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南
盜墓高峰
兩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個厚葬高峰。而這一時期,也是盜墓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歷史上,被盜掘的兩漢墓多如牛毛,難以盡數。
《晉書·愍帝記》中記載:“(建興三年)六月,盜發(fā)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勝記。時以朝廷草創(chuàng),服章多闕,敕收其余,以實內府。”
據《史記》載,薄太后死于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盜,即315年。另據《古書圖成·堪輿卷》可知,盜墓賊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晉憨帝建朝時,竟連穿衣都成問題,所以不得不收拾盜墓賊留下的“爛攤子”,用來充實內府所需。
在徐州龜山漢墓前,立有一塊石碑,碑上用不規(guī)則的小篆寫著: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槨,不布凡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母今玉器。后世幸視此書,(目)此也心者,悲之。
這座墓乃西漢時的楚襄王劉注與其妻的“同塋異穴”墓。碑文主要是告誡后世,他雖為一代楚王,但墓中既無華貴的服飾,又無陪葬的寶物,當你看到碑文時,你心中一定會感到悲傷。
盡管如此,后來的發(fā)掘證明,其墓仍被盜掘兩次。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歷經兩次盜掘之后,墓中依然出土了玉器、陶器、車馬器、陶俑、五銖錢、麟趾金、龜紐銀印、銅矛、朱雀肖形印等大批文物。而那碑文,讓人想起了一句古語:此地無銀三百兩。
五花八門的離奇的事,史書記載卻屢見不鮮。劉表在東漢末年曾任荊州牧,其墓被盜后,不僅尸體不壞,還有香氣傳出很遠?!短接[》載:“劉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救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郡人衡熙發(fā)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薄端洝ゃ嫠ⅰ芬灿浀溃骸俺菛|門外二百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fā),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經日不歇。今墳冢及祠堂猶高顯整頓。”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劉表夫妻的尸體不但歷八十余年沒有腐爛,而且在墓被掘開后,還有香味傳出很遠,據此可以推斷,其尸體不壞的原因,當與這防腐的香味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說史料記載的各種近似傳奇的古代未腐尸體,由于早已淹沒干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無法詳考,但現代考古發(fā)掘中確也有類似的實例發(fā)現。
晉義熙九年,盜發(fā)故驃騎將軍卞壺墓,剖棺掠之,壺面尸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晉書》)
史栽卞壺被殺于東晉成帝成和三年,即公元528年。墳墓被掘在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間相距85年。在這樣不算太長的時間內,“面尸如生”當是可信的。但后面的記載“爪生達背”,也就是說入葬之后,指甲還在像樹根一樣不斷生長,以至到達于背,就顯然有些離奇了。
董家遇禍
令后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
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
董仲舒在漢代是“眾儒之首”,后來漢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張,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公元前121年,董仲舒辭官回鄉(xiāng),歷經十幾個春秋,寫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寫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長安西郊。漢武帝曾經過其基地,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特地下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稱做“下馬陵”。
令人不解的是,“下馬陵”未見被盜掘的記載,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卻相傳被盜。
據杜光庭的《靈異記》中記載:
蔡州西北百里平輿縣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為母追葬衣冠之所,傳云董初居玄山,仲舒既長,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權時,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間無墓。恐是仲舒藏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于此,宗權命裨將領率百余人往發(fā)掘之……
從上文可略知盜墓者的動機,原來是為了益得“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而這與董仲舒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
董仲舒雖然一生致力于儒學,但他尤愛神學。年輕時,他就十分重視對陰陽學說和神仙方術的研究。他和當時談神論鬼,宣揚煉丹益壽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極深。兩人常在一起談論神仙方術,甚至裝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義神學體系。
董仲舒熱衷神學,曾招致殺身大禍。公元前135年,遼東郡祭祀漢高祖的高廟和長陵縣的高園先后發(fā)生了兩次大火災。董仲舒在給皇帝的奏章中,將火災發(fā)生的原因歸結于“上天發(fā)怒”,上天之所以發(fā)怒是為了譴責人間的“骨肉相殘”。
漢武帝看了,非常生氣,把董仲舒交官問罪,并要處死。幸虧其名聲很大,又加上其學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貶了其官。但恐怕董仲舒也沒想到,就因為這點神學愛好,后來竟使盜基賊動了心思。
選自《中華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