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90后”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已經(jīng)登上了大學的舞臺,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張揚青春,而陪伴在他們身邊的輔導員有很多“80后”的身影。我便是“80后”輔導員中的一員,與性情各異的“90后”大學生朝夕相處,正在經(jīng)歷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大學生活”。
去年9月,新生開學報到的日子,“90后”大學生豐富多彩的行李讓人倍感新奇。從水杯、鏡子、梳子到衣帽被褥,甚至是睡覺時用的“抱抱熊”,凡是家里能搬得動的東西,“90后”大學生幾乎都一股腦兒地帶到了學校。于是,對“90后”的議論頻頻而來,非主流、炫富、無知……就好像“90后”一無是處,儼然就是集惡習之大成的“垮掉的一代”。對于“90后”大學生,作為輔導員的我,則懷有更多的包容,不愿意標簽化“90后”。
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人們都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事實上,“80后”也并不像人們說的那么不堪,也并不全是“啃老一族”,也不都是“月光一族”,更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今,“80后”逐漸淡出大學生群體,慢慢開始成為社會的主角,“90后”遂成為眾人矚目和議論的對象,成為“標簽化”的新一代,我們同樣有理由為他們“網(wǎng)開一面”。
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鮮明的特征,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特征是社會和成長帶給人們的印記?!?0后”大學生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作為“改革”后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實驗品”,他們確實有不少缺陷,然而這并不能作為否定一代人的理由。對于“90后”大學生,無論你怎樣評判,他們已經(jīng)開始展露出他們這一代人特有的行為方式。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90后”的思想和理念與“80后”的有所不同,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很前衛(wèi),但是青澀的他們也懂禮貌、愛學習,目標明確,有集體榮譽感。在筆者看來,他們都是一張白紙,而不是被妖魔化的“90后”標簽。
我的同事告訴我,她覺得“90后”大學生共同的特點就是比較“閃”,也就是說他們個性張揚,在同學和老師面前都不拘謹。開學之初,有學生向她建議,是不是可以在教室辟出個角落來設個小講臺,上討論課的時候?qū)W生可以和老師并肩而立。這些似乎不太現(xiàn)實的想法,學生們從不羞于表達,也不擔心建議被否定,他們只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與老師交流。評論家哈羅德·羅森堡在《荒野之死》中寫道:“一代人的標志是時尚,但歷史的內(nèi)容不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睆哪硞€角度說,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huán),只是歷史賦予每個時代的使命不同。對于新一代,似乎總會有人來褒貶一番,或者憂心忡忡,或者贊揚嘉許,但前提是應該還原一代人真實的面目。我以為,對于“90后”大學生,我們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與理解。他們個性鮮明,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如影隨形。社會應該更多地傾聽“90后”大學生的心聲,了解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態(tài)度,從而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建立起更加和諧的關系。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