媒介是他們信息資源的首選,近八成受訪者將中文媒介作為其娛樂休閑的優(yōu)先選擇:就職的受訪者其英文媒體使用率遠遠超過未就職受訪者?!^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對移民祖
國新聞的關注程度超過對美國當地新聞的關注。對美國中文媒體及美國主流英文媒體的對華正面報道,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出高度關注和與有榮焉的自豪感:密集關注中國奧運相關報道的受訪者也達到78.8%。對2008年5月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許多受訪者表達了感同身受的哀傷,和各種方式的支持。
9華人社區(qū)社團活動
由于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同宗族、同地區(qū)、連鎖式移民模式的普遍性,早期的華人社團大致具有血緣宗族性、地區(qū)性及行業(yè)利益性三大類。不同于早期華人移民形式較為單一、集中在唐人街等傳統(tǒng)華人聚居地的社區(qū)社團活動,當代華人新移民的社區(qū)社團活動以及新興華人組織在活動范圍、活動內容及組織形式等各方面都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格局(職業(yè)/技術協(xié)會、校友會、同鄉(xiāng)會、華商組織。各學界學會、中文學校、中華文化組織、華人宗教組織等)。不論是早期或是當代的華人社區(qū)社團。都為當時在美的華人提供了文化的歸屬感。為華人個體起到團結、聯(lián)絡、互助的作用,支持幫助他們在異鄉(xiāng)生存、立足與發(fā)展,并幫助保持社區(qū)社團內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10社交范圍
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局限于唐人街等華人聚居地進行日?;顒优c交際。社交往來多限于同族、同鄉(xiāng)、同業(yè)等較小范圍;同時受排華法案等因素影響,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普遍被邊緣化。而華人新移民在語言能力、受教育程度、住宅社區(qū)選擇等方面都突破早期移民的小框框,不僅保持與當地華人主體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也能借當代先進的媒介通訊技術之便與祖國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保持聯(lián)絡。更努力發(fā)展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多元關系。
11子女教育理念
華人移民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最大程度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理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早期華人移民受限于自身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且置身美國主流社會邊緣之故,子女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雖然不高,但他們更強調中文語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倫理等方面的傳承。時至今日,華人移民一如既往的強調對于女教育的關注。與大多數美國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輕松態(tài)度不同。絕大多數華人移民不僅對子女學校成績有較高要求,還積極進行科目繁多的課外教育如中文、樂器等。
族群認同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
1美國早期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
美國華人移民的命運始終與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國家實力水平、國際政治格局以及中美兩國關系緊密相關,同時也受華人移民自身人力、金融資本水平的影響。
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大多教育程度不高,只身赴美從事重勞動、低收入的艱辛工作,受到當地主流社會的歧視。排華法案的出現(xiàn)更令他們的境遇雪上加霜;而其時的中國清廷政府積弱不振。無法給海外華人以強有力政治支持:當時的華人移民被美國主流社會文化邊緣化,生活限于唐人街一隅,族群內部關系顯得尤為緊密與重要,與故土故國的血緣、情感、文化聯(lián)結對他們而言也更強烈且彌足珍貴。
同時,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加之在美國受排擠、受歧視的痛苦經歷。早期華人移民普遍認為自己是客居異鄉(xiāng)。期待將來能落葉歸根,終老故土。以上種種,造成美國早期華人移民對祖國對故鄉(xiāng)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故鄉(xiāng)地域文化的羈絆與執(zhí)著。在族群認同上強烈認同于中華民族;美國主流社會的歧視、排擠和早期華人移民居于一隅的狀況一方面保證了中華文化的緊密傳承,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揚。
2美國當代華人新移民的族群認同
相較而言,近年來中國國內政治經濟呈現(xiàn)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美兩國關系也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這不但使美國華人移民增添了許多自豪感,也改善了美國主流社會對中國、對華人的整體印象。同時當代美國華人新移民教育程度顯著提高。更多從事對教育和專業(yè)技能要求較高的工作。華人移民的人力、金融資本極大提升,在美華人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融入美國社會主流的能力與速度都有很大提高,民族形象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早期華人移民的邊緣感。
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美國華人新移民較之早期華人移民有更多的渠道保持與移民祖國的情感與文化聯(lián)系。華人移民對移民祖國信息資訊的需求,以及美國主流社會對迅速發(fā)展的中國的了解需求。促使美國中文媒體乃至美國主流媒體的對華報道量大增,這樣的大曝光量也反過來增加了華人移民對中國目前的發(fā)展勢頭與現(xiàn)行政治方針政策的了解與認同。美國的中文媒體還承擔了服務華人社區(qū)、凝聚華裔族群、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充當了民間的中華文化使者。
美國的華埠、唐人街、中國城在不少華人移民抵美之初扮演了緩沖墊或是避風港的角色。為華人移民提供各類中國商品及服務。使新移民能保持一種與其在移民祖國相類似的生活方式,減低了他們初來乍到的不安與無所適從,幫助他們平穩(wěn)渡過移民初期的適應階段。不少華人新移民尤其是未就職的主移民人配偶、父母在美生活、娛樂的各個方面都能在此得到解決,因而也就減少了不得不迅速融入當地主流文化的壓力,反而是選擇性的吸收主流文化之長。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兼容性。華人新移民在保有原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吸收融匯當地主流文化的有利成分,在完善豐富自身文化的同時逐漸形成獨具美國華人移民特色的美國華裔文化,也形成了美國華裔族群共有的精神結構、價值體系、心理特征與行為方式。在美華人移民在這種若同的文化背景中獲得了歸屬感和認同感。
當代美國華人新移民給美國帶來了豐富的勞力、智力、資本與文化資源,為美國的經濟、技術、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華人新移民在躋身美國主流社會的同時。不是消極等待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是積極構筑華裔族群文化。繁榮夔國多元文化,建立良好的華裔族群形象。
3中華文化在當代美國華人社區(qū)傳承與弘揚的現(xiàn)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華人社區(qū)內得到較好的傳承。華人新移民離開祖國這個中華文化大環(huán)境的時間不長。本身帶有濃厚的中華文化背景,對中華文化的需求與歸屬感都很強烈。大部分華人新移民都具有相對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有能力維持中式的日常生活消費與中文媒介消費。也有能力送子女去中文學校學習中文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甚至是回國旅游感受中華各地風土人情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類華人社區(qū)社團組織成為中華文化在美傳承與弘揚的主力。它們一方面致力于在當地唐人街等華人聚居區(qū)營造一個中華文化環(huán)境,宣傳、組織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慶典;另一方面也組織開辦備類中華傳統(tǒng)文化活動,滿足當地華人移民文化需求之余也為華裔后代青少年提供接觸、感受與學習中華文化傳統(tǒng)與倫理道德的機會。
全球化和中國近年國際地位的提升所帶來的中國熱、中華文化熱以及中文
熱都給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弘揚帶來了新機遇,美國現(xiàn)今相對寬松的多元文化氛圍也為此提供了便利。但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有效的機構運作與充足的資金來源。同時受制于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華文化仍未能全面走出唐人街、華人圈,進入美國文化主流,而僅僅是作為美國少數族裔文化之一為美國多元文化格局做點綴。
4中華文化在美國弘揚發(fā)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1)更多強調活動的準確定位、系統(tǒng)規(guī)劃、合理組織、有效運作。
現(xiàn)今階段,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宣傳弘揚,大多是由各地華人社區(qū)社團零散組織開展的。然而各地華人社區(qū)社團的活動組織,缺乏準確的目標與系統(tǒng)整體規(guī)劃意識。且社區(qū)社團組織結構較為松散?;顒淤Y金相對有限。令它們的中華文化宣傳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活動宣傳效果也相應減弱。各地華人社區(qū)社團的中華文化宣傳活動,應更多強調活動的準確定位、系統(tǒng)規(guī)劃:合理組織、有效運作(資金、人員)、針對特定文化主題適當配合組織一系列后續(xù)宣傳與學習活動等方面。另外,當前各華人社區(qū)社團的中華文化活動內容相對較為單一,集中表現(xiàn)為各個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華民族歌舞表演、中_文語言學習、中華飲食文化、中國武術等,需要更多更豐富的活動內容、形式與表演教學人才。
(2)中華文化海外宣傳材料在內容與形式上有待進一步拓展。
借助于現(xiàn)今發(fā)達的媒介、通訊技術,在美華人能快速便捷地獲取全球各地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資源。這也為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弘揚提供了便利資料來源。但由于這其中的大部分資源都不是針對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揚而制作設計,在題材、語言、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完全符合海外中華文化宣傳的需求。而現(xiàn)有的中華文化海外宣傳專門材料不僅數量有限。在內容與形式上也有待進一步拓展。
(3)增強華裔后代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中華文化在美國、在海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承與弘揚,仍有賴于當地土生的華裔后代青少年對中華語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與喜愛。對生在美國的華裔后代而言,英文是他們最熟練掌握運用的語言。美國主瓣文化是他們所熟悉了解的文化。對于已經融入美國文化的他們,中文是第二語言,中華文化是外來文化,他們對中華文化并沒有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對這些攸關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傳承的土生華裔來說,家庭濃厚的中文語言。中華文化氛圍,當地豐富的華人社區(qū)社團的中華文化活動,用他們容易理解和進入的語言文字,來呈現(xiàn)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人情風貌。幫助他們更多了解、關注、并喜愛中華文化。惟其如此,才能讓優(yōu)秀中華文化傳統(tǒng)在美國土生華裔當中一代代傳承下去,并在美國、在海外各地擴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