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娟
讀罷《周國平散文隨筆精選——靈魂只能獨行》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一文后,對其中談論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頗感興趣。文中引用愛默生的話:“我寧愿從來沒有看見一本書,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wèi)星,而不是一個宇宙”。愛默生很生動、很形象地將非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危害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
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閱讀類型之一,是指帶著提出某些新見解的目的去發(fā)現(xiàn)以前未曾有過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產生創(chuàng)造性結論的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活動中心與接受性閱讀的活動中心不同。接受性閱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樣提出、怎樣論證的。閱讀就其本質來說,是讀者與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對文本的簡單破繹,而是對文本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讀者通過閱讀建構自己的知識、精神、人格的過程。西方有句格言:一場戲的生命是觀眾走出劇院后開始的。而對一段文字,真正的閱讀開始于對信息直接形象地感知后的冷靜的理性思維。簡而言之,閱讀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化為“意”,并內化為自己收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要經過三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讀通——消遣
一、文懂字順
所謂“文懂字順”,是指對文章的文字都讀通暢了,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都知道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也略微明白了等。這也需要對學生循循引導。
如對杜牧《秋夕》的閱讀: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p>
當我問學生讀懂了沒有,有些學生便輕言說:“這有什么不懂的,不就是寫宮女如何如何的事嗎?”詩自然是寫宮女的事,但如果以為這便叫讀懂了,那就大謬!詩中的第二句,許多同學看完后就只明白字面意思,宮女拿著扇子撲弄飛動的螢火蟲兒。此時,我們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三個方面的信息:一是題目“秋夕”與“輕羅小扇”的矛盾,秋天的夜晚,用什么扇子?扇子早該遺棄或藏之高閣了,這仿佛預示著宮女的命運。其實,傳統(tǒng)文化中也常以秋扇喻棄婦;二是“流螢”也包含著許多相關的信息,傳統(tǒng)中有“腐草化螢”的說法,憑生活經驗,我們也知道流螢常出現(xiàn)在雜草叢生之處,但聯(lián)系詩歌的環(huán)境,卻是皇宮之中。于是宮廷荒涼的意味就出來了;三是宮女撲螢這件事本身就說明宮婦的生活狀態(tài)是閑極無聊的。三種信息合起來看,宮女生活的寂寞、孤獨、悲苦便躍然紙上。
“讀通”也算“讀懂”,但只屬于讀懂的初級階段,不必費多少腦筋,屬于消遣的境界,讀著玩,聽故事,瞧熱鬧。
二、知人論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生平、經歷、境遇、審美理想與追求等,如陶潛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等。掌握了生平和風格,就可由此及彼推斷其他作品。“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考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杜甫的《兵車行》時,我同時把《望岳》與之放在一起對比閱讀。從而點出杜詩由抒發(fā)個人情懷,發(fā)泄個人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到擺脫自我,面向廣闊的社會的經歷,杜甫向“詩史”邁出第一步的詩作,就是《兵車行》。
《望岳》一詩寫于開元二十四年,是現(xiàn)存杜甫詩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當時詩人風華正茂,滿懷抱負,遍游祖國大地。在北游齊、趙時寫了這首詩。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頇,一覽眾山小”),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最后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于未來的雄心壯志。
《兵車行》大致寫于天寶十載(751年),這正是安史之亂前夕,大唐帝國表面上處在歌舞升平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唐明皇自以為大功告成,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把大權交給李林甫和楊國忠。李、楊把持朝政,胡作非為,窮兵黷武,把龐大的軍費開支,沉重的賦稅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徭役、征丁使田野荒蕪,鄉(xiāng)村蕭條。 杜甫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政治抱負是“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而永無休止的東征西討,擴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這與詩人的政治抱負背道而馳,他雖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長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飽嘗生活的艱辛,受盡了達官貴人、權勢者們的冷眼,因而開始不自覺地向人民靠攏。當他親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場面時,不禁悲從中來?!侗囆小繁阌腿欢?/p>
《兵車行》給杜詩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此,杜詩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經歷,也記下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詩人的前途命運與唐王朝興衰的歷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杜甫較其它同時代的詩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時代的最前面,因此,讀杜詩總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結合初中學過的杜詩《望岳》作比較,從而看到了杜甫前期詩歌和晚年作品風格的不同。為以后學習杜甫的詩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因此,學生要更準確地了解詩歌的意境,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以至他作風格。了解這一作品是詩人在怎樣一個特定時期創(chuàng)作。“知人論世”主要靠平時對有關資料和知識的積累,如蘇軾的作品往往豪放曠達、杜甫的作品沉郁、李清照則柔婉幽深,等等。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由于人的境遇、情感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同一詩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所寫的作品,表現(xiàn)的意境也會有所發(fā)展的變化。
“讀通”能感受到文章的一些魅力,從中得到一些愉悅。但還不能說是“欣賞”,更談不上是“研究”。
讀深——欣賞
文章讀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讀深”? 吳組緗先生所說得好,《紅樓夢》好比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少,藏在水下的多。閱讀其他文章也如此,讀通就是只看到了“露在水上”的部分,沒有看到“藏在水下”的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文章這座“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即“不寫之寫”“瞞過閱者”的東西,要參透作者所藏的玄機。
一、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胡適之先生曾提出“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學術主張。即在解讀文本時不迷信、不盲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否定,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脫離文本,主觀臆斷。
如在教學《琵琶行》這一課時,我就要學生大膽高想琵琶女的身世,并讓學生言之有理。學生們踴躍回答,十分精彩:
生一:我認為詩中的琵琶女不是娼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苯谭皇翘拼芾韺m廷樂隊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說第一團、第一隊。這個女子十三學得琵琶成,在歌臺舞榭混跡從年,捧她場的都是“五陵年少”。五陵指的是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是當時富豪居住之所。五陵年少通常指貴族子弟。所以她只是一個唱歌藝人,不是賣身的妓女。
生二:我甚至認為詩中的琵琶女是一個演奏家。“曲罷常教善才伏”。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而且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都在寫琵琶女演奏技藝極為出色,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
這樣的閱讀能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勇于創(chuàng)新。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歡樂與成功。
二、質疑問難
袁枚說:“苔花如小米,也學牡丹開?!敝灰粩喟l(fā)問,新穎別致的觀點就會出現(xiàn)。質疑問難就是要讓學生同自己的思維惰性作堅決的斗爭,要細致大膽解讀作品,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探索出道路。
如對魯迅《阿Q正傳》中下面一段的教學,我是這樣引導的:
……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這是阿Q“造反”后回到土谷祠“獨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做夢時夢中的憧憬。我們一看過去,可能就得出個一般的見解:這是農民革命的庸俗理想之一——為了錢財。但如果我們細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一組反差:秀才娘子講究的寧式床、錢家或趙家的桌椅與阿Q那土谷祠的小屋的反差。于是“為什么”來了:為什么阿Q不把自己搬進錢家或趙家的“大宅門”,而要把錢家或趙家的豪華家具搬到自己寄居的破屋呢?聯(lián)系傳統(tǒng),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阿Q“安土重遷”的思想無意識的流露。聯(lián)系阿Q卑微的身份,我們還可認為這是阿Q骨子里“奴性”的下意識體現(xiàn),錢家或趙家是讓他惶恐驚懼之所,他哪敢到那兒去“逍遙”呢?即便只是留下一座空宅子,那依然是讓他“敬而遠之”的地方。這樣一思考,一流文學家的“苦心”我們才能真正懂得。
質疑問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各種積極因素,為發(fā)現(xiàn)問題作好充分的準備。質疑問難隱藏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覺主動的探究精神,它們往往使人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洞察力異常敏銳,思維更加活躍,從而快速、準確地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
讀透——研究
最高層次的閱讀能力集中表現(xiàn)在對讀物的評價鑒賞上,能夠很好地休現(xiàn)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對讀物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評賞,除了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基礎知識、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外,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意識。閱讀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相對于接受性思維而言的,具體地說,就是在理解讀物思想內容的表現(xiàn)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結構、寫作技巧、語言特點以及思想內容的高低優(yōu)劣,來一番“評頭論足”,提出新的見解,從而獲得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認識。比如,評賞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再如,從閱讀文章中發(fā)現(xiàn)了別人未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且確實是問題,這也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閱讀訓練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閱讀應該堅持獨立思考,認真仔細地分析研究,既注意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處,認真學習和領會,又注意發(fā)現(xiàn)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足不妥之處。其關鍵是不迷信、不盲從,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勢,特別是對名家名篇更需要有這種態(tài)度。
如在對韓愈《師說》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的觀點進行分析時,我是這樣引導的:
對于第一句,我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人生:今天,一些人官做高了,就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有了錢了,就不屑于與窮人打交道,更不必說請教老百姓,拜他們?yōu)閹熈恕=Y果,做事為人,盡出丑態(tài),貽笑貽患。這些人,真該聽聽韓愈的這番道理;對文中“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的觀點,老師不贊成:在韓愈看來,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這恐怕太絕對了。韓愈自己說“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古圣人不一定門門術業(yè)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專一術一業(yè)者更不乏其人。說普通人遠不及圣人,韓愈的這個觀點是有偏見的。
二、 需要發(fā)揮想象力
科學家說,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象。學生在閱讀中善于聯(lián)想,具有智力活動的強度和廣度,促進思維能力的增強,就能不斷有所創(chuàng)見。如閱讀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話,一個素材,一個情節(jié),常常有意有未盡之處,在符合原文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開動腦筋,展開想象的翅膀,思考更為廣泛的總問題,或大膽設想,增添補充擴展一些內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這對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處,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 強烈的撞擊意識
閱讀文章時,引導學生朝著與常規(guī)性思考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評價總結,則經??梢詮膬煞N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擊之中獲得新想法,認識到常人不易認識到的問題,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如對閱讀材料中的用詞、造句、構段、表述、語言風格,等等,均可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必須這樣,而不是那樣,或不能那樣;如不這樣,將會怎樣等。經過這樣的反思,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在品讀《守財奴》的人物對話描寫時,我單選了小說中描寫葛朗臺撲上女兒的定情物——鑲著金板的梳妝匣,想掏出刀撬一塊金板下來,女兒阻止的一段話:
“父親,不能動呀,你教我見不得人啦!父親,聽見沒有?”
“老爺,求你!”母親跟著說。
“父親!”歐也妮大叫一聲,嚇得拿儂也趕到了樓上.
這段對話只有女兒的哀求,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兒受驚后的一聲大叫,卻沒有對話的另一方——葛朗臺只言片語的應答。初看時,似覺難解,再細仔想,發(fā)現(xiàn)了文章,原來,此刻的葛朗臺老頭一心只在梳妝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無暇顧及,哪里還能聽到女兒、妻子無力的哀求?當然不會應答她們。他在干什么呢?也許在尋找匣上縫隙,也許縫隙找著了,你聽,又是女兒一大聲驚叫:葛朗臺分明正要把刀子插進縫隙撬下金板。這里不答卻勝答,葛朗臺老頭的貪婪、無情,活脫脫地畫出來了,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由此可以悟出小說對話描寫中的“留白”藝術,更見識了巴爾扎克這位藝術大師的風范。
“一花一世界,一水一天堂?!毖哉Z的背后藏著一個美麗的伊甸園,用我們的智慧去完全發(fā)現(xiàn)這個伊甸園,這便是閱讀的目的。
(責任編輯:謝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