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為滿語“gacuha”的音譯,即動物腿上的關(guān)節(jié)骨。每個嘎拉哈可分為4個面,各面有固定的稱呼,有文獻這樣記載:“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為珍兒,珍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痹跂|北、內(nèi)蒙古及北京等北方地區(qū)曾廣泛流行著用嘎拉哈進行玩耍的游戲。雖然玩具的主體都是嘎拉哈,但因地域、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玩法,并且男孩和女孩之間的玩法也不盡相同。
嘎拉哈游戲的產(chǎn)生可追溯到金代女真人。女真人過著漁獵生活,正是這種生活狀態(tài),使他們具有了獲取動物嘎拉哈的機會和能力。而獲取嘎拉哈的過程也意味著獲取獵物的過程,即獲得他們生活必需品的過程,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要求他們必須勇敢、善戰(zhàn),掌握此項生存技能。而獲取嘎拉哈之后,將其拋起又接住,可以鍛煉他們的靈活性。
到了清代,一些北方民族也繼承了玩耍嘎拉哈的風(fēng)俗習(xí)慣。在東北,滿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豬嘎拉哈,這是因為滿族善養(yǎng)豬,他們經(jīng)常食用豬肉,使用豬皮,所以比較容易獲取豬的嘎拉哈。豬嘎拉哈的特點是外形粗大,相對較易玩耍;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較常見的是使用羊嘎拉哈,這與當?shù)厣起B(yǎng)羊不無關(guān)聯(lián)。羊嘎拉哈小巧精致,但玩耍起來對技術(shù)要求較高。還有用鹿、狍子等動物關(guān)節(jié)骨的情況。
各民族對于此種游戲也有不同的稱呼,在東北的漢族、滿族中稱玩嘎拉哈為“嘎拉哈”、“抓嘎拉哈”等,達斡爾族稱“玩薩克”,蒙古族稱“玩沙哈”,還有的地方稱為“玩拐”等。具體的玩法也因時間、地域、男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講分為室內(nèi)玩法和室外玩法。參加游戲者最少兩人,多者不限。
室內(nèi)玩法主要分為彈和抓兩種。關(guān)于彈的玩法,在清代文獻中有相關(guān)記載:“為此戲者,各記一骨為馬兒,以二骨卜地,分甲乙,珍先于鬼,背先于梢。甲以骨若干對拋于地,珍鬼背梢從其類以彈之。間有豎立者,愁必負,因其類之難得也。中則取,若彈此而擊彼,則前之所取皆罰出。不中,乙檢余骨復(fù)拋而彈,終計所得之多寡為勝負?!边@種玩法到民國時已經(jīng)有所改變。另一種室內(nèi)的玩法是抓嘎拉哈。此種玩法是在炕上進行的,參加者多是女孩。首先要準備一個沙包(俗稱“籽兒”),4枚嘎拉哈。將沙包扔起的同時,將散落的4枚嘎拉哈中處于同一面的幾枚迅速抓起,并在沙包落下之前接住沙包,如果沒有將所有一面的嘎拉哈抓齊,或者是抓的過程中碰到了不應(yīng)抓起的,皆為犯規(guī)輸?shù)?。另一種是將沙包扔起,然后用手,或者用其中的一個嘎拉哈去“擱”另外的幾枚,仍然是在沙包落下前要接住。最后使其都處于同一面上,再將所有嘎拉哈抓起。這只是某一地區(qū)、萊一時間段的一種玩法,還有好多不同的玩法不能一一列舉。
室外玩法一般適用于男孩子,主要是打嘎拉哈。但這是清代的玩法,到了民國以后較少有此種玩法了。
嘎拉哈除了游戲作用之外,還有其他功能:
之前我們曾經(jīng)提到,一些少數(shù)民族因為漁獵的生活,素有獲取動物嘎拉哈的習(xí)俗,這個獲取的過程也是一種勇氣、膽識的間接體現(xiàn),所以在一些民族中,就有了將嘎拉哈做為禮物互相贈送,以表示對對方的贊賞,以及愿意成為朋友的意愿。
嘎拉哈還有作為陪葬品的功能。20世紀70年代,在黑龍江省一些墓穴中出土了一些雕刻的嘎拉哈,它們多為金代貴族的陪葬品,其材質(zhì)有水晶、玉石以及銅質(zhì)的。這些不同材質(zhì)的嘎拉哈都很精美,它們作為陪葬品的作用大體有三,一是如前所講作為游戲的玩具,伴隨逝者;二是作為裝飾品。很早以前即有用獸骨作為裝飾物的風(fēng)俗,有驅(qū)兇辟邪之用,作為裝飾用的嘎拉哈一般都會打孔,便于佩戴。貴族生前一般都會佩戴飾物裝點,并且顯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人去世后也隨葬此物,伴其左右;三是象征著財富。嘎拉哈是動物身上的一部分,獲得的越多就意味著你占有的牲畜也較多,六畜興旺,將它作為陪葬品象征著死去的人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富足。
做為占卜、用的工具。我國古代素有用獸骨占卜的習(xí)俗,清代即有用嘎拉哈占卜的習(xí)俗,但使用嘎拉哈占卜、的民族不多,使用此種占卜、方法的地域范圍較小。清代滿族人一般在家里也會自己用嘎拉哈進行占卜。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轉(zhuǎn)變,原始的漁獵生活已遠去,畜牧業(yè)也是成規(guī)模的發(fā)展,獲得嘎拉哈的途徑越來越少了,并且各式各樣的新穎玩具越來越多,嘎拉哈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嘎拉哈文化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失傳,但它所承載的一段歷史是永遠不會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