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蔣在一家國有企業(yè)工作,打10年,終于爬到了銷售經理的位置。
我看到,蔣以前接到總經理的電話,會馬上起身趕往公司。但是現(xiàn)在,他可以一邊和我們聊天,一邊和總經理聊天:“老總啊,我現(xiàn)在很忙,正在和客戶談事情?!?/p>
蔣就那樣的牛。
企業(yè)改制的時候,蔣有望再進步
一次,升為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不知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蔣仍然當他的銷售經理,而一個車間主任“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頂頭上司。
他的憤懣是可以想像的。到處放出話來,自己將不干了。最后董事長找他談話,讓他安心工作,董事會會慮他的。但時間過去多日,董事會議沒有帶來任何好消息,他原有的許多權益反而被取消了。
一怒之下,蔣辭職了。之前,他告訴我,公司會挽留的,因為他們再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銷售經理了。但現(xiàn)實卻是。蔣在提出辭職的時候,董事長并沒有多大驚訝,只是要他仔細考慮一下。蔣說已經考慮好了。董事長說下午給他答復。過了三個小時,董事長打電話給蔣,說:“請辦好離職手續(xù)?!?/p>
蔣就這樣離開了。他想看公司產品銷售不出去的笑話,但事實又一次徹底回擊了他。公司產品仍然源源不斷地發(fā)往外地,他的離去沒有給公司造成任何影響。
他企圖拉攏他的那些商人朋友,卻沒有一個人理睬他。因為他們是商人,他們以利潤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
蔣失去了一個很好的職位,現(xiàn)在省城的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他說很好,也不知是真是假。
蔣是學管理學的高材生,他應該知道一個人在公司的作用有時很強大有時很微弱。從理性的觀點看,一家公司就像一臺十分復雜的機器,維持正常運轉需要許多部件配合,而不是某個人。當自己做出一番成績的時候,不要忘了配合自己的許多“零部件”。對于一臺機器而言,每個部件似乎都不可缺少,但不要忘了,尋找一個部件讓機器重新運轉起來,那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其實,每個人并沒有自己想像得那樣重要。
智豬博奕
博弈論里有個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智豬博弈”(Plgs’payoffs)。
整個故事是這樣的籠子里面有兩只豬,一只大,一只小。籠子很長,一頭有一個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如果定量地來看,踩一下踏板,將有相當于10個單位的豬食流進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要消耗相當于2個單位的豬食。
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豬吃到7個單位,小豬吃到3個單位,減去勞動耗費各自2個單位,大豬凈得益5個單位,小豬凈得益1個單位。
如果大豬踩踏板,小豬等著先吃,大豬再趕過去吃,大豬吃到6個單位,去掉踩踏板的勞動耗費2個單位凈得4個單位,小豬也吃到4個單位。
如果小豬踩踏板,大豬等著先吃,大豬吃到9個單位,小豬吃到1個單位,再減去踩踏板的勞動耗費,小豬是凈虧損1個單位。
如果大家都等待,結果是誰都吃不到??梢缘贸鼋Y論,惟一解是大豬踩踏板,小豬等待。
那么,兩只豬各會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居然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呢,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智豬博弈”告訴我們,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并不一定多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豬?!耙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唱,三個和尚沒水喝”說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三個和尚都想做“小豬”,卻不想付出勞動,不愿承擔起“大豬”的義務,最后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獲得利益。
在智豬博弈的模型中,要擺脫大家都無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讓雙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作出現(xiàn)象上的讓步。實際上,讓步的這一方,只是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謙讓了。但他不是無原則無目的的讓步,絕不像孔融讓梨那樣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自自己理性的盤算和對期望值的估計,然后才采取看似讓步的舉動。這樣一來,別人看來你是讓步了,而你在不違背自己意愿的基礎上.打破了困境,實·現(xiàn)了自己的期望。這看似愚蠢,實則智慧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