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卓
[摘要]獨特的影像敘事,是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廣大觀眾青睞的根本原因。以底層敘事高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旋律,以詩化的風情與地域的特色展開審美敘寫,這兩個維度實現(xiàn)統(tǒng)一,成就了諸多劇作。但是,當下語境的創(chuàng)作也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深度敘寫不夠,作品缺少厚重;通俗化有余,審美內涵不足。
[關鍵詞]敘事;主旋律;審美;通俗化
幾十年來,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卻一直處于邊緣化受冷落的境地,制作量低播映少且反響也大多寂寥。然而,新世紀出現(xiàn)新景象,一批反映當代新農村、新農民的新生活的電視劇熱播熒屏,很受廣大電視觀眾青睞。值此,分析探討新世紀以來近十年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作,無疑對進一步推進創(chuàng)作發(fā)展提升創(chuàng)作質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電視劇是影視藝術,更是講故事的藝術,是以影像形態(tài)完成對故事的講述。因此,探討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首先就要討論其影像敘事。
一、以底層敘事,高揚時代主旋律
2002年《劉老根》的播出,掀起了我國農村題材電視劇在新世紀開端的熱播之風。繼后有《當家的女人》《馬大帥》《圣水湖畔》《插樹嶺》《喜耕田的故事》《別拿豆包不當干糧》《鄉(xiāng)村愛情》《靜靜的白樺林》和《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等等,綜觀新世紀近十年來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們有著趨于一致的敘事,即遵從“三貼進”的創(chuàng)作原則,選材于“三農”問題,定位于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講述當代改革開放新環(huán)境下農民的生產與生活,辨述農村的發(fā)展與變化,從而歌頌新時期黨的政策、新農民的進取向上,也提出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思考與探索。
底層敘事是新世紀以來農村劇在創(chuàng)作上的突出特點。以平民的視角關注農家小院的普通農民,講述他們的勞動和生活。創(chuàng)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普通農民的近似瑣碎的勞動與生活,來反映當代農民“窮則思富,富則思進”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歷程;也正是通過這些小人物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反映了當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主題。
而且,緊跟時代弘揚主旋律,更是新世紀以來農村電視劇的共同之處。弘揚主旋律就是要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就是要傳達主流文化的核心價值系統(tǒng)。新世紀以來的農村電視劇其主題定位是明確的,是在塑造國家精神和社會核心價值觀。隨著改革開放中農村發(fā)展的進程,各劇作不再將新舊思想交替中農民的困惑作為表現(xiàn)內容,而是抒寫當下勵志氛圍中的新農民。從具體敘事內容方面觀察,這些劇作又是各自選取不同層面各有側重地分別講述著當下的農村與農民,各有不同的主題思想取向。比如,贊揚農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歌頌農業(yè)廢稅富民政策的,宣傳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同樣,各劇作觸及了改革進程中的不同問題,比如,堅守農村種田的問題,保護耕地的問題,農民工進城的問題,“留守”婦女兒童的問題以及農村的醫(yī)保問題、環(huán)保問題等,從不同方面展示了當代新農村建設的現(xiàn)實。劇中一方面歌頌了農民的崇高,也一方面對反面給予諷刺批判??梢哉f,各劇是以現(xiàn)實主義的底層敘事完成了鮮明的時代政治主題。各劇作牢牢地把握新農村建設的主旋律,在倡導著農村生活的“風向標”,在努力實現(xiàn)影視藝術作品的激勵引領功能。
在我國當代社會大變革的語境下,以藝術作品為載體,實現(xiàn)用先進的理念引導觀眾,用真善美教育觀眾,這應該是每一位電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自覺,更是各位電視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時代使命。新世紀以來的農村題材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創(chuàng)作者們的自覺與努力。而以現(xiàn)實的底層敘事高揚時代的主旋律,又是新世紀農村劇作的突出創(chuàng)作特點。
二、美的敘寫,濃郁的地域特色
美化農村,敘寫快樂的農民,這是新世紀農村題材劇共同的影像取向。在傳統(tǒng)的文藝作品中,農村與農民的形象基調是悲苦的。盡管通常作品一方面也表現(xiàn)農民的善良、質樸和勤勞等,但是農村與農民基本被賦予了弱勢或落后的意義內涵。而且,直至新世紀前,由于當時的農村題材作品大多是以新舊思想交替、農民精神困惑與救贖為敘寫內容,所以作品凝聚著冷靜、沉重的反思氣息。而新世紀農村劇是回應時代重塑“新農村”與“新農民”形象,構造輕松向上的勵志氛圍成為作品的主流風格。雖然作品也表現(xiàn)農民的辛勞與艱難、情感中的起伏與矛盾,但是作品的基調是陽光的。創(chuàng)作者不是以精英的視角俯視農民,也不是以精英的立場高高在上啟蒙教化,而是站位于農民,以平民的立場,為農民代言,是充滿著理解、傾注著欣賞的眼光去敘寫農村與農民的。因此,新世紀農村劇作中的農村是美麗的,農民是樂觀豁達、向上進取,有智慧有作為的;人與人之間是和諧友愛重情講義的,生活也是快樂幸福的。應該說,創(chuàng)作者們的這種審美藝術追求下的影像敘事已在廣大觀眾那里獲得了強烈的美學效應。例如,在《鄉(xiāng)村愛情2》的研討會上,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就講,“看了這部戲我覺得生活挺美好的,人和人之間也很美好。”
新世紀農村劇作不僅塑造敘述了農村中美好的人及人際關系,而且各劇作更多地展示了農村生活中美好如畫的自然環(huán)境、地域風情等等。自然美、社會美與人物美相統(tǒng)一的影像敘事文本,不但建構了諸多新世紀農村電視劇的審美價值,也增添了這些作品的觀賞性。
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生活場景的原生態(tài)展示,是形成作品地域特色的重要因子。新世紀以來,以地域文化為基礎的地域特色已使農村電視劇形成地域“流派”。其中,東北的輕喜劇和西北的陜派劇是兩大主要流派,還有以《雨打芭蕉》為代表的嶺南風格劇等。不同流派的劇作表現(xiàn)為各自濃郁的地域自然風光、地方生活氣息和地域文化風情。比如,在東北劇中,白山黑水、黑土地的自然風光,紅高粱、玉米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掛著紅辣椒、堆著玉米囤子、養(yǎng)著雞豬等家禽家畜的農家院落,曬玉米、推碾子拉磨的農事,聽二人轉、唱東北地方小曲的休閑娛樂。這些東北特色的鄉(xiāng)土生活,經由劇作的藝術表現(xiàn),甚至令其他地域觀眾神往與陶醉。同樣,西北劇黃土高坡的地域風光、嶺南劇的小橋流水人家等,也都讓觀眾欣喜領略。
地域方言與地方民間藝術,尤其彰顯了新世紀農村劇作的地域特色。不論是東北劇,還是西北劇或嶺南劇,新世紀農村劇中的演員一般都以方言而本色地表演人物。一口地方腔,質樸風趣的地方口語及俚語,是用農民自己的話說農民自己的事。特別是不少的作品,往往會吸納融入一些地方民間藝術內容。相聲、小品、二人轉等地方戲曲就常出現(xiàn)在東北農村題材的劇作中。比如,陜派劇《上門女婿》中插入的主人公西北漢子那嘹亮高亢的西北民歌。不只是歌美,通過歌更展示了人美,因為那歌是為了救助弱女子的拼力之詠。分析可見,方言與地方民間藝術內容的適度納入,不僅有助于塑造人物、表現(xiàn)生活,有助于增添作品的原生態(tài)敘事性,而且也會因此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提升作品的藝術品味。
總之,以詩化的風情,營造濃郁的地方鄉(xiāng)土特色,展開美的敘寫,是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一種敘事藝術。
三、語境中的碰撞及誤區(qū)
任何影視作品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在當代我國特有的文化語境中產生了新世紀以來諸多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產生了諸多的農村劇敘事。從理論上說,社會的大變革及文化的涌動,偉大的時代及豐富的客觀存在,這些絕好的生活及素材等是產生優(yōu)秀影視藝術作品的契機。但是,急劇的變革與文化潮涌以及帶來的多語紛紜,都難免讓創(chuàng)作者遭遇無所適從準備不足的尷尬。這種境況在新世紀以來農村劇的創(chuàng)作領域表現(xiàn)尤為明顯。
1.互補與融合中的抉擇之難
在創(chuàng)作實踐摸索與理論探討尋求的共同進程中,目前我國對于電視劇的文化定位,業(yè)界與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即“電視劇是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輝映互補”“電視劇創(chuàng)作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相互滲透的局面”。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正是按照這種概括一路走來的。創(chuàng)作者們在努力實踐弘揚國家主流文化,積極吸納精英文化成分,主動兼容大眾文化的有機成分,從而去建構科學正確大有可為的中華影視敘事形態(tài)。但是,在多種文化共生多語紛紜中的探尋,在實現(xiàn)互補與融合中的抉擇,有太多的矛盾碰撞,也留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最突出表現(xiàn)在如何處理弘揚主旋律與現(xiàn)實深度敘寫等的關系上。
以現(xiàn)實的深度敘寫而高揚國家主流文化的主旋律,這當然是創(chuàng)作中最完美的結合,也是優(yōu)秀劇作的創(chuàng)作目標。可是,“三農”問題是復雜的,破解需要艱難探索,而藝術作品要表現(xiàn)反映這種復雜與破解是何其之不易。對此,一些劇作避開復雜與不易,并沒有捕捉與敘寫大變革大動蕩中農民真實的生存境遇、精神困惑以及艱難的化解經歷。而是將生活淺表化,將情節(jié)簡單化,以作者預設與理想敘事,于是,作品出現(xiàn)主題貼標簽圖解化,人物類型化、扁平化等。一句話,創(chuàng)作缺少深度敘寫。因而,也導致作品既缺少精英文化所堅守的“高雅藝術”,也不能回應大眾文化對“消費產品”的呼喚。
2.通俗化有余而審美內涵不足的偏頗
當今語境中,有種主張將電視劇界定為大眾文化,而且認為電視劇是大眾文化傳播中的普適性讀本。在這種命題下的電視影像敘事,需要處理好通俗化與藝術性的關系。通俗化是大眾文化的特點,而藝術性與審美化是藝術作品的本質。在大眾文化的強勢語境作用下,當下的農村劇創(chuàng)作領域對通俗化與藝術性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很好,很多作品出現(xiàn)通俗化有余而審美內涵不足的偏頗。首先,人物語言、行為與外貌敘寫上的失誤。例如,為了求得所謂的通俗,不少的作品給劇中人物安裝了過于土俗的語言,設置了滑稽的舉止甚至卑瑣的外貌形象。這明顯是媚俗,脫離生活真實,丑化了農民也丑化了農村,迫使作品由審美蛻變?yōu)閷彸蟆?/p>
其次,添加過多非情節(jié)敘寫的失誤。為了追求所謂的地方民俗特色,追求通俗化所帶來的觀賞性,有的作品過多地插入相聲、小品、地方戲曲的語段以及口技類小絕活等。本來,在作品中恰到好處地融入地方民間藝術內容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游離情節(jié)的展開與人物的塑造,生拉硬扯硬性插入,便成為一種噱頭和取悅人的添加物。它起碼導致兩種弊端:其一,沖淡劇作的敘事性,或說故事性。這種插科打諢類東西過多,造成故事情節(jié)斷裂、人物油嘴滑舌,會影響故事情節(jié)正常發(fā)展與人物性格的塑造,會影響作品的藝術真實性。其二,它使作品向情景喜劇的方向傾斜,有悖于大眾對電視劇類型的審美期待,甚至不利于劇種的發(fā)展。應該說,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發(fā)展變化的,絕對穩(wěn)固不變的藝術形態(tài)類型是不存在的。藝術形式之間的交融滲透甚至藝術形態(tài)類型的裂變,都是藝術發(fā)展進程中的正?,F(xiàn)象。但是,作為弘揚主旋律的現(xiàn)實主義農村劇作,如果脫離正劇形態(tài)太遠,如果敘事上支離破碎不倫不類,那顯然是進入了創(chuàng)作上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