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毓燊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后,留守中央蘇區(qū)的中共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于1935年3月率部突圍來到信豐縣與大余縣的邊界地區(qū)——油山,并在贛粵邊北山、梅山、油山之間的廣闊山區(qū),領導紅軍游擊隊堅持了堅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直到1938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當時,梅嶺是重要的游擊根據(jù)地。在無數(shù)革命群眾的支持掩護下,陳毅和戰(zhàn)友們一起,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斗爭,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革命戰(zhàn)歌。
運籌帷幄在長嶺
雄偉的羅霄山脈經(jīng)井岡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達江西南部的贛粵湘邊,仍一直頑強地向東南伸展。在江西大余縣與廣東南雄縣的邊界上,有一座梅嶺,古時喚作大庾嶺,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shù)百里,是贛粵邊界的一道天然屏障。梅嶺有一隘口,叫梅關,關樓雄跨贛粵兩省。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qū)突圍長征,留守蘇區(qū)的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在項英、陳毅領導下,英勇抗擊數(shù)十倍于己的國民黨軍,擁護主力紅軍轉移,保衛(wèi)紅色蘇維埃。
1935年3月,項英、陳毅率部突圍來到贛粵邊的油山。4月上旬,又從油山轉移到大余縣西南部的北山山區(qū)。大余縣河洞鄉(xiāng)長嶺村就位于北山中。
為統(tǒng)一干部思想,使部隊徹底轉變斗爭方式和工作方式,1935年4月中旬的一天,項英、陳毅在長嶺村貧苦農民羅學文家的廳堂里,主持召開黨政軍干部會議,史稱“長嶺會議”。
陳毅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目前革命雖然遭受到了挫折,但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是緩和而是日益加深了,我們紅軍還有強大的力量,我們只要堅持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現(xiàn)在的幾個人就可以成立幾十個人的隊伍,幾十個人就可以成立幾百個人的隊伍,幾百個人就可以成立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隊伍。那時,只有我們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才是抗日的主干。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南方紅軍游擊隊堅持和發(fā)展了,與北方的紅軍主力配合,加強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能打垮日本帝國主義?!保愗э@:《贛粵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
陳毅著重批評了盲動主義情緒,批評那些想把贛粵邊搞成第二個中央蘇區(qū)的思想。他說:“如果跟敵人硬拼,拼掉一個少一個,正符合敵人消滅我們的意圖,目前我們主要是保存力量,現(xiàn)在留下的同志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這是革命的‘血本,是經(jīng)過大風暴鍛煉過的革命種子。保留一個戰(zhàn)士,將來局面打開了,可以當連長、營長;保存一個縣委書記,將來可以當一個省委書記,怎么能把他們放在炮筒子里去轟掉呢?我們要十分珍惜這些財富。革命的紅旗不會倒,斗爭一定要開展,我們要在斗爭中求生存,在斗爭中求發(fā)展,在斗爭中求勝利?!标愐氵€根據(jù)中央電報指示精神,提出了迅速轉變斗爭方式和工作作風的問題,以適應游擊戰(zhàn)爭的需要。(陳丕顯:《贛粵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
會議一致通過了堅持游擊戰(zhàn)爭的“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chuàng)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制定了長期作戰(zhàn)的斗爭策略;對部隊進行了分兵游擊的部署。
長嶺會議,是在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分局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正確地執(zhí)行黨中央確定的方針和策略,實行了由正規(guī)戰(zhàn)到游擊戰(zhàn)的轉變,由蘇區(qū)工作作風到游擊區(qū)工作作風的轉變,從思想上、組織上為堅持贛粵邊游擊戰(zhàn)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贛粵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新起點。
長嶺會議以后,紅軍游擊隊將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軍事工作與群眾工作、軍事工作與教育工作相結合,不斷打擊敵人,宣傳政策,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不但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游擊區(qū)的大舉“進剿”,堅守了油山游擊區(qū),擴大了北山游擊區(qū),鞏固了信康贛游擊區(qū),還開辟了三南游擊區(qū)、上崇游擊區(qū),勝利堅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使革命的紅旗在贛、粵、湘邊高高飄揚。
然而,1935年5月31日,國民黨代表何應欽卻與華北駐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xié)定》,將我國河北、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出賣給日本。
這年秋,陳毅知道后,登上大庾嶺,氣憤激昂地賦詩一首《登大庾嶺》:
大庾嶺上暮天低,歐亞風云望欲迷。國賊賣盡一抔土,彌天烽火舉紅旗。
巧設妙計偷渡梅關
長嶺會議結束后,部隊按計劃實行分兵。項英、陳毅等指揮部負責人率賀敏學、游世雄游擊大隊100多人在河洞山區(qū)周旋。中共贛粵邊特委機關駐大余縣河洞鄉(xiāng)棚洞村,指揮各地游擊斗爭。
面對數(shù)十倍于已的敵人和紅軍的失利,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的中央軍區(qū)參謀長龔楚,于1935年5月2日在湖南郴縣黃茅地區(qū)只身投奔國民黨粵軍余漢謀,成為了可恥的叛徒。
1935年10月,龔楚帶著國民黨給他配備的衛(wèi)隊30多人,偽裝成游擊隊來到贛粵邊的北山,企圖捉拿項英、陳毅和贛粵邊特委領導人。
龔楚到達北山后,在河洞的天井洞遇見了游擊隊后方主任何長林。在龔楚的威逼利誘下,何長林也跟著叛變了。龔楚、何長林為了消滅紅軍游擊隊,通知紅軍游擊隊干部和后方人員到北山龍須石參加會議。一些人員接到通知后陸續(xù)前來,誰知龔楚的衛(wèi)隊已將會場包圍。會場上龔楚撕下偽裝,說跟著共產黨和紅軍沒有出路,要大家跟他走,參會人員一聽才知道龔、何已經(jīng)叛變,于是憤起反擊,但終因寡不敵眾,除賀敏學和賴文泰等八九人沖出包圍外,其余30多人壯烈犧牲。
10月20日,龔楚、何長林帶領粵軍向特委機關駐地帽子峰方坑進犯,途中遇見偵察班長吳少華,便欺騙說:“有重要工作要向項英、陳毅首長匯報,快帶我們去。”機警的吳少華發(fā)覺龔的人員服裝整齊,而且武器精良,大多是廣東人,應該是國民黨的偽裝隊伍。識破了他們的詭計后,吳少華在龔衛(wèi)隊的槍口下沉著應對,在到達特委機關駐地附近時不顧安危,搶先登山,并大聲通知站崗哨兵鳴槍報警。龔楚和何長林不知游擊隊虛實,不敢冒然進攻,亂放一陣槍后只得倉皇撤走。項英、陳毅等特委機關領導人聽到槍聲,立即撤離,分散隱蔽,才幸免難。這就是“北山事件”。
后來,陳毅同志回憶起“北山事件”時,仍然說,“這次是很危險”,“那個警衛(wèi)員(吳少華)要是叛變就沒辦法了”,“要是龔楚沉著點”,“也可以抓到我們”。但叛徒是貪生怕死的,而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沉著冷靜、不顧個人安危的。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項英、陳毅料定敵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特委機關駐地,一定會對北山山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剿”,于是決定將贛粵邊特委機關和領導干部轉移并分散到梅山、油山等地??墒菑谋鄙降接蜕胶兔飞?,途中必須經(jīng)過敵人重兵把守的梅關。這段時間,北山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都層層布下崗哨,派兵嚴密封鎖。在梅關公路線上,崗哨林立,一輛輛敵軍軍車往來于廣東南雄和大余之間。如何通過梅關呢?
但是,陳毅想出了一個出梅關的妙計。項英、陳毅先將轉移部隊在離梅關幾十里的山中隱蔽起來。幾天過后,國民黨軍布置在大小路口的崗哨沒有發(fā)現(xiàn)紅軍游擊隊,都麻痹懈怠了。這時,部隊再趁月夜,上路行動。而到離梅關不遠處時,部隊又離開山路,走上大道,直奔梅關。果然,這時敵人只注意嚴密封鎖山間小道,大路上反而放松了警戒。項英、陳毅和特委機關順利通過了敵人公路封鎖線,越過梅關天險。部隊在通過梅關后,攀藤附葛登上了離梅關不遠處的仙人嶺。站在仙人嶺上,陳毅豁然開朗。放眼望去,北面是大余城里的萬家燈火,南面?zhèn)鱽黻囮囯u鳴犬吠。天亮時分,陳毅安排大家就地躺憩。呼嚕一覺醒來,陳毅愜意爽朗,風趣說道:“我們真了不起呀,一身壓著兩個省哩,頭枕江西,腳踩廣東噢?!倍旱帽娙舜笮Σ恢埂kS即,陳毅乘興而作《偷渡梅關》:
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
梅山脫險迎曙光
1935年10月,偷渡梅關成功后,項英、陳毅和中共贛粵邊特委轉來梅山,選擇在齋坑搭棚居住。早在紅軍長征前夕,梅山地區(qū)就成了重要的游擊根據(jù)地,群眾基礎很好,南雄游擊隊常在這一帶活動。并且此地臨近大余縣城和贛粵交通大道,消息靈通,給養(yǎng)易籌。立腳后,即布置地下黨組織,在大余城驛使門外梅峰橋邊開了一爿“廣啟安”糖鋪作掩護,設立了秘密聯(lián)絡站,由地下黨員黃亞光當“店老板”。隨后,又派陳海以“養(yǎng)路隊員”身份住縣城,對駐余國民黨軍進行兵運工作。
“西安事變”后,形勢激劇變化,長期駐守梅山密林中與黨中央失去聯(lián)系近三年的項英、陳毅,急切盼望與黨中央取得聯(lián)系,也曾要陳海為這事想方設法。
1937年5月1日,陳海循例來到特委駐地——梅山齋坑,向項英、陳毅匯報工作后,在回程路上碰到叛徒李品仙帶著一隊國民黨軍巡邏,當即把他抓住押至國民黨四十六師駐大余城的一個團部。陳海這個軟骨頭,受不起敵人的威逼利誘,叛變投敵,竟與敵合謀,導演了一幕誘捕駐梅山游擊隊負責人“重要領導”的丑戲。
5月2日,由陳海親書:“中央從上海已派人來到大余,要在縣城春花旅社會見駐梅山的游擊隊負責人?!弊屄?lián)絡站交通員趕送到齋坑。
當陳毅收到陳海的來信時,大家感到十分高興。陳毅決定親自前往,便邀梅山區(qū)委書記黃贊龍做伴帶路。
5月2日中午時分,陳毅、黃贊龍來到城里,找上陳海住家。見他老婆在家門口洗衣服,便上前問道:“陳海先生在家嗎?”她頭也不抬地回答:“去了團部?!?/p>
陳毅和黃贊龍把“團部”誤聽成了“糖鋪”,兩人遂即去到驛使門外梅峰橋頭的“廣啟安”糖鋪。一見店門貼了國民黨軍的封條。正疑惑間,店旁一老人上前扯著陳毅、黃贊龍進屋,急切相告:“陳海叛變了,店鋪昨夜抄了,黃亞光被抓了,你們趕快走!”陳毅、黃贊龍沉著地從后門走出,分道回山。
原來,陳海這個叛徒,邀功心切。沒等到“重要領導”來縣城,就自恃山路嫻熟,親帶國民黨一個營進山圍捕。
待在齋坑的同志,一心盼望與中央取上聯(lián)系的“喜訊”,哪曾料到陳毅、黃贊龍尚未回山,駐地卻被敵人包圍,遭受突然襲擊。放哨的警衛(wèi)員曾忠山發(fā)覺敵人從后山進入駐地,當即開槍,打死一個迎面竄來的敵兵,大喊:“反動派來了!”隨即滾下山坡,沖出重圍。在棚子里的同志聞警,趕忙轉移到旁邊一座蘆葦山中隱蔽。不幸的是擔任交通員兼炊事工作的彭茶妹被敵人抓住。不管敵人怎樣威脅她、拷打她,逼問:“你們的大頭目藏在哪里?”她始終怒目而視,只字不吐,直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敵人搜不出人,便放火燒山。熊熊烈火呼啦啦眼看就要燒起來了。可天不絕人,突然間雷聲大作,嘩啦啦下起了大雨,一下子將大火澆了個滅。時至傍晚,又逢下雨,敵人無奈,便張勢喊叫:“抓到一個土匪婆喲?!扁筲蟪冯x梅山回縣城。
陳毅從縣城出來,穿著“士林布”長衫,戴著眼鏡、禮帽,獨自一人繞道回山。因路途不熟,也沒想到敵人進山圍捕,競撞進了敵人包圍圈里被發(fā)覺唬問:“你是干什么的?”陳毅機智地回答:“我原是幫你們帶路的呀!”敵人督促說:“快天黑了,又下雨,回去了”。陳毅裝著肚子不舒服,急需大便,鉆進路旁的灌木叢中“大便”。待敵人走后,陳毅趕快回到齋坑駐地。一看,亂糟糟一片,知道出了大事。便向周圍山場呼喊:“我是大老劉(陳毅的化名),剛從城里回來,敵人已經(jīng)走了,大家快出來吧!”
喊了幾遍,卻沒人答應。
他怕敵人很快又返回來,焦急地說:“難道都被敵人搞光了嗎?我老劉的口音你們還聽不出來?快快出來,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
這時,陳毅的警衛(wèi)員宋生發(fā)聽出首長的聲音,鉆出草叢,迎了上去,只見陳毅單獨一人,身后周圍并無他人,便招呼大家一起出來。隨后,大家都從隱蔽的草莽叢中鉆出來,緊緊握手擁抱,互道不幸遭遇,深感劫后重逢,也屬不幸中之大幸,隨即轉移。
從第二天起,敵人又增派三個營的兵力和一些地方反動武裝,拉開大網(wǎng),將整個梅山地區(qū)重重包圍,發(fā)動第三次大規(guī)模的日夜“搜剿”。項英、陳毅和特委機關人員晝伏草叢,夜間轉移,在梅山范圍內與敵人一連周旋了二十多天,不敢動煙火,也沒有干糧,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饑。
陳毅面對“日夜搜剿”、“傷病伏叢莽間”、“慮不得脫”,就在這九死一生之際,撕開衣襟,揮筆在衣服上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壯麗詩篇《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然而,在革命群眾的積極掩護下,陳毅和戰(zhàn)友們一道,終于擺脫了最殘酷的一次“圍剿”。七七事變后,全國掀起了抗日高潮,國民黨四十六師對游擊區(qū)的進攻被迫停止,紅軍游擊隊終于迎來了黎明的曙光?!?/p>
題圖 大余縣梅山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