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郁悶!我嫉妒!我耍賴給你看!人家也想坐著“神七”飛船上太空玩玩,那不是有三個座位嘛,我買票還不行嘛!
你當那是公交車啊,誰買票都能坐。咱這是要上太空,你需要有一本去太空的護照。這護照就是去太空的通行證,有了它,你就有機會搭乘神舟飛船,去太空瀟灑走一回了。
可是,誰給我發(fā)護照呢?找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
誰要來拿通行證?膽子好大,哥們兒,下了游泳池還會走路嗎?還沒進去,就被迎面走來的航天員來了個“下馬威”。
好好的陸地你不走,非到游泳池里面作什么怪?
不懂了吧,這可不是一般的游泳池,而是專門供航天員訓練的失重水槽,在亞洲還是第一大呢。因為“神七”要完成出艙行走的任務,所以艙外訓練必須要在失重水槽中進行了。
“游泳池”里學走路
乍看上去,波光盈盈的圓形失重水槽與一般的游泳池沒什么差別,28至30攝氏度的水溫也與游泳池的相似。不過,這水下可暗藏玄機。整個水槽壁都安裝了指揮、監(jiān)視系統(tǒng),把岸上的教員和水中的航天員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教員發(fā)出一條條指令,航天員在水中的訓練,全部都能顯示在屏幕上,我們就能像看電視一樣看到他們在水下的每一個動作了。
在水槽訓練中,航天員穿的水槽訓練服也與陸地上訓練時用的不一樣,為了克服水的浮力,水下訓練服非常的重,大約為120千克,有爸爸和媽媽兩人的體重加起來那么沉呢!
在這個失重水槽里,可以模擬在失重狀態(tài)下從準備開艙門到返回飛船的艙外活動全過程,而且,這種姿態(tài)是固定的——與地面的角度是30度,這使得任何一個動作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
在水下是什么滋味呢?問問航天員翟志,剛叔叔就知道了,他說:第一次水下訓練結束后,人累得仿佛虛脫了一般。
除此之外,在這個“游泳池”里進行的還有軌道艙水下實驗。把模擬軌道艙放入水中,能夠從某種程度上驗證軌道艙的功效性能,比如,在運里就可以知道艙內設備的擺放是否合理。
吊著“威亞”練“穿衣”
天哪!吊“威亞”,電影大片的絕招都用上啦!用鋼絲拉著人做出特技動作,很多功夫片里那些人飛來飛去的動作,都是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墒?,航天員用它來做什么呢?
原來是這樣的,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用于訓練出艙活動期間航天員對氣閘艙和艙外服的操作。不過它的形狀并不是傳統(tǒng)概念中的“機器”,而是個像開放式實驗室一樣的房間。房間中央天花板上類似“威亞”的懸吊系統(tǒng),吊著兩套醒目的航天服。在“威亞”的作用下,航天服能夠上下左右移動,就像是在太空失重一樣,供航天員進行穿、脫訓練。
航天服對面的墻上,“鑲”著一面如同巨型高壓鍋鍋蓋的金屬圓形物,這就是軌道艙通往太空的艙門。解鎖——轉動手柄——開門——套艙門保護罩——關門——取罩——檢漏,隨著每一步的完成,“以假亂真”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在各種儀表上顯示出空間設備的工作狀態(tài)。
在這里開關門看上去并不難,不過,同樣的動作換到失重模擬水槽中去完成,就沒有這么簡單了。神七航天員在水中練習“開門”,最初要花上5分鐘,到后來就只要1分鐘啦!
航天員的鐵人三項
鐵人三項我知道,是一項體育項目,包括游泳、自行車和長跑,都是遠距離的,比下來要把人累翻了。航天員不會也要練這個吧!當然不是,航天員練習“鐵人三項”的三個器具是轉椅、秋千和床。
不會是讓咱坐會兒轉椅、蕩會兒秋千,再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覺吧。想得真美!這看似平常的器具,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立馬就變成猛虎野獸了,讓人一看就心慌:轉椅轉得太快,秋千蕩得太高,鐵床上下轉動,那滋味是相當?shù)仉y消化啊,馬上你就知道了。
別嚇唬人!先坐個轉椅玩玩。哈,這,個家伙看上去真像是牙科診所的轉椅呀,咱去拔蛀牙的時候還坐過呢!誰知一坐下就輕松不起來了,電椅剛啟動,立刻瘋了似的旋轉起來,不止是轉360°的大圈,同時還要上下前后擺動,2、3秒就轉一圈。轉椅前面還有一塊大幕布,上面有黑白相間的圖案,每轉一圈,圖案就閃動一次。
別小瞧了這個閃動,要不了幾圈,你就會眼花繚亂,心狂跳不已。這么難受坐它干嘛,分明就是“老虎凳”嘛!這你就不懂了吧,它可以檢查你對眩暈的耐受力。坐飛船上太空的時候,說不定轉得更離譜呢!
倒睡5天5夜
那我就玩秋千吧,跟咱平時玩的有點不同,我坐進了一個汽車的“駕駛艙”,在高達數(shù)十米鋼架的護衛(wèi)下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靠電磁力產(chǎn)生擺動并使座艙擺幅迅速增加,前后擺出的距離足有15米,蕩起的高度會超過8米,快3層樓那么高了!媽媽呀!快放我下來!
據(jù)科學家說,飛船進入軌道的最初幾天,航天員體內的血液會因為失重而向頭部轉移。為了提高對失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神七”航天員要接受5天5夜的頭低腳高臥床訓練。
血液重新分布訓練在轉床上進行,-45度、+45度、+90度……轉床不斷地變換著航天員的體位,刺激他們的心血管系統(tǒng),增強對血液分布的調節(jié)能力,使他們能適應失重環(huán)境,減輕進入太空時面部充血、腫脹、鼻塞、頭痛等癥狀。頭部腫脹,面紅耳赤,那種感覺就像是長時間的倒立,俗稱“拿大頂”,下來后頭重腳輕。航天員們必須學會在頭低腳高的臥床條件下進食、飲水、睡眠、清潔個人衛(wèi)生,還要進行操作攝像機等訓練。
另外,為了模擬飛船返回地球時的沖擊環(huán)境,訓練航天員的抗沖擊耐力,“神七”航天員們還要在一個有四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內練習“蹦極”,這訓練可真夠嚇人的。
“低壓鍋”里走真空
低壓艙是我在航天員訓練中心參觀的最后一站。低壓艙又叫艙外航天服實驗艙,用于模擬太空的真空低壓環(huán)境,換句話說,在這里你可以感覺一下太空是什么樣子的。實驗艙外表是像大鍋一樣的巨大圓筒,圓筒里形形色色的設備中間,同樣懸吊著兩套航天服——這是真正能夠經(jīng)受住低壓環(huán)境考驗的艙外航天服。
訓練開始,兩名航天員從準備間走進實驗艙。純白和純藍色的緊身液冷服,把他們從頭到腳包得如同電影里的“蜘蛛俠”。在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他們像蟲子鉆進蠶蛹一樣,進入了航天服。
與其說是“穿”航天服,不如說是“坐”航天服——看!兩名航天員小心翼翼地把雙腿伸進航天服的下肢,臀部放在航天服的背包沿上,然后關閉背包門,把自己裹在了“龐大”的航天服中。
艙門徐徐關閉,實驗艙和艙外服開始減壓。從監(jiān)視器上看到,一位航天員在進行設備操作,另一位則拿著飛行手冊進行確認。
“01明白!”“一切正常!”工作人員與航天員之間的對話,不時通過揚聲器清晰地傳來……
怎么樣,還想上太空嗎?闖過這些關就給你發(fā)太空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