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揚先抑”方法的運用非常廣泛,它不但可以運用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還可以運用在同一體裁不同類型的文章中。下面我們針對不同的出現(xiàn)情形各舉出一個例子進行分析認識。
1.寫景的“欲揚先抑”
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如果運用“欲揚先抑”方法,能夠使所表現(xiàn)的景物的特征更加鮮明,能夠使描寫更加生動活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綠》的第三段中,作者極力贊美梅雨潭的綠,先運用擬人手法,說“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接著,又一連運用三個比喻,說綠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像“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像“一塊溫潤的碧玉”。如此擬人、比喻,作者心中的喜愛之情已經(jīng)得到宣泄了。然而,在正面描寫之后,又側(cè)面描寫道:“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p>
這里,作者欲褒“揚”梅雨潭的綠,先貶“抑”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如此先“抑”,而后再直抒胸臆,贊“揚”道:“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這樣,梅雨潭的綠的“不濃不淡,不明不暗,恰到好處”的特征表現(xiàn)充分了。
2.記人的“欲揚先抑”
文章中要褒揚一個人物,卻不先說他的好處,而故意先貶低他,最終回到褒揚上來。這樣“欲揚先抑”地記人,能夠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特點,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瑣憶》中,作者為了鮮明表現(xiàn)魯迅先生的平易近人的性格特點,在文章開篇并未正面寫魯迅先生,反而寫有人議論魯迅先生“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對人“睚眥必報”。在別有用心的人的毀譽聲中,“我于是相信了”。接下來,敘寫“我”與魯迅先生不期而遇,魯迅先生親切的問話、呵呵的笑聲,使“我”心頭積聚起來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盡散絕了”。這里的先“抑”后“揚”,使那些“一次一次的造謠誹謗”不攻自破,而魯迅先生的平易近人的性格特點突出出來了。
3.記事的“欲揚先抑”
記事的文章中,如果運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就會使敘事生動,就能突出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的首段中,寫自己“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對于當(dāng)面錯過登山的機會,心中一直存在著惋惜和愧疚。久久渴望,“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可是,作者卻寫“偏偏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天是灰的,心是沉的”,雨滴“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這是在“抑”。接下來,“天色轉(zhuǎn)白”,一行人“興致勃勃”出發(fā),開始爬山。接下來寫雨中之趣,寫雨后之景,寫登頂所獲。文章最后兩段議論抒情,寫這次登山的“獨得之樂”,寫登山后的“意興盎然”。這是在“揚”。
4.議論的“欲揚先抑”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結(jié)尾部分,是對故都的秋的描寫之后的議論。在尾第二段中,先“抑”的是“南國之秋”:“譬如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它們當(dāng)然也有特異的地方,“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然后,作者說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這里通過設(shè)喻議論,表達出自己對北國的秋味的獨特感受。
文章中議論的“欲揚先抑”,能夠使所要表明的道理更加明確,使所要抒發(fā)的感受更加深沉,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認識更加彰顯。
5.抒情的“欲揚先抑”
舒婷《致橡樹》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的開首,就一連運用四個比喻句貶“抑”常青藤的攀附、鳥鳴的頌揚、春雨和陽光的一味奉獻,批判不正確的愛情觀。之后,著力贊美橡樹像木棉一樣平等、堅定地站在一起,不動不搖,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平等、獨立、互助、堅貞的嶄新的愛情觀。。
總之,“欲揚先抑”的方法,就是文章中本來對于寫作對象是要“揚”的,而為了更好地達到“揚”的目的,故意先“抑”一下,然后再“揚”起來。這樣的一種寫作方法,如同運動員跳高一樣。賽場上,假如運動員在標竿前直立著身體向上跳,是無論如何也跳不高的;他只有縮身屈體,壓低身子,旋即縱身躍起,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
張兆華,南陽理工學(xué)院教育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