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娟
【詩詞】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賞析】
人間四月,春光正濃,百花競艷。一片花海之中,拔得頭籌的當屬有著“國色天香”美譽的牡丹。牡丹有傲人的資本,她是中國的特產(chǎn)花卉;牡丹有驕人的歷史,她有數(shù)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牡丹花開太誘人了,姚黃魏紫,搖曳生輝,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競相為她賦詩吟詞。今天,我們只是從濃釅的瓊漿玉液中取一杯飲,品咂一下并稱“劉白”的兩位唐朝大詩人為我們用牡丹釀制的美酒,
先讀一讀劉禹錫的《賞牡丹》吧。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寫的是牡丹,但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芍藥和芙蕖。她們同樣也是非比尋常的花,韓愈筆下“丈人庭中開好花,更無凡木爭春華”和柳宗元口中“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馀春”的美言,道出的正是芍藥的不同一般。至于芙蕖,也不乏溢美之詞,前有屈原愿“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可見其高潔;后有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更言其清凈。劉禹錫當然也看到了她們的美,然而,詩人以為,比起牡丹的美來,她們就略遜一籌了?!盁o格”和“少情”,道出了詩人對這兩種花的態(tài)度:雖妖艷卻格調(diào)不高,雖清凈卻孤傲寡情。惜乎哉!就這樣,在芍藥、芙蕖的烘托之下,牡丹驚艷亮相:“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泵涝?,牡丹!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絕世美女敖款朝我們走來,爛漫之間,“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引無數(shù)愛美之人傾城出動,爭睹花容,
再讀一讀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吧。
“惆悵階前紅牡丹”,靜靜庭院。艷艷牡丹,卻用“惆悵”二字起筆,好生突兀!是牡丹花開巳近衰敗了嗎?可明明只是“晚來唯有兩枝殘”啊!然而一葉尚可知秋,兩枝殘花當然可以讓一顆敏感的心感覺到春將歸去。原來,詩人的“惆悵”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杞人憂天哪!“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一個“應(yīng)”字,從想象落筆,道盡詩人無限的憂慮:一旦風(fēng)急雨驟,“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fēng)”,此情此景,情何以堪!詩讀到此,本詩題目中的一個“惜”字橫亙心口,揮之不去。但縱有千般不舍,也奈何不得春將歸去,于是“夜惜衰紅把火看”便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事了。
當我們再讀一遍這兩首詩時,兩位大詩人的形象竟相交疊合在了一個字上:癡。盡管一個是“賞”牡丹,一個是“惜”牡丹,但一“賞”一“惜”皆為癡。一個贊牡丹贊得不容置疑:冠之以“國色”,加之以“唯”,輔之以“真”,還有什么花能與之相比?還有什么人不為之癡狂?一個唯恐夜深花歸去,夜里把火照看花,憐花惜花之情,幾近癡迷。
其實,豈止人癡,牡丹又何嘗不“癡”呢?面對武則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fēng)吹”的詔令,百花仙子花容失色,遵命競放,唯獨牡丹未開。大怒之下,武則天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并將她們逐出長安,貶之于洛陽邙山溝壑,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并終成洛陽一絕,為世人留下“焦骨牡丹”的傳說。這不免讓人想起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皓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這就是牡丹的“癡”,是牡丹對“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個性的詮釋,是對一種即使被燒成焦灰依舊傲骨留存的精神的堅守:是對一種可以“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的品位的追求,更是對有著獨立精神的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我們無法考證兩位大詩人緣何“癡迷”牡丹,但我們相信能夠在一片秋意蕭瑟時發(fā)出“我言秋日勝春朝”異響的劉禹錫,能夠在青春年少時就寫就“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詩章的白居易,一定也會認同我們這樣的想法:癡者可因牡丹之癡而癡,牡丹絕對值得我們一“癡”!
那么,讓我們一起再“癡”它一回吧,為“劉白”之癡,為牡丹之癡,為生命中所有值得我們?nèi)ズ亲o去堅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