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一個日本家庭移民到美國,定居在圣弗朗西斯科附近,靠種玫瑰為生。他們大清早將玫瑰送往圣弗朗西斯科出售,每周三次。
另有一個家庭從瑞士遷入美國,也以賣玫瑰為生。因為他們的玫瑰都以花期長而聞名于圣弗朗西斯科,所以兩家的生意都不錯。
兩家人做了將近40年的鄰居,各自的兒子接管了農(nóng)場。然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盡管家里其他成員都加入了美國國籍,但這位日本父親卻一直保持原國籍。于是,他們打算離開這個國家。鄰居明確表態(tài),若有需要,他樂意照看朋友的花圃。每個家庭都在教堂學過: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鄰居。他對日本鄰居說:“如果你是我,你也會這么做的?!?/p>
不久,日本家庭去了加拿大一塊貧瘠的土地。日子一年年過去了。日本鄰居在加拿大生活時,瑞士鄰居在花圃忙碌,上學前和周六,孩子們都要去干活,父輩們一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六七個小時。歐洲戰(zhàn)爭結束那天,日本家庭打理好行囊,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他們看到了什么?瑞士鄰居到車站迎接他們。踏進家門,日本家庭所有的人都驚呆了?;ㄆ跃驮谀莾?,完好無損,修剪整潔,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一切井然有序,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他們的屋子和花圃一樣,一塵不染,迎接主人的歸來。餐廳里有一朵漂亮的紅玫瑰,含苞欲放——這是一個鄰居為另一個鄰居準備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