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
大概是從去年奧運火炬?zhèn)鬟f開始,中國輿論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現(xiàn)象,即中國越來越敢于向世界表達中國人的情緒。遠的如火炬在巴黎傳遞受擾后,《環(huán)球時報》曾刊登“巴黎扇了自己一個耳光”的評論;近的像這幾周熱銷的《中國不高興》一書,如此等等。對于這些,人們有各式各樣的評價。有人將這種情緒貶為狹隘的民族主義,也有人視之為中國非理性鷹派聲音的崛起,在筆者看來,這些聲音本意上應當說都是赤誠的。有這種情緒的人似乎也像近一兩年熱播的電視劇《亮劍》中的李云龍或《狼毒花》中的常發(fā),雖然生性粗獷,但有血性、忠誠和仗義,心細但似乎又不拘小節(jié)。中國需要真正從國家利益著想而憂國憂民,大聲地為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疾呼,為中國的民族利益而吶喊的人。
然而,筆者擔心的是,當這種情緒表達越來越得到贊許時,它會不會成為中國輿論的唯一特征,或者是主要特征呢?當前中國有一小股不太樂觀的苗頭是,每當有人對西方國家表達不滿,或者強烈憤慨時,就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贊許;而一旦有人強調(diào)西方的重要性,主張中國與西方合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出適當?shù)淖尣?,或者強調(diào)重新反思對西方的情緒時,就可能會有許多人喝倒彩,甚至被打入“漢奸”、“賣國”之地獄。先不說各自的表述誰對誰錯,這種狀態(tài)本身就十分令人擔憂。
一個成熟的國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聲音,中國也一樣。對于任何事情,對當前的中國來說,既需要個性鮮明的“鷹派”,也需要觀點及其語言表達的中性化,甚至在特定語境中還可更柔一些。這樣的國家可能才最有發(fā)展的活力,同樣,只有多元化的聲音,整個社會才會有更強的承受力。比如,面對無理指責中國或有意干涉中國內(nèi)政的外國政府或政客,有人可以出來拋開“外圓內(nèi)方”的傳統(tǒng)美德,用直白、血性的口吻進行針鋒相對的回擊;有人也可以從相互理解的角度,要求國人冷靜,試著去探究對方指責的原因,反思自己;還可以有人發(fā)表“無須理會”或者“虛心接受”的觀點。作為聽眾、讀者,大可不必“逢鷹派就喝彩”、“逢鴿派就喊著缺鈣”。
筆者認為,不論鷹派觀點還是鴿派主張,只要它們的基本出發(fā)點是真正的國家和民族利益,是憂國憂民,是為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考慮。那么,一切或“強硬”或“軟弱”的觀點都應該成為中國輿論的一部分。畢竟,任何人都不能代表中國人的全部,每一個人的主張也不等同于所有中國人的看法,他們所維護的也不可能是整個國家利益,問題的最終解決更不大可能都按照某一派人的主張。因此,只有盡可能地去釋放中國社會多元化的聲音,才能夠為整個民間和決策層更深入、理性的思考提供更廣泛的參照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國人恢復了過去的自信,也使越來越多人敢于與西方人叫板。但是,要知道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已顯露出來的和潛在的問題也非常多,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由于不同的看問題角度或所處社會地位的不同高度,對某些問題認識不清或認識不全。在這種情況下,鼓勵鷹派聲音和鼓勵敢于向西方表達情緒,同樣也包容鴿派言論,允許有人主張與西方達成合作乃至妥協(xié),才能讓決策者和外國人全面地了解中國社會。
總之,敢于表達情緒的中國是自信的中國,但表達情緒、鼓勵鷹派不等于要走向極端的民族主義,更不能變成好斗的“公雞”。畢竟,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另外,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在處在十字路口,無論是“唱衰”,還是“唱興”,無論是“大贊”或者“批判”,都可能起到各自的作用。一個聲音多元化的中國,遠比鷹派、鴿派任何一派霸占輿論的中國,更有利于中國長期的發(fā)展?!?/p>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