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經(jīng)大多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在漫長而寒冷的茫茫草原上生活,酒就成為他們外出打獵活動時的必備之物。蒙古人民就地取材,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利用動物的胃制作了皮囊壺。皮囊里的美酒,是蒙古族人的“護身符”。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蒙古族群眾的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酒具在材質(zhì)、造型、紋飾上也不斷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著,逐漸從實用性走向審美性。形體
蒙古族古老的盛酒器是用動物的胃制作而成的,叫皮囊,其造型美觀而且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出土的雙系青銅扁壺和四系青銅扁壺,其原型就是皮囊壺,上有雙系便于栓系,下有圈足放置穩(wěn)固,是北方游牧民族適于馬背生活的容器。
從這兩件酒器可以看出,蒙古族酒器的造型首先具有實用性,因為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所以壺的造型都具有便于攜帶的特點。隨著酒器的發(fā)展,逐漸由實用型慢慢走向了審美型,比如材質(zhì)由皮質(zhì)到瓷器再到金銀器,同時更多地注意到了壺身的裝飾效果。
蒙古族酒器的造型,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給人以飽滿,圓潤之感。造型大方而又實用、簡約而不失典雅,這主要是根據(jù)本民族的特點和生活習慣制作而成。
再如明清時期的東布壺,源于元代中亞的多穆壺,是蒙古族人民用于盛奶茶及酒的器物,后一直在蒙藏地區(qū)沿用。明清時的蒙古族以畜牧業(yè)為主,并發(fā)展多種經(jīng)濟,使得畜牧業(yè)空前繁榮,推動了蒙古草原商業(yè)貿(mào)易的興盛,豐富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從東布壺的造型上也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發(fā)展,東布壺的壺嘴和壺把具有一種節(jié)奏和韻律感,倒酒時壺嘴彎曲的巧妙設計還具有實用性,不易外流。在造型藝術中,點的大小、聚散,線的曲直粗細,面和體的平行與交叉,不同的形態(tài)帶給人不同的情感知覺。
紋樣
“圖案”一詞,蒙古族牧民稱為“賀烏嘎拉吉”,在蒙古族文化中的表現(xiàn)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因為盤羊的犄角曲卷好看,所以類似犄角形的曲卷紋式稱“烏嘎拉吉”,而其他類型的紋樣稱“賀”。隨著各種民間工藝制作的發(fā)展,人們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色彩、紋飾的總體設計稱為圖案。
蒙古族酒器中的圖案多以動物和植物為主,人物很少。例如見仰蓮紋銀杯、荷葉形銀杯、柳斗形銀杯,出土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均為銀片捶制,上飾花紋,制作精致且極富生活情趣,是遼酒具代表作。蓮花圖案不僅是佛教的一種標志,也常見于民間,人們稱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視為畫中君子,成為吉祥圖案。再如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出土的鏨耳金杯,是蒙古汗國宮廷使用的飲酒器具。金杯上繪有的卷草紋樣,細葉卷曲相互穿插,富有流動感和連續(xù)感,優(yōu)美生動。
1987年敖漢旗敖吉鄉(xiāng)元代窖藏出土的龍首執(zhí)柄鏨花銀杯,在紋飾布局上打破了唐代流行的單一團花模式,采取因器施畫的布局形式,花朵般的杯壁不做刻意雕飾,而將杯底鏨刻以單枝牡丹花。牡丹花朵居中,后襯托以枝葉,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和寫實意味。
從以上的蒙古族酒器中可以看到,酒器的圖案都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紋飾有樸素大方的,有寥寥幾筆的,也有輝煌華麗、精致繁瑣的,但都以刻畫生活的美好、生命力的旺盛為主題,包含著其本民族獨特的寓意。
色彩和材質(zhì)
不同民族對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蒙古族人喜歡白、紅、藍、綠等顏色,也表現(xiàn)在酒器上。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對于金銀器的使用很早就開始了,金銀色不僅色澤瑩潤,而且也是權力的象征,銀色即白色,白色的哈達、乳白色的馬奶酒都具有蒙古族人民所喜愛的顏色。到了遼圣宗時期,由于國庫緊張,瓷器就代替了金銀器,備受贊譽的就是三彩器。遼瓷中的三彩器皿,由黃、綠、白三色明麗的釉調(diào)組成,一般綠色代表棕石瑪瑙等,白色代表銀,黃代表金。色彩也是形式美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最直觀的顯現(xiàn),豐富了酒器的美。
物質(zhì)材料在視覺上給人帶來心理和審美感受,觸覺上的光滑也使人心理愉悅,無論是最早的皮囊壺還是瓷壺再到金銀酒具,都帶給人舒適之感。可以說,在品嘗美味佳肴時,無論是在視覺、觸覺、聽覺、味覺上都是一個完美的審美享受。
工藝
宋代是我國瓷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所以蒙古族當時的瓷器制造業(yè)與中原的瓷業(yè)緊密相聯(lián),并從中原的瓷業(yè)中借鑒了很多。瓷器燒制工藝較精細,這也與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有關。
金銀制作的器物有良好的延展性能。由于其硬度小,質(zhì)地柔軟,因此制作的器物造型精巧優(yōu)美,裝飾富麗多彩。例如1987年敖漢旗敖吉鄉(xiāng)元代窖藏出土的龍首執(zhí)柄鏨花銀杯,以龍首為執(zhí)柄,更顯華麗,故不會為一般人所使用,或許是“喝盞”時所使用的酒具。
元代時飲酒之盛、飲酒之重要,被視為國朝大事之一,這在酒器制作上也就十分講究了。元朝使用金、銀作酒具頗多,勝過前朝,工藝技術也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審美
從考古出土的各種酒器看,酒器經(jīng)歷了從注重實用價值走向注重審美價值的過程。
酒器是等級的一種象征。眾多的金銀制品是上層階級的器物,元代蒙古族對其有獨特的偏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皇宮宴會上曾把奶酒盛在金碗里,犒勞有功之臣。金銀酒器的使用,實際上不是飲酒本身的需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需要,觀念上的需要。
蒙古族酒器中的各種圖案、紋飾,以及色彩,不僅美觀,同樣包含著的豐富的涵義。
圖案的象征意義。蒙古族遠祖在太陽崇拜的影響下,形成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就對蒙古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酒器的造型表現(xiàn)上多以圓形為主,象征圓滿、完整、美好、美滿。紋飾上的象征也很多,例如,云紋象征吉祥如意,龍象征祥瑞,虎、獅、鷹則象征英雄等,反映牛、羊、馬等五畜圖案的也很多,給人以生動親切之感。
北方游牧民族永恒的圖騰是龍。民間的龍崇拜心理有祥瑞的意義,龍紋圖案也多表示“多福多壽”,能降福于人。此外,金銀器本身的材質(zhì)以及裝飾的龍紋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意義。金黃色的色彩是富貴,理想,希望的象征;銀色包含著純潔,平安的含義。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對白色有這樣的記載:他們是以“西歷二月份作為新年的伊始,這一日,大汗和他疆土上的所有臣民,都依照慣例穿上白衣。按照他們的觀念,這是吉祥的象征”。馬可波羅說:“在這個節(jié)日里,大汗統(tǒng)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握有管轄權的官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和寶石等貴重禮品,并配上白布。意思是?;实郾菹氯f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還有大批漂亮的白馬,敬獻給大汗?!蓖ㄟ^這些記載,可以了解到白色在蒙古人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當潔白的哈達、金銀器盛滿醇香的奶酒遞到你面前時,同時也送上了美好的祝愿。無論是瓷器、金銀器本身的色彩還是蒙古人對色彩的寓意,當他們達到契合時,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在蒙古族酒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金杯中斟滿了醇香的美酒,高高地舉過頭頂,敬獻給父老長輩表深情。賽拉爾白咚賽!像那青山的泉水一樣清澈,似那草原的鮮花一樣美麗,吉日相逢的親朋至友呵,敬上這醇香如蜜的瓊漿?!备枨粌H把蒙古人民所喜愛的顏色描繪了出來,更多的則是洋溢著蒙古人民對長輩和賓朋的祝福之情。
造型的別致實用,色彩的沉穩(wěn)高貴,工藝的高超精湛,無不表現(xiàn)著蒙古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小小的酒器,不僅是一種當時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反映,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xiàn)。當好客的蒙古人民舉起酒杯與尊貴的客人暢飲時,精美的酒器也帶給人們一種愉悅的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