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明
讀初三的女孩易晴最近很是煩惱。進入初三以來,她每次考試前都感覺緊張不起來,好像這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樣,結果成績總是慘不忍睹。眼看著離中考越來越近了,易晴自己每天都若無其事的樣子,倒是把母親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為什么就緊張不起來呢?母親實在不能理解。易晴說:“我成績的確是不好,可我緊張不起來也有錯嗎?”母親覺得易晴再這樣下去,中考肯定沒戲。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帶著易晴來到心理咨詢室尋求老師的幫助。心理老師聽了易晴的敘述之后,給出了一個讓她也覺得意外的答案——學會給自己加壓。
給自己加壓,這種建議讓易晴感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印象中,對處于緊張忙碌的初三的學生而言,為什么不減壓卻要加壓呢?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聽得最多的、看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給自己減壓。處于初三的學生,本身就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背負著家長和老師的期望,壓力往往就十分大,因此很多同學在初三都需要做一定的減壓,這樣才能讓自己能積極地有效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但是,我們不能忘了,這種減壓,是針對壓力過大的同學而言的,而不是說每個人。對于那些沒有壓力,總是緊張不起來的同學,則需要進行加壓了。
俗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沒有一定的壓力哪來動力呢?這就像彈簧一樣,沒有壓力,它就保持原狀;有了一定的壓力,它就能夠伸縮。但是,當壓力過大的時候,它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平衡的位置。因此,我們應該給自己適度的壓力。
一位專門研究學習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驗,他想知道壓力和學習成績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他找了三組各方面條件比較相當?shù)拇髮W生來參加他們的試驗。第一組就讓他們無壓力地學習,一個月后參加考試,而且對成績不作要求;第二組則給他們一個比較合理的明確的學習目標,讓他們努力學習之后取得一個預期的學習成績;第三組給他們一個很高的超出他們實際水平的目標。結果,三組大學生參加了同樣內(nèi)容的考試,第二組的學生取得了最優(yōu)異的成績。由此,心理學家們重復研究,得出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著名的論斷,那就是葉克斯—多德森定律。即是說當我們的情緒比較緊張但又不過分緊張,壓力適度的情況下,我們能取得最好的成績,個體的潛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nóng)婦生了三個孩子,他們都很聰明。大兒子做什么事情都是隨意而為,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整天都是一臉的輕松,長大后參加了幾次科舉,都慘敗而歸。三兒子很有志向,說自己以后要做宰相。于是,他一直就把自己當做是宰相,對自己要求十分的高,不能犯錯誤,成績總要考第一,這樣一來,他每天都處于心理疲勞和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結果幾次科舉,也是名落孫山。而二兒子卻不一樣。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合理的目標,那就是先當舉人,之后再繼續(xù)考試。他努力學習,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處理得十分合理,后來參加考試的時候,果然就中了舉人。他繼續(xù)一步一步地努力,最后成為一個朝廷里的重臣。
給自己施加了一個適度的壓力,其實就是自己追求一個合理的目標。因此,從現(xiàn)在開始,對于緊張不起來的你來說,給自己增加一點壓力吧,給自己設置一個明確的考試目標,和那些成績好的同學一起投入到緊張的復習之中去吧!
[小貼士]自我加壓兩途徑
直接加壓:如墨西哥女詩人給自己作了規(guī)定:學不好規(guī)定的課程,就剪去一頭秀發(fā),以示懲戒。再如海明威寫作時喜歡單腿站著寫,以便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較大的思想含量。
間接加壓: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你著手做某件事前,告訴周圍的人你的目標,讓大家期待你,鼓勵你,鞭策你去改變,直到你獲得成功。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