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如迅
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正式標志,象征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一般都是以簡明概括、富有寓意的圖案,作為與他國相區(qū)別的一種莊重的徽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于1950年9月2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命令公布的。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敝腥A人民共和國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和象征,是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和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新中國成立時為何沒有制定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制定始于1949年6月,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組長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7月13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fā)布征集條例,公開向全國征集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并提出國徽設計“應注意:(甲)中國特征;(乙)政權特征;(丙)形式須莊嚴富麗”等3項具體要求。短短一個多月內,就收到國內群眾和海外華僑的國徽應征稿件112件,圖案900幅,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國徽設計工作的關注。
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當國歌奏響,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天安門城樓上并沒有懸掛國徽。這是因為時間太倉促了,在所有的應征稿中找不到一幅令代表們滿意的圖案。因此,政協協商會議只制定了國旗和國歌,而沒有來得及制定國徽。
原來,第六小組和評選委員會的專家對來稿進行了認真審閱并多次討論,遺憾的是,應征稿件雖多,但合乎要求的太少。
第六小組認為可參考并編為復選第一號的圖案,是張仃和鐘靈設計的。鐘靈當時是新政協籌備會會場布置科科長,張仃是1949年春從東北畫報社借調來的,實際上是該處的藝術顧問。兩人原為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戰(zhàn)友,這次共同負責政協會場和開國慶典會場的美術設計工作,并一起設計了政協會徽。兩人有機會接觸有關領導,比較清楚他們對國徽的要求。張、鐘設計的國徽圖案是從政協會徽變化和改進而來的。清華大學營建系(現為建筑系)的林徽因和莫宗江先生也合作設計了一幅有民族特色的國徽圖案,得到幾位領導同志的贊賞,并建議他們進一步改進設計成新的圖案。
征稿截止后,第六小組便請張仃和鐘靈根據代表們的意見擬制國徽圖案,一開始畫了十幾幅,后來選了5幅圖案,以新政協籌備會的名義編印為《國徽圖案參考資料》,印發(fā)代表們討論,但在討論中代表們對這幾幅圖案并不滿意。這5幅圖案大致仿照政協會徽,左右谷穗環(huán)抱,上方為齒輪,下方為寫有國名的綬帶或牌子,中央為大五角星照耀下的地球凸顯中國版圖。不同之處,一是五角星移下來取代了紅旗,二是麥穗中加了稻穗,這是一位南方的代表的意見,周恩來很贊成,并轉告了鐘靈。
應當說,這幾幅圖案與當時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徽有很多相似之處。蘇聯國徽制定于1924年,圖案中為帶鐮刀斧頭的地球,上為五角星,下為初生太陽,左右麥穗環(huán)抱。由寫有國名的綬帶相連。1947年制定的保加利亞國徽首次采用了齒輪圖案。1948年制定的朝鮮國徽則畫上了左右環(huán)抱的稻穗。
9月25日晚,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集國旗國歌國徽方案協商座談會,馬敘倫首先介紹了上述工作開展的情況,并說明了現有國徽圖案還不成熟,其他人也表示對國徽圖案不滿意。最后,毛澤東說:“現在國旗決定了,國徽可以慢一點決定。我看原小組可以繼續(xù)設計國徽,等將來再交政府去決定吧。”此前毛澤東曾說過:“國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農聯盟,國徽上可以表明?!?/p>
9月26日下午,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方案審查委員會召開會議,一致決定“國徽:根據國徽圖案參考資料,邀請專家另行擬制”。在9月27日的政協會議上,確定了國旗國歌,但未確定國徽。人民政協大會主席團指示馬敘倫、沈雁冰二人在會后繼續(xù)擔任擬制國徽的任務。
群賢協力設計國徽
新中國成立后,國徽制定工作是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由原第六小組的馬敘倫、沈雁冰邀請專家進行設計的。當時,鐘靈代理國徽審查組的秘書,負責聯絡、接待,齊燕銘、余心清也參與了一些工作。開始時邀請的專家有畫家張仃(后調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和周令釗、張光宇,青年藝術劇院的張正宇,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和林徽因、高莊等。
政協會議閉幕不久,清華大學營建系于1949年10月23日拿出一個修正圖案:繪制者林徽因、莫宗江,提供意見者鄧以蟄、王遜、高莊、梁思成。說明書寫道:“擬制國徽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帶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鄙蕿榻?、玉、紅三色。之后國徽設計工作停頓了一段時間,直到1950年春再度開始。這時張仃等人搞出了一個外廓仍仿會徽形式而主要內容為天安門的新圖案,從文字材料看,這是一個色彩鮮艷的寫實的斜透視的圖案。周令釗也畫過一個用透視圖表現天安門的五彩圖案,天安門上插著8面紅旗,上面有五顆星。據張仃回憶,是馬敘倫首先提出國旗上有五顆星,國徽上也應該加上,周恩來也做了這樣的指示。
1950年6月初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前,馬敘倫將三種方式共8幅國徽設計稿,送交6月10日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五次常委會審議。馬敘倫、沈雁冰所作的《國徽審查組報告》稱:“計得有仿政協會徽擬制的五個圖案,亦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圖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擬制的兩個圖案,一并送交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審定。經常委會認為均未恰當,指示以第二種方式為主,加以修正,另制圖案?!?/p>
6月11日下午,馬敘倫召集國徽組會議,討論以第二種方式(美院張仃等的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為主,修正設計國徽圖案的問題。會上出現了十分激烈的爭論。
在會上,馬敘倫傳達了常委會的決定。張奚若說,我與周總理談過后,認為采取上述圖樣,房子是必須加以修改的,要使顏色調和。梁思成發(fā)言,認為“國徽并非是一張圖畫……而天安門西洋人能畫出,中國人亦能畫出來的。故這些畫家所繪出來的都相同。然而并非真正表現出中華民族精神。采用天安門式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要用傳統精神或象征東西來表現的。同時在圖案處理上感覺有點不滿意,即是看起來好像一個商標,顏色太熱鬧、庸俗,沒有莊嚴的色彩。將來雕塑上不易處理,是艱巨的任務?!睆堔扇?、沈雁冰等多數人則認為天安門代表了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沈雁冰還提出,有天安門,不要寫國名。最后會議原則上通過國徽采用天安門為主要內容。會后,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的專家都按這一要求修正和重新設計國徽圖案。
由于清華大學遠在城外,很自然形成城里城外兩個工作班子,城里都是美術家,城外都是建筑師,風格自然有所不同。梁思成有小汽車,聯系還很方便。據鐘靈回憶,他們經常在中南海瀛臺的待月軒共同討論和修改圖案到深夜,但沒有分家,沒有公開提出過進行設計競賽?!霸谠O計思想方面,大家是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最后終于統一起來,捐棄了門戶之見,和衷共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都抱著國徽設計得更加完美的一致目標,終于設計出大家比較滿意的平面圖案”。
清華的方案集中了集體智慧
梁思成,廣東新會人,他是戊戌維新領袖梁啟超之子,是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在解放北平時,解放軍炮兵曾專門請他在地圖上對北平的古建筑做標記,梁思成為保護古都文物建筑立了大功。當時有幾位中央領導同志十分贊賞梁思成等的圖案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民族特色。同時,清華大學營建系是當時國內能將天安門圖案畫得十分準確并最有實力制作標準的國徽浮雕圖案的單位。但由于在6月11日討論修改國徽圖案的會議上,梁思成堅持認為天安門和華表是封建皇權的象征,無論如何不能變成人民政權的象征。因此11日晚上,周恩來親自找梁思成做工作,要求他在清華大學組織教師,按照政協常委會的要求,改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設計國徽圖案。
6月12日上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家中召集系里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6人組成設計組,投入到新圖案的設計修正之中,參加工作的還有羅哲文。
一開始,他們人人動手,畫了一二十個圖案,使用了多種顏色,放在一起討論。林徽因感到某些五彩圖案與商標很相似,便提出“徽”與“標”要有所區(qū)別,要有象征意義、要有民族特色、要程式化、要圖案化,大家很受啟發(fā)。在一個多星期的修改設計中,他們的指導思想逐漸明確。經過討論,決定只用紅、金二色,這是中國吉祥喜慶和古建筑崇尚的民族傳統色彩,可與外國國徽相區(qū)別。修正后的圖案也有所創(chuàng)新。一開始林徽因讓朱暢中畫天安門透視圖,后來朱提議改用建筑師常用的立面圖,他從系里保存的原營造學社古建測繪圖中抄了一個百分之一的天安門正立面圖,并將華表的位置向外移動,使圖面更開闊深遠。圖案上方采用了經藝術處理的五星紅旗。齒輪也采用機械制圖形式。但此時圖案上還寫有國名,天安門還是紅墻黃瓦。
6月15日,張仃也提出一幅新圖案(張光宇、周令釗提供技術意見,曹肇基助理繪圖),仍然是用透視圖表現天安門的五彩圖案,并附設計人意見書,針對梁思成主張多采用民族形式和反對采用天安門為圖案主要構成部分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6月15日晚,國徽審查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清華大學新繪制的3幅圖案和美院張仃的新圖案。梁思成發(fā)言說:“周總理提示我,要以天安門為主體設計國徽的式樣,我即邀請清華營建系的幾位同仁共同討論研究。我們認為國徽懸掛的地方是駐國外的大使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要地方,所以它必須莊嚴穩(wěn)重?!辈⑻岢觯阂弧詹荒芟耧L景畫,不要成為天安門的風景畫,外加一圈;二、國徽不能像商標;三、國徽必須莊嚴,所以必須避免用飄帶。田漢則表示,風景畫也不必太避免,最要考慮的是人民的情緒,張與梁頗有出入,張先生離我們近些,梁先生離我們遠些,我認為他們兩位的意見需要統一起來。
會議經討論決定:“將梁先生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內容,請梁先生再整理繪制。”據鐘靈回憶,當時曾襲用過去挖公文的方法,是他挖補的,一點也看不出來。這以后張仃等人未再設計新的圖案。
16日,國徽審查組再次開會審查梁的修訂圖案,又提出修改意見。沈雁冰說,曾詢組外見過此圖者之意見,或言張圖美麗,梁圖完整,但覺得兩圖都不理想。
根據大家的意見,清華營建筑系的同志日以繼夜地推敲、修改圖案,梁思成、林徽因兩人也抱病一起討論研究。他們奔波于清華與中南海之間,聽取大家的意見,加以改進,有時還帶上顏料、畫筆到中南海去修改。先后繪過的圖案不下二十個,最后終于拿出了比較成熟的圖案。
6月20日晚,國徽審查組在懷仁堂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審定國徽圖案,會議由沈雁冰主持,到會12人均為知名人士,梁思成因病缺席,派朱暢中搭張奚若的車子列席了會議。會場邊上擺放著多幅圖案(如圖)。左一和左三兩塊大板子上是清華最后修正完成的兩幅圖案,左二和左四是美院的圖案。張仃等人圖案中天安門形象仍為五彩的透視圖。大家比較各個圖案,議論紛紛,從晚上8點一直爭論到10點多鐘,仍無定論。這時周恩來來了,征求大家的意見。田漢首先發(fā)言,贊成美院的方案,并列舉它的種種優(yōu)點,認為它明朗美觀。接著張奚若、邵力子發(fā)言支持清華的方案,認為它莊嚴,有中國特色。發(fā)言者多數支持清華的方案,只有李四光等幾個人仍在沉思。周恩來走到李四光背后,雙手扶住沙發(fā)問道:“李先生,你看怎么樣?”李四光指著清華的二圖說:“我看這個氣魄大,天安門廣場很深遠很大,天空一樣大的五星紅旗掛在天安門后面,偉大,有氣魄,有民族特色?!敝芏鱽碛终J真審視了一下圖案,果斷地說:“那么好吧,就這樣定了吧。”大家紛紛表示贊成。
接著,周恩來又問,清華的梁先生來了嗎?張奚若答,來了個助教。周恩來問朱暢中,稻穗能不能改挺起來?!提出要修改稻穗,不要垂下來,要挺直。周恩來和馬敘倫都認為,從顏色上看,清華用“金色和紅色表現了中國特色”,而美院方案“紅紅綠綠,雖然明朗,但不夠莊嚴”。鄭振鐸、張奚若、沈雁冰等認為清華方案“在藝術上非常成熟,結構完整而統一”。方案選中后,梁思成等人又根據大家的意見對圖案的細節(jié)部分作了多次修改。
這次會議還決定了國旗、國歌、國徽中選方案的獎勵問題。馬敘倫、沈雁冰提出設一、二、三等獎,當選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為一等獎,一律獎1000萬元(舊幣,相當人民幣1000元),創(chuàng)意用天安門作內容的獎500萬元,照著畫下來的也獎500萬元。大家一致同意。馬敘倫認為盡管體系性質不同,但清華中選方案(二圖)是由美院最初繪有天安門的方案(六圖)改造而來的,褒獎時要重視這一因素,所以最初創(chuàng)意與描仿畫下來的都不能不獎。
6月21日,馬敘倫、沈雁冰向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提出《國徽審查組報告》,與此同時,政協會議秘書處印發(fā)了梁思成等繪制的《國徽圖樣》。6月23日,政協一屆二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國徽審查組擬定的國徽圖案。
6月28日,毛澤東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國徽圖案的主要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取得了勝利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圖案通過后,塑造國徽立體模型的任務經梁思成舉薦交給了清華大學營建系副教授高莊。高莊是國徽立體造型的唯一設計者。他的突出貢獻是沒有機械地把已通過的平面設計圖案做成浮雕圖案,而是本著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高度責任感,把從平面到立體的造型作為一次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堅持進行精益求精的造型修改,終于使新中國國徽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8月18日,由沈雁冰主持的《關于國徽使用、國旗懸掛、國歌奏唱辦法及審查國徽圖案座談會》在中南海政務院會議室召開。到會領導和專家們一致同意高莊修正的國徽浮雕圖案,認為:“國徽圖案最后定稿,在浮雕過程中,有部分的修改,大家一致同意這個修改……總的來說,修改稿較原稿嚴肅、統一、有組織、有規(guī)律,在藝術上更完整”。并報送周恩來和毛澤東同意。
1950年9月2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命令,同時刊登了國徽石膏模型的照片和莫宗江繪制的“國徽方格墨線圖”、“國徽縱斷面圖”。莊嚴富麗的新中國國徽終于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