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江玉
連翻領結構具有有領型衣領結構的綜合特點,其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是理解其他領型結構的鑰匙,因此本文選擇連翻領作為研究翻領松度的基型款式。連翻領由翻領和領座兩部分組成,二者呈連體結構,翻領松度是影響連翻領變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為了使翻領松度的概念更加直觀,將翻領松度定義為后領中心領下口弧線至水平線的垂距。
一、實驗數(shù)據(jù)的建立
衣身前后片使用預縮后的白坯布,領片反面粘中等密度、厚度的無紡襯,排除了面料本身的彈性變形因素對翻領松度產生的影響。在這種定性的實驗前提下,使用相同的衣身基本領窩形態(tài)、160/84A標準女性人體模臺,用立體裁剪的方法披領布,固定連翻領的后領中心處的底領寬然后依次選擇不同的翻領寬,取樣、確定、量取、記錄每一次翻領寬度、領座寬度配合時翻領松度的數(shù)值。分別制作出領座寬度為2、2.5、3、3.5、4cm,翻領寬度依次為3.5~8.5cm,總計35個連翻領。立裁的衣身基本領窩形態(tài)是在日本文化原型衣身領口的基礎上,分別將前領深開深1cm、前領寬、后領寬開寬0.5cm,重新劃順領口后,做為本次試樣的基本領窩,具體實驗的數(shù)值見表1。
二、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一)翻領松度與翻領寬度、領座寬度的關系
從表1翻領松度數(shù)值變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翻領松度隨翻領寬度的增加而加大,表明翻領寬度與翻領松度成正比關系;翻領松度隨領座寬度的增加而減小,表明領座寬度與翻領松度成反比關系。
(二)翻領松度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
1.實驗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檢驗
數(shù)理統(tǒng)計中進行的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均要求樣本數(shù)據(jù)的分布來自正態(tài)分布總體,用P–P概率圖對測體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進行檢驗。翻領松度、翻領寬、領座寬3個基本變量與其正態(tài)期望值形成的點大都落在斜線上或落在斜線的周圍,可以認為翻領松度、翻領寬、領座寬的數(shù)值分布服從正態(tài)分布。
2.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
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成果,翻領與領座的寬度差量是影響翻領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加入了翻領與領座的寬度差量這一派生變量,簡稱差值。進行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的目的是檢驗本次實驗樣本數(shù)據(jù)點聚集在回歸線周圍的密集程度,從而評價回歸方程對樣本數(shù)據(jù)的代表程度(表2)。
a預測:(常數(shù)),差值;b預測:(常數(shù)),差值,翻領寬;c因變量:翻領松度。
通過對影響翻領松度的因素:翻領寬、領座寬、差值進行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模型結果表明:翻領松度變化中有68%是受翻領寬與領座寬差值的影響,有98.4%~68%即30.4%是受翻領寬的影響。
3.數(shù)學模型的方差分析
從表3兩個模型的方差情況分析:從模型1看,驗證回歸式顯著性的F統(tǒng)計量值為70.131,Sig.=0.000<0.001,所以由差值一個自變量過程的回歸式統(tǒng)計上是十分顯著的;從模型2看,驗證回歸式顯著性的F統(tǒng)計量值為964.917,Sig.=0.000<0.001,所以由差值、翻領寬兩個自變量過程的回歸式統(tǒng)計上也是十分顯著的,也可建立線性模型。
a預測:(常數(shù)),差值;b預測:(常數(shù)),差值,翻領寬;c因變量:翻領松度。
4.翻領松度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翻領松度的回歸方程之前,利用相關分析進一步考察了4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其相關系數(shù)數(shù)值見表4。
相關分析的結果再次證明翻領松度與其他3個變量都具備線性關系,其中翻領松度與差值的線性關系最強,與翻領寬的線性關系最弱。因此可以用回歸分析確定變量間的線性關系,可以近似地用差值、翻領寬、領座寬來預測翻領松度的取值。進一步通過回歸分析(表5),得出翻領松度與其他控制部位的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1)標準化回歸方程:翻領松度=1.604×差值-0.954×翻領寬。
(2)模型1:引入一個自變量的回歸方程:翻領松度=1.233+0.91×差值,其中回歸常數(shù)及回歸系數(shù)均是顯著的,即p≤0.001。
(3)模型2:引入兩個自變量的回歸方程:翻領松度=3.813+1.77×差值-0.86×翻領寬,其中回歸常數(shù)及回歸系數(shù)是顯著的,即p=0.000。
aDependentVariable:翻領松度。
5.回歸分析過程中變量剔除出方程的過程
從表6的模型1看,領座寬與翻領寬均未引入方程,在控制了方程中已有自變量的前提下領座寬與翻領寬的偏相關系數(shù)較高,為-0.974,可判定下一步它們將進入方程。這與模型2相吻合。
從模型2看,領座寬均未引入方程,在控制了方程中已有自變量的前提下,計算出某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偏相關系數(shù),領座寬的偏相關系數(shù)為0,可判定下一步它進入方程,回歸式的影響比率改善的部分也非常小。因此多重回歸分析到此為止。
a預測模型:(常數(shù)),差值;b預測模型l:(常數(shù)),差值,翻領寬;c因變量:翻領松度。
根據(jù)上述變量逐步篩選的策略分析,確定了領座寬與翻領寬、差值3個自變量來確定翻領松度的大小,最適合的模型是模型1。因此,得出利用模型1建立的翻領松度計算公式為:翻領松度=1.233+0.91×(翻領寬-領座寬)。
三、翻領松度公式的應用
以領座寬=3cm,翻領寬=7cm,翻領松度=1.233+0.91×(7-3)=4.873cm;領座寬=2cm,翻領寬=12cm,翻領松度=1.233+0.91×(12-2)=10.333cm兩種情況為例,用平面制圖的方法,繪制好連翻領領片結構,然后與衣身領口縫合,檢驗領座聳起的高度、領外口與衣身的貼合程度、領子整體的造型平衡。結果證明,兩次試樣的領座聳起的高度與設計高度一致、領外口與衣身的貼合、領子整體造型平衡、絲縷順直,翻領松度的大小適宜。
四、結語
經過系統(tǒng)的實驗與分析,用數(shù)學方法建立了翻領松度的計算公式,得出:翻領松度=1.233+0.910×(翻領寬-領座寬),經過實際領樣的制作,翻領松度適宜,在實際應用中給出翻領寬度和底領寬度就可以通過公式直接得出翻領的松度,該翻領松度既適合翻底領寬度差值不大的連翻領,也適合翻底領寬度差值大于10cm以上的連翻領。本文所得翻領松度公式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翻領寬度與領座寬度差值以1.5cm為起點設計的,二是排除了面料的變形因素,三是沒有設計出前領深度及領窩弧線變化對翻領公式的影響。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再進行翻領松度的計算公式的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