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種草是緩解草畜矛盾,提高牲畜冬春補飼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對牲畜安全渡過冬春,增強防災、抗災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隨著草地畜牧業(yè)發(fā)展,廣大農牧民從事畜牧業(yè)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牲畜數量也隨之增加,使得近些年來草—畜矛盾更加突出,草地退化、飼草不足和雪災等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嚴重阻礙了家庭牧場的發(fā)展。“圈窩子”是冬天牧民在夜間圈養(yǎng)家畜的場所,其本身在夏季一般閑置不用,為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進行飼草生產,彌補家庭牧場經營中飼草料的嚴重缺乏,在夏秋季節(jié)牛羊遠離圈舍游牧的近6個月內,利用擱閑圏窩種草,它既不破壞原始植被,還利用了空閑地和圈內的有機肥,達到了夏秋種草,冬春圈羊,一圈多用的目的。圈窩種植燕麥飼草,既美化了牧民的家園環(huán)境,又解決了冬春飼草,維護了生態(tài)平衡。是解決高寒牧區(qū)牲畜冬春飼草不足,增強抗災保畜能力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種植優(yōu)質一年生牧草增加燕麥飼草的貯備,改善家畜冬春補飼條件,提高抗災保畜的水平,不同程度地減輕冬春草場的壓力,在高原牧區(qū)“圈窩子”種草前景較大。燕麥是優(yōu)良的一年生禾本科飼草料作物,常用作干草冬季補飼家畜,在互助縣種植極為廣泛。因此針對我縣牧業(yè)村天然草地枯草期長、草地嚴重退化、冬春季節(jié)飼草缺乏、防御雪災自然能力脆弱的現狀,2007年我們在互助縣巴扎鄉(xiāng)柏木峽村開展實施了圈窩子種草工作,積極采取措施引導牧戶大力開展圈窩子種草、傳授燕麥栽培技術及舉辦學習班等形式,加大了科技示范的推廣力度,取得了一定效益。
1種植村概況
互助縣巴扎鄉(xiāng)柏木峽村,位于巴扎鄉(xiāng)西南端,地理坐標:37°00'N,102°07'E,海拔高度為3 100~3 700m,年平均氣溫3.0~3.5℃,年降水量為600mm以上,多雨雪,絕對無霜期短,全村62戶,221人,飼草地9.53hm2,草地面積2 700hm2,草地類型主要為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2007年各類牲畜存欄
4 121頭(只、匹),其中牦牛1 250頭,馬71匹,綿羊2 800只,適齡母畜2 650頭(只),占牲畜總頭數的64.3%。冬春草地總面積900hm2,鼠害面積1 200hm2。
2種草的情況
2.1圈窩子的選擇
2007年在互助縣巴扎鄉(xiāng)柏木峽村,選擇經濟文化條件較好的30戶牧戶作為圈窩子種草試點戶,每戶平均種植面積為0.33hm2,30個種植戶圈窩子種植面積達14hm2。選擇家庭牧戶周圍和圈外周圍避風向陽、地勢平坦、土層較厚、且土質水分條件較好空閑地作為圈窩。由于圈窩內糞肥堆積,土地表面的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土壤肥力好,養(yǎng)分含量較高,因而是較理想的飼草料種植地。
2.2種子的選擇和播種方法
2.2.1種子的選擇種子選擇了適合互助縣氣候特點的,具有優(yōu)質、高產易栽培、適應性強、營養(yǎng)價值高、適口性好的優(yōu)良燕麥草子,是由青海省畜牧獸醫(yī)科學院草原所購進,種子純凈度為90%,發(fā)芽率在85%左右。
2.2.2播種方法于2007年4月下旬在縣草原站技術人員指導和協(xié)助下進行,具體做法如下:①種草前首先徹底清除地面上的碎石及植物殘根,井將表面土層多余的羊板糞鏟除(約留1~2cm),然后耕翻大約18~20cm,做到土地平整。②播種量為225kg/hm2,播種深度一般在3~4cm。③采用人工撒播的方法,種子的播撒力求做到均勻,并及時進行耙耱,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吸收水分,保證出苗整齊。播種結束后,加強管理,及時封堵,以防止牲畜進入、踐踏,影響種植效果。
3刈割及貯藏
3.1刈割時間
選擇在未達到成熟期時就開始刈割(即抽穗到揚花時期),于10月上旬陸續(xù)對各示范戶種植的牧草進行了收割。
3.2貯藏
對收割的牧草,首先采用“薄層平鋪暴曬法”,將牧草暴曬4~5h,使牧草中水分迅速蒸發(fā),降至40%左右,使牧草細胞很快死亡,以減少營養(yǎng)成分損失,再采用小堆或小壟曬制法使牧草逐漸干燥待水分下降到14%~17%,然后上垛保存即可。
4結果與分析
4.1結果
通過測定,30戶項目示范戶圈窩子種植的燕麥青干草的產量一般在9 475~12 399kg/hm2,平均每個示范戶青干草產量達9 365kg/hm2。圈窩子種草在耕作過程中只需購買所需的草種以及一些簡單的農作工具,操作技術簡單,牧戶一般即可操作,除種子成本外不需要投入額外的投資。從而,在種植實施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4.2分析
30戶種植戶,2007年牲畜存欄數為2 909頭(只、匹),牲畜圈窩30余個。在圈窩種草中每公頃的經濟成本折算為人民幣180元,以每千克青干草0.25元計,種植戶每公頃可增產值約2 341.25元。經2007年圈窩種草收割看,30戶種植戶共收割燕麥育干草131 110kg,所產青干草如對冬春期間的孕、幼畜或瘦弱畜進行補飼,每天每只羊單位按0.5kg補飼,補飼180d計算,可解決近1 500只羊單位的補飼問題。據對項目戶在實施項目前后牲畜死亡情況來看,2007年種植戶在未開展圈窩子種草前,年死亡成、幼畜96頭(只),成、幼畜損亡率為3.30%,到2007年底圈窩種草工作實施后,種植戶共死亡成、幼畜54頭(只),成幼畜損亡率為1.86%,損亡率降低了1.44個百分點,項目的實施不僅解決了種植牧民群眾冬春牲畜的飼草補飼、供應問題,而且避免了冬春缺草造成的死亡和經濟損失。
通過試驗示范、科技培訓以及牧草栽培技術的傳授,不斷提高了牧民群眾的科技水平,在圈窩內種植燕麥,不僅增加了燕麥飼草的貯備,而且進一步改善了牧戶家畜冬春補飼的條件,提高了抗災保畜的能力,同時,增加了牧民群眾的收入,對發(fā)展當地畜牧業(yè)生產和民族團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著重普及和推廣草地知識與實用技術,抓好并樹立一批草地畜牧業(yè)科技示范戶、示范點,以戶(點)帶面逐步推廣擴大,使更多的牧民群眾樹立起“以草為業(yè)、調整結構、提高總增、增加商品”的思想觀念,使他們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