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對文言文來說,翻譯就是閱讀理解,既是考試的重點,又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讓學生形成翻譯能力呢?根據(jù)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繼承、發(fā)展、變化關系,有人總結出了很好的文言文翻譯方法,也是目前文言文教學中所普遍采用的文言文翻譯“五字訣”:留、補、換、刪、調。用這五個字的方法,字字落實去直譯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很快并且牢固地形成文言文翻譯能力。
但是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五字訣”對于初學文言文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規(guī)范訓練法,可對于已經(jīng)接觸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并且形成一定翻譯能力的中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則過于繁瑣呆板,而且缺乏操作性,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所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種更易于操作和提高文言文翻譯準確性的方法,簡言之“四化”,即:單音節(jié)詞雙音化;雙音節(jié)詞單音化;句式現(xiàn)代化;句意要美化。
一、單音節(jié)詞雙音化
眾所周知,古漢語的使用習慣是以單音節(jié)字為主,何謂單音節(jié)字,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代表一事物。而現(xiàn)代文則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而雙音節(jié)詞就相當與把文言文中的一個單音字在詞義相同的條件下擴展為兩個字。了解了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不同之處,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首先就要將單音字化為詞義相同的雙音詞。例如:翻譯“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學”由單音節(jié)字轉化成雙音節(jié)詞,在詞義相同的情況下就是“學習”,“時”就是“時常、經(jīng)?!?“習”就是“復習、溫習”等,這樣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學習并且經(jīng)常溫習它”。
又如,在翻譯一些較為復雜的句子時,如“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涂”就是“路途、道路”,“餓殍”就是“餓死的尸體”,“知”就是“知道”,“發(fā)”就是“發(fā)放,賑發(fā)”。那么這句話的意義就是:路途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賑發(fā)救濟(老百姓)。
單音字雙音化可以幫助我們很快地梳理清楚一句話的大致意義,做到“字字落實,句句到位”的文言文翻譯要求。學生只需結合文言文的語境,再根據(jù)各個單音字的含義予以恰當?shù)霓D化,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文言文轉化成現(xiàn)代文。這里就涉及到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該怎樣轉化的問題,例如使動、意動、名詞作狀語、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語言中是沒有“語法”一說的,只有語言的使用習慣。所以,我們在轉化為現(xiàn)代文的時候也可以先不考慮語法,先只做單純的字面轉化,然后根據(jù)語境和現(xiàn)代語法習慣加以整理即可(具體見“句式現(xiàn)代化”一節(jié))。
二、雙音詞要單音化
既然文言文是以單音節(jié)字為主,那么文言文中的雙音節(jié)詞以現(xiàn)代文的標準來看則仍具有單一意義,即一個雙音節(jié)詞表達兩個事物的含義。例如,文言文中的“妻子”就是“妻”和“子”,“山原”就是“山”和“原”,即“山地”和“平原”。就是說,文言文中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白話文中恰好是一個雙音詞,對這類詞語,需拆成兩個單音詞來進行翻譯,而不能用白話文中的雙音詞的詞義去翻譯。如:“窮餓無聊,追購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題)。“無聊”在該句中是兩個單音詞,需拆開翻譯,“無”應翻譯成“沒有”,“聊”應翻譯成“依靠”;而不能翻譯成現(xiàn)代文中的雙音詞的詞義“由于清閑而煩悶”或“(言談、行動等)沒有意義而使人討厭”。
又如,“臣之辛苦”(《陳情表》)中“辛苦”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身心勞苦”,而是“辛”和“苦”,即“辛酸”、“悲苦”?!蛾惽楸怼分械牧硪痪湓挕爸劣诔闪ⅰ薄F渲小爸劣凇焙汀俺闪ⅰ本乾F(xiàn)代漢語使用習慣中的雙音詞,翻譯時都需要單音化。那么“至于”就是“等到、到了”;“成立”就是“成人自立”?!跋鹊鄄灰猿急氨伞?《出師表》)中的“卑鄙”這里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見識淺陋”,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卑鄙”則是“品行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這類詞語在文言文中為數(shù)不少,所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號、國號、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另外,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有了變化,因此,要根據(jù)語境確定詞義,切不可以今釋古、望文生義,生搬硬套。
三、句式現(xiàn)代化
這里的現(xiàn)代指的是要用現(xiàn)代人語言使用習慣來梳理直譯出來的文言文,熟記一些句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一點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慢慢積累,細細分析。但是在前面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完成的基礎上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習慣,將語言進行梳理應該說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例如,在翻譯“襟三江而帶五湖”時,在經(jīng)過前兩個步驟的梳理之后大致可以轉化成這樣的形式:“衣襟三江并且衣帶五湖”,這顯然是不符合現(xiàn)代文的使用習慣的,那么就要根據(jù)現(xiàn)代文的使用習慣進行整理,最后變?yōu)椤耙匀瓰橐陆蟛⑶乙晕搴橐聨А被蛘摺耙匀?、五湖作衣襟、衣帶”。也就是語法意義上的“意動用法”(以……為……)。
再如,“眄庭柯以怡顏”依照前兩步來轉化:看著庭院里的樹木愉悅容顏。顯然,“愉悅”和“容顏”之間有使動關系,這樣會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語言習慣。那么這里的“怡”就作使動詞用,“使……愉悅”。翻譯出來后的句子即成為:“看著庭院里的樹木使臉上現(xiàn)出愉悅的神情。”
“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直譯出來以后就是“對外用連橫的方法爭斗諸侯”,根據(jù)全文的語境,這里的“斗”是“使……自相爭斗”的意思。所以“斗”為使動用法,翻譯時要加以注意,使其轉化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使用習慣的句式。
再如“邑人奇之”(《傷仲永》)按照以上的步驟直譯出來:“鄉(xiāng)里的人奇怪他”,這顯然也是不通的,需要進行轉化,這里的主語“邑人”主觀上認為賓語“之”具有了謂語“奇”的狀態(tài)和性質。所以“奇”就是“認為他很奇特”,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這一步需要初學者在多加訓練的基礎上,結合全文的語境加以掌握,一旦形成能力,就可以直接實現(xiàn)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自由轉化,翻譯起來會更得心應手。
四、句意要美化
這就要提及到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轉化也要顧及到這三項原則:1.信。要忠實于原文意思。2.達。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同時要與上下文文氣貫通一致。3.雅。要盡量做到美一些,能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來。
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句意的“美化”,讓翻譯的句子不但準確而且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習慣,顯得通暢優(yōu)美。但是這里的“美化”不是進行句子的文學再創(chuàng)造,而是將翻譯出來的句子進行簡單的文辭梳理使其更加簡潔、生動、形象、優(yōu)美。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常識》中也指出:“古代漢語的一般知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關于文字的知識,第二是關于詞匯的知識,第三是關于語法的知識?!笨梢娨龅健熬湟饷阑边@一步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在前三步已經(jīng)完全熟練的基礎上,對文言文句子進行最后的潤色,是對文言文翻譯更高一級的要求。
要做到“美化”句意,還涉及到文言文常見的修辭,如借代、互文、婉飾等,掌握這些有利于句子的“美化”。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其中的“布衣”運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應譯為“平民百姓”,若按照直譯“穿布衣服的人”就沒有準確把這個句子的意思轉達出來。再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手法,在“美化”中也要注意到,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環(huán)境和自己的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若只按照字面的意思譯出其中的一個方面,翻譯成“不因為外物環(huán)境而高興,不因為自己的遭遇而悲傷”,就不正確了。
另外,有些文言文語句在表述的時候,為了文采的需要,使用了繁筆,對于這樣的句子,在翻譯的時候要學會化繁為簡。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這是一個典型的繁筆文言文句子,“美化”時要進行簡化,可譯為“秦國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以上方法,是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淺陋探索,在教學中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要做到完全運用自如,則非一日之功。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是現(xiàn)代文發(fā)展的源頭活水,學習起來絕非易事,更需要講究學習的方法,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進步。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