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企改制大潮中最極端的一幕不幸發(fā)生:通化鋼鐵集團數(shù)千名職工因為反對民企入主,竟將后者派來的總經(jīng)理陳國君圍毆致死。當日晚間,吉林省政府緊急宣布,重組方案永久作廢,事態(tài)方趨于平復。
事件發(fā)生后,各方紛紛抨擊資本的蠻橫和權力的懈怠。但是,面對這個很容易被情緒化的事件,無論案由如何,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殺人者必須接受法律的懲處以及道德的批判,身為最大受害者的陳國君和其家屬,則必須由司法正義和社會良知深加體恤和救濟。
事關群體事件,陳國君之死的淺層邏輯一目了然。恩格斯曾指出,“產(chǎn)生違反公共生活規(guī)則的搗亂行為的社會根源是群眾受剝削和貧困”,將這種一般性的歸納用于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中,更具針對性的根源,應該是十七大報告所坦陳的階段性困難和問題,其中包括“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wèi)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chǎn)、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等等。
解決問題首先需要分析問題從何而來。就通鋼事件而言,如果說,通鋼職工的不滿情緒主要源自收入過低和失業(yè)之憂,那么,平息事態(tài)的解決之道顯然不可能僅限于廢除原定重組方案。國企改制過程中屢有發(fā)生的類似事件中,利益糾葛其實早就存在于改制之前;而國企改制的源頭,也恰恰在于經(jīng)營不善的國有企業(yè)很難維系職工利益,表面上比較高的勞動參與率其實不過是比較低的勞動生產(chǎn)率的浮夸表現(xiàn)而已。
經(jīng)過艱難試錯,國企改革近乎必然地不斷逼向產(chǎn)權重組。伴隨這一進程,反復暴露但又長期擱置的制度性缺陷是,參與其中的非公所有者出于天性,必然會謀求盡可能低的成本收購國資;而其唯一的談判對手,也就是作為國資實際控制人的政府部門,既然缺乏足夠的激勵和約束去經(jīng)營好企業(yè),自然也會缺乏足夠的激勵和約束去完成好交易。
這種先天不足很難通過技術性手段予以救濟。有調(diào)查稱,已經(jīng)完成的國企改制中的近60%附帶有維持用工狀況等額外條件,但是,這種煞費苦心的特殊安排是否合理、能否落實,以及會否進一步增加國資定價的復雜性等等,這些都很難給出樂觀的預期。由此導致的交易成本不斷高企,甚至最終演變?yōu)殛悋赖臉O端表現(xiàn)。
破解國企改制這一困局的基本思路之一是,可以參照成熟市場的行之有效的通行法則,即,在自愿合約的情況下,某人如將他人置于遭受傷害或損失的風險之中,則該人必須從受害者手中先行購買這種權力。換句話說,國企改制中,除了那些真正歸屬全民所有,并因此只能由政府出面主張權利的既有利益之外,剩余部分(如職工的就業(yè)權利、受益權利)都應在明確劃分產(chǎn)權邊界的基礎上,無折損、實質(zhì)性地由職工自己出面謀求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