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聶榮臻與閱兵典禮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進行閱兵和群眾游行,隆重慶祝新中國誕生這個偉大的節(jié)日。8月,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開國大典閱兵的通知,并決定步兵方隊由駐扎在天津楊村的二十兵團、后來被稱為“首都師”的二九九師為主力組成;炮兵、裝甲兵、航空兵則由華北軍區(qū)各兵種組成;第一次公開亮相的人民海軍前導方隊由安東海軍學校和華東軍區(qū)海軍組成。當確定閱兵總指揮的人選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lǐng)導幾乎不假思索地異口同聲說出了一個名字:聶榮臻!
為什么黨中央要將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的重任交給聶榮臻呢?除了他當時已身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qū)兼平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等重要職務外,更重要的是:這位南征北戰(zhàn)、戎馬倥傯的武將,具有一種不尋常的將帥風范。即使在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里,他也一絲不茍地注意著自己的儀表,綴滿補丁的舊軍服整潔、干凈,風紀扣扣得嚴嚴實實,神清氣爽,儒將氣質(zhì),武將雄風。他率領(lǐng)的部下無一例外地具有良好的軍人素質(zhì)。部隊入城后,中南海的警衛(wèi)戰(zhàn)士一聽見聶榮臻咳嗽,就趕緊下意識地整理軍裝。由于將帥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使得進入北平的人民解放軍受到了市民的熱烈擁戴和愛護,與先前國民黨的隊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因此,黨中央將閱兵總指揮的重任交給聶榮臻,真可謂慧眼識英才。
雖然三個月前隊列訓練已在各個部隊展開,可在一起集訓的時間距開國大典僅僅剩下短短的一個月,火燒眉毛啊!聶榮臻不顧疲勞,多次主持召開閱兵工作會議,三番五次去部隊集中訓練的先農(nóng)壇、北苑、黃寺等地親自指揮訓練。毛澤東指示:“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p>
毛澤東的指示更使聶榮臻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有著豐富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他,深知從前線打仗轉(zhuǎn)到在直線加方塊的操場上走隊列,對于流血負傷、戰(zhàn)功累累的指戰(zhàn)員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的嚴峻考驗。他一定要在開國大典上,讓領(lǐng)袖和人民檢閱一支隊列整齊、步伐一致、軍姿莊嚴、儀容威武的正規(guī)人民解放軍軍隊。
聶總是一位具有大將風度的高級指揮官,此時他卻不得不以十二萬分的細心和周密對方隊的領(lǐng)導語重心長地叮囑:“別小看這些事,一旦馬匹摔在天安門城樓下,裝甲車開不動,整個閱兵不就亂了套么?我們打了幾十年的仗,打下了江山,這次閱兵是建國的第一次,還有外國人參加,一定要下最大的決心搞好,盡可能搞出高水平來?!?/p>
聶總還對著裝作了要求:綁帶取消,符號、臂章、帽花要按規(guī)定佩戴。為了萬無一失,聶總決定在開國大典前進行兩次大規(guī)模的預演。午夜,聶總提前站在寂靜的天安門城樓上,一動不動地看完受閱部隊的全部預演,并仔細糾正了存在的問題。忽然,聶總想到了一件至關(guān)緊要的事情,他威嚴的聲音劃破夜空,在受閱部隊每一個人的耳邊震撼:
“在這里,我要向大家發(fā)布一道死命令:正式閱兵那天,萬一發(fā)生空襲,不能動,下刀子也不能動!天安門廣場二十萬人民群眾在看著我們,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干脆、響亮、整齊的回答地動山搖,聶總疲憊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意。
臨近開國大典的一天晚上,聶榮臻安排了一次群眾演練。廣場上安裝了各種各樣的燈,把整個廣場照得如同白晝。然而,幾十萬人因為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大型集會,心情又激動又好奇,隊伍漸漸亂成一鍋粥,只見人山人海,四處都是陌生的面孔。糊里糊涂亂擠碰,不少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深夜,聶榮臻眉頭緊鎖,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苦思冥想,怎樣才能解決這種混亂的場面……時針已指向凌晨3時,忽然,有人輕聲地提議:“能不能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方磚上編上號——?”
聶總的眼睛刷地亮了。與此同時,負責組織群眾場面的肖松也一拍桌子站起來:“有了,把我們在圖紙上的隊形用乳白灰漿畫到廣場上去,編上號碼,跟各領(lǐng)隊分好哪支隊伍站在幾號方磚上,對號入座,亂不了!”
難題迎刃而解,聶總布滿血絲的雙眼依然炯炯有神,他輕輕地說:“我歷來獎罰分明,現(xiàn)在獎賞你們兩個小時的睡眠?!?/p>
肖松笑著說:“總指揮,先保存這份獎賞吧。等開國大典結(jié)束后,我要跟你討三天三夜的睡眠,連夢都不做。但是,現(xiàn)在不行啊!”
聶總哈哈一笑,滿口應承:“沒問題,大典過后獎你睡七天七夜?!彼钌钪?,這些天來,我們的戰(zhàn)士和工作人員實在太累了,戰(zhàn)士們天天踢正步,走分列式,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但他們沒有一個叫苦叫累。在他們心中,展示良好的軍人風采是他們對新中國最好的禮物,而對他們最好的獎賞莫過于睡一個安穩(wěn)覺了。
是啊,年過半百的聶總何嘗不渴望睡一個囫圇覺呢!
激動人心的一天終于到了。10月1日中午,聶榮臻匆匆吃了幾口飯,就去檢查受閱部隊了。在開國大典錄音帶的開頭一段,便是聶總講話:“大會全體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首都全體軍民各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會,現(xiàn)在準備開會,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同志宣布開會?!?/p>
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軍樂隊高奏國歌。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接著,毛澤東按動電鈕,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軍樂聲中,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把開國大典推向了高潮。
開國大典的重頭戲當然是閱兵了。在聶榮臻總指揮的陪同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檢閱了各兵種部隊。接著,受閱的部隊就分列經(jīng)主席臺前由東向西前進,以海軍方隊為先導,接著一個步兵師,一個炮兵師,一個坦克師,一個騎兵師相繼跟進。年輕的空軍包括戰(zhàn)斗機、蚊式機、教練機共十四架飛機在廣場上自東向西受閱。在閱兵式中,全場掌聲像波浪一樣,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
看著受閱的部隊井然有序地通過天安門前,聶總深深地吸了一口長氣。在這萬人歡騰的節(jié)日里,沒有誰比他的心情更緊張了?,F(xiàn)在,他終于勝利地完成了黨中央和毛主席交給的任務,心里比剛剛打完一個大勝仗還要舒暢。但他沒有留下來觀看群眾游行,而是回到慶王府寓所睡覺去了。這幾個月來,他實在太累了!
羅浪與開國大典軍樂曲
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忘記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忘記那一刻奏響的莊嚴的國歌;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忘記那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壯美……沒有人能忘記那神圣的一刻:自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但是,或許很少有人知道為了能使開國大典上國歌演奏得和諧、統(tǒng)一、莊嚴、激昂,當時有一位年輕的樂隊指揮付出了怎樣的心血,以至幾十年后的今天,其名字依然鮮為人知。他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指揮家羅浪。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在即。二十九歲的羅浪接到上級命令,由他在開國大典上擔任聯(lián)合軍樂團的總指揮。年輕氣盛的羅浪對這樣的任命似乎早已有了準備,因為自從由他擔任指揮的軍樂團奉命到京之后,他的老上級、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將要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開國大典上接受檢閱的楊成武將軍多次召見他,每次都和他談及此事,每次都詳細地詢問軍樂團的情況。一次,聶榮臻拍著羅浪的肩頭關(guān)愛卻又不失嚴肅道:“羅浪呀——”他頓了下,又指著在座的楊成武說,“他率領(lǐng)的受閱部隊經(jīng)過天安門。毛主席就在城樓上?!甭櫂s臻又在屋里踱著步扭過頭來沖羅浪說:“毛主席要親自聆聽咱們軍樂團的演奏,要親自升起五星紅旗。你指揮的樂團要壯國威,壯軍威?!绷_浪立即雙腳并攏做立正姿勢,他深知自己責任之重。聶總和楊成武都笑了,這笑如暖流一樣,使羅浪渾身產(chǎn)生一種用不完的力量。后來聶榮臻代總長在一次關(guān)于開國大典的會議上力薦羅浪,說只有羅浪能擔當此任。羅浪睡不好覺了,要知道他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羅浪輾轉(zhuǎn)反側(cè)的又一因由是,開國大典上將演奏的國歌到底是哪一首曲子,他心中沒個底。羅浪從聶代總長那里得知要他準備三套可能出現(xiàn)的方案:首選的《東方紅》是對人民領(lǐng)袖和中國共產(chǎn)黨豐功偉績的歌頌;次選《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首歌曲當時風靡全中國,形象地歌頌了革命勝利的源泉;第三首便是唱遍了解放區(qū)的、受到青年人厚愛的《新民主主義進行曲》。銜命以來羅浪便開始了認真準備。開國大典是什么樣子?羅浪只有自己在心中設(shè)想。他的任務是將樂團指揮成一流水平。于是,在北京特有的驕陽之下,一天十幾個小時的站立訓練,曬得黝黑的羅浪和他的隊員們個個勁頭十足,每天是設(shè)想中的國歌,三首曲子在他們腦海中縈繞。然而,第一次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的國歌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這首誕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歌曲,羅浪和他的隊員們都很熟悉。羅浪和由他指揮的軍樂團能有幸在開國大典上演奏這首令人熱血沸騰的國歌,自然是豪情滿懷,但困難也接踵而來。
首先是時間太緊,已是1949年9月27日。羅浪抓緊僅有的三天時間,他要通過這首蕩氣回腸、氣貫長虹的樂曲,展示新中國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只見羅浪的指揮棒直指長空,整個軍樂團在他的魔棍指揮下激情澎湃,驚天動地。
第二個難點是開國大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是由來自不同單位的樂隊組成:華北人民文工團軍樂團、二十兵團軍樂團、華北軍區(qū)軍樂隊。每個樂隊都有自己的風格,現(xiàn)在要融為一個統(tǒng)一的風格,這就要看指揮的能力了。羅浪這下子可真感到了什么叫食之無味。他全身心地投入,經(jīng)常癡癡地望著窗外,心里說不出是個什么滋味。他在努力,用他那特別敏捷、靈活多變的雙手去捕捉和調(diào)動每一個演奏者的情感,形成統(tǒng)一的風格。國歌的演奏通過了,但一想到這次是在開國大典上,要和冉冉升起的國旗同步,要在全世界“亮相”,人人都感到一種興奮和壓力。羅浪看著自己手中的指揮棒,心情如激浪排空,化成一句話便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國歌確定下來之后,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又用什么樂曲呢?作為一個專題,在天安門旁的中山公園,在有名的“來今雨軒”召開了閱兵式指揮會議。會上,人們熱烈地爭論著。本來會議放在這里召開是主持人的良苦用心,目的是讓新老朋友在此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各抒己見。到會者不乏專家、學者、政協(xié)委員。羅浪是軍樂團的指揮,但在眾人的眼里他還是個毛頭小伙子。一身軍裝的羅浪坐在一旁仔細地聽著,他不停地邊聽邊記,一會兒便歸納出眾人的意見。
有代表性的第一種意見是用世界上通用的典禮曲目,這是有先例可依的;第二種意見是,我們是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應該采用蘇聯(lián)的典禮曲目。會議開到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會議主持人見坐在一邊的羅浪一言不發(fā),便點了他的名。羅浪站了起來,有禮貌地一笑。會議上許多人是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猜測著,看看他會說些什么。
羅浪極有條理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世界上通用的曲子,我們參加閱兵式的戰(zhàn)士并不熟悉,到時不好配合;“對蘇聯(lián)的樂曲”,羅浪很慎重地說:“對蘇聯(lián)的樂曲雖然比較熟悉,但是一時找不到總譜,時間只有兩天了?!?/p>
羅浪這個經(jīng)過革命風浪錘煉的樂隊指揮,盡量用人們能接受而又極客觀的理由講述了自己的意見——既然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新中國,是不是用一些我們戰(zhàn)士所熟悉的革命歌曲改編的樂曲為好。羅浪簡短的發(fā)言,受到了與會者的矚目。兩種意見一下子成了三種,羅浪的意見似更能為人們接受。于是會議主持人將這三種意見立案寫成正式報告由中央決策。
當時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看了方案又及時呈報給毛主席。中央的批示當天就下來了。毛主席仔細看過三個方案之后,在羅浪的方案上批了“同意”二字,并親自寫了“以我國為主,以我為主”幾個大字。這樣選定了《東方紅》、《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等二十多首作品為典禮曲目。
開國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時舉行。羅浪和他指揮的軍樂團在下午l時便進入天安門廣場待命。秋天的北京號稱“秋老虎”,是言其炎熱,可秋天的北京又是最美的,天高云淡,一切都在明媚中透著喜氣。參加國慶大典的軍樂團戰(zhàn)士的軍裝、皮鞋都是新發(fā)的,得體而精神,連胸前佩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標識也光彩熠熠,羅浪有意無意地挺高了胸膛,又整了整軍帽,一切都恰到好處。當時,連所用的樂器也都重新見新,閃閃發(fā)光。二百人的軍樂團以橫排二十人豎排十人的方陣排列。下午2時,軍樂團正式進入會場,2時30分在天安門廣場旗桿的正北面列好隊伍立正等候,2時50分毛主席的汽車到達天安門,2時55分羅浪指揮樂團奏響了樂曲《東方紅》,迎接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及中央首長,下午3時林伯渠宣布開國大典正式開始。
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聲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接下來升國旗、奏國歌、鳴禮炮。軍樂團總指揮羅浪指揮軍樂團奏響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毛主席在國歌聲中親手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炮兵鳴放二十八響禮炮。這二十八響禮炮寓意著中國共產(chǎn)黨從1921年創(chuàng)建已經(jīng)走過了二十八個春秋。這時人們沉醉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羅浪和他指揮的軍樂團在歡樂之中更多了一份激動與緊張,汗水浸透了軍裝,連新上腳的皮鞋里都浸滿了汗水。升國旗、奏國歌那一刻在他心中已成為永恒,成為他一生中永遠不能忘卻的光輝一頁。○
題圖 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