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文
磁縣在春秋時屬晉地,戰(zhàn)國時歸趙,漢時置梁期縣。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設臨水縣(縣治在今磁縣城)。隋開皇十年(590年)設磁州(治所在今磁縣城),轄滏陽,臨水二縣。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鄴城就在此地。
在磁縣境內(nèi),分布著大大小小眾多的墳丘,近千年來,這些墳丘被人們稱為“曹操七十二疑?!薄?/p>
曹操生性多疑、狡詐,世人皆知。相傳,曹操為了保全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在他死后,一夜之間在鄴都的西郊,建造了眾多的假墳丘,以迷惑世人,他自己隱藏在其中一處。至今,他真正的藏身之地仍是個謎。
北宋時期,人們開始丑化曹操,在民間戲劇中他被當成了白臉奸臣,這“七十二疑冢”更是他多疑奸詐的證據(jù)。宋人愈應符在《曹操疑冢》詩中曾寫道:“生前欺人絕漢統(tǒng),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機到丘垅”。又云:“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fā)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
疑冢的傳說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成了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以鬼怪故事著稱的《聊齋志異》中就有一篇叫《曹操冢》。
到了上世紀30年代,這些古墓群出土的一些遺物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有人開始懷疑,這古墓群與曹操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50年代,考古工作者發(fā)掘了其中的幾座古墓,證實了學者的懷疑。原來這些古墓與曹操簡直風馬牛不相及,而是東魏、北齊都城鄴城的附屬陵墓區(qū),它比曹魏王朝晚了300多年。
東魏茹茹公主墓便是古墓群中的一座。它位于磁縣城南的大冢營村北,因與一座封土高大的大冢相鄰,所以,當?shù)厝朔Q其為小冢。它的封土早年已被削平,1976年村民在平整土地時,鏟破了墓頂。隨后,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該墓坐北朝南,為甲字形磚砌單室墓。南北總長近35米,東西寬約5.6米,墓底距現(xiàn)地表深達6.7米。墓道呈斜坡狀,全長近23米,上口寬近4米,下底寬近3米。因夯填墓道和自然壓力等原因,壁畫受到一定損壞。
墓道南端的入口處,在東西兩壁分別繪青龍和白虎,長近4米。畫師通過白虎的昂頭、張口、奮爪、弓背、蹬腿、甩尾等動作的描繪,表現(xiàn)了白虎的威猛。令人驚嘆的是,白虎那由頭經(jīng)脊背至尾端的足有3米多長的線條,隨著體形的起伏變化,在起筆、運筆和收筆時,始終保持力量均勻,粗細一致,仿佛是一揮而就。
青龍、白虎的后面,兩壁各繪有由14人組成的儀衛(wèi)行列。其中有持械站立的,也有持盾坐在棨戟架后面的。在墓道北側(cè)的上層,繪有神獸、羽人、鳳鳥等形象,墻壁的空白處點綴蓮花紋。
在墓道路面兩側(cè)繪花草紋圖案,用黑色勾勒輪廓,內(nèi)填紅彩,就像鋪了一層巨大的地毯。
甬道的門墻上,用夸張的手法繪了一只圓睛尖喙、展翅欲飛的大朱雀,朱雀為正面形象。面部及冠用紅色暈染,雙翅用重墨勾勒,用石綠著色,在羽端處由濃變淡。朱雀兩側(cè)各繪一神獸,坦胸露腹,張臂跨步。朱雀的下方繪蓮座摩尼寶珠,四周飾有蓮花紋和云紋。線條流暢,形象生動。
墓室的墻壁由三層磚砌成,厚約1米,墓頂呈穹隆狀,棺床位于墓室西側(cè)。墓室壁畫殘損十分嚴重,并且因盜墓者縱火,墻壁已被熏成灰色。不過,經(jīng)仔細辨識,除南壁外,其他各壁所繪內(nèi)容仍可以看出:北壁繪墓主人和她的侍女,西壁繪侍女;東壁的人物僅存頭部,從容貌及服飾來看,似乎是一男子。四壁上部繪表示方位的四神。從整體上來看,墓室壁畫表現(xiàn)的是墓主人生前的起居。
壁畫中共有58個人物,造型準確,形象生動,展現(xiàn)了東魏時期畫師非凡的藝術(shù)才華。壁畫的色彩有白、朱、青、綠、黃、黑、赭等色,著色多為平涂。人物的面部,神獸的腹部,朱雀、鳳鳥的面部、冠、羽端以及龍虎的腹部,虎的面部等處,用了暈染的手法。
此墓壁畫面積近150平方米,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繪畫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探討唐墓壁畫的淵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是東魏時期壁畫的首次重大發(fā)現(xiàn)。
由于此墓早期被盜掘,棺槨葬具已遭焚毀,室內(nèi)零亂不堪。一具少女尸骨殘存在墓室東南部,格外引人注目。她是誰呢?
通過墓志我們得知,這個小姑娘便是茹茹公主。當時,她是雄踞北方、強大一時的柔然(茹茹)族最高首領阿那瓌的孫女,也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北齊尊為神武帝)的兒媳。那個時期,東魏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西魏,對阿那瓌采用“招懷荒遠”的睦鄰政策。興和三年(541年),高歡將東魏樂安公主嫁給阿那瓌之子為妻。一年后,阿那瓌則將其孫女嫁給了高歡的第九子高湛。
嫁娶之時,茹茹公主僅有5歲,高湛也只有8歲,不幸的是,茹茹公主13歲便夭折了。當時,東魏天子下詔,以特別優(yōu)待的規(guī)格,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雖經(jīng)盜掘和破壞,但該墓出土器物依然很豐富,僅完整的和可以修復的就達1000多件。其中主要以陶俑為主,其次為陶質(zhì)禽畜和模型器,還有陶瓷器。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兩枚拜占廷帝國的金幣和一些金質(zhì)和銅質(zhì)的飾物。
俑作為隨葬冥器,大約出現(xiàn)于東周時期。在我國奴隸制社會極盛時期,人死后要殺活人殉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廢除了這種以活人殉葬的惡俗,開始采用以草扎、竹木修削、泥土模塑或泥塑再經(jīng)火焙燒等方法,制作模擬真人形貌的偶人替代殉葬的真人,這種特制的偶人就被稱為“俑”。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有按盾武士俑、甲騎具裝俑、負箭箙俑、胡俑、擊鼓俑、伎樂俑等等,最珍貴的是那件胡服舞蹈老人俑。頭戴高頂胡帽的老人,左手持鋸齒狀器物,右手向前抬起,正沉浸在載歌載舞的愜意中。這件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曾多次漂洋過海到國外展出。
該墓出土的陶俑,制作精美,體態(tài)生動,對研究東魏雕塑和儀制服飾,都具有重要價值。
墓中出土的兩枚拜占廷金幣,一枚是公元491~518年,阿那斯塔斯一世時期鑄造;另一枚是公元518~527年,查士丁一世時期鑄造。因其非常珍貴,這兩枚金幣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從這兩枚金幣的陪葬時間來看,上距其鑄造年代僅二、三十年,由此可見,當時中西交通暢達,中國和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往來密切。
有關(guān)古代柔然(茹茹)族,原來,僅在云崗石窟第18窟窟門西壁上,可見一則“大茹茹可敦”銘記。此墓的發(fā)現(xiàn),大大豐富了茹茹族的歷史與風俗等方面的研究資料。
(責 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