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淑梅
人類到底從何而來?雖然有神話的回答,也有科學的解釋,但這個問題至今仍是困擾我們的不解之謎。隨著人們探索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說法也層出不窮。從以下兩文,你可以領略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豐富想象,也可以對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方向有所了解。
文一
人類起源
馬新亭
我們一天天長大,母親卻一天天嘆氣。因為兄弟姐妹們不會耕田種地,不會縫紉烹飪。母親常對我們說,你們以后可怎么活啊!
我們總是齊聲說,到時候就有辦法了。雖然我們都不會耕作縫補烹飪,但是我們卻能掙錢。我們身上的衣物,沒有一件是自己做的,想穿什么就買什么。商店里的衣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我們腹中的食物,沒有一點是自己種的自己做的,吃的喝的嚼的全都是買的。街上的超市飯店賓館鱗次櫛比豪華氣派。
天有不測風云。據(jù)可靠消息,再過10天人類就要進入一百世紀,地球在那一刻就要毀滅。所幸的是,人類經(jīng)過幾十世紀的不斷探測,在茫茫宇宙中發(fā)現(xiàn)了一顆類似地球的星球——綠星。所幸我的后裔是富人中的一員,在地球毀滅的前夕倉皇登上了綠星。
開始,大家無比興奮,他們親眼目睹了地球爆炸的精彩瞬間。蔚藍色的地球發(fā)出“轟”的一聲巨響,變成一個太陽般的火球,消失在浩瀚無垠的太空。他們站在綠星上先是魂不附體,呆若木雞,隨后便歡呼雀躍,慶幸自己成為百億人類中極少數(shù)的幸存者。
可好景不長,他們不久又陷入無比的恐慌之中。因為大家已經(jīng)把帶來的食物衣物消耗殆盡。更不幸的是,來到這個星球的人,一部分人就會發(fā)號施令,一部分人就會高談闊論,一部分人就會做賬造表,一部分人就會走穴演出,一部分人就會坑蒙拐騙……唯獨缺少會耕田種地的,會裁衣做飯的。捎來的諸如電腦、手機、電視、空調(diào)、洗衣機、金子、美元、珠寶、名車、名畫……幾乎成了一堆廢品。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毫無用處。
他們終日無食可餐,無衣可穿。餓極了,他們開始吃草、吃樹、吃野果、生吃魚、生吃野獸……由于長期喝生水吃生食,他們的身上長出了長長的毛,久而久之,他們變成一群用四肢行走的叫做“猿”的動物……
過了幾個世紀,他們學會了用石器打獵……
又過了幾個世紀,他們發(fā)現(xiàn)了火……
再過幾個世紀,他們開始直立行走……
(摘編自《馬新亭小說選》)
文二
尋找夏娃與亞當
人類從哪里來,似乎是我們永恒的謎。
現(xiàn)在有的基因?qū)W家宣稱,我們所有的現(xiàn)代人在15萬年前有一對共同的祖先。而尋根之旅所能依據(jù)的線索就是我們的身體,透過血液,我們嘗試穿越時空去尋找15萬年前的共同祖先。
假如把人類的進化比做一棵樹,基因?qū)W家尋找亞當和夏娃的過程就像通過果實尋找根部一樣,而根部由于時間久遠,基因變異最大。因此基因?qū)W家判斷,非洲人是現(xiàn)代人進化的源頭。
印尼小矮人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亞洲人與歐洲人都是一個人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他們來自于非洲大陸。
世界各地曾存在著直立人,但為什么非洲直立人最終一枝獨秀?1997年,古人類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現(xiàn)了3個16萬年前的古人類頭蓋骨,與現(xiàn)代人毫無二致,他們被定名為老智人。他們生活在與夏娃相近的年代,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直系祖先。當時地球正處于冰河期,非洲面臨嚴重干旱。不斷擴張的沙漠使人類被分割成彼此孤立的小群落,他們獨立生活在海岸線周圍的小森林里。一場新的基因突變改變了這一切,新的人類在地球上出現(xiàn)了,那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擁有全新的思維。
假如把人類進化的500萬年比做一天,就在這一天的最后幾分鐘,最早的智慧型人類穴居人從猿人中脫穎而出。智人并不孤獨,在歐洲穴居人仍在與冰河期作著生死之戰(zhàn),在亞洲直立人慢慢走向強盛。人類并非只有一種,不久他們就將彼此靠攏,這將是決定我們物種命運的會面。
上世紀80年代,在南非布隆博斯巖洞,人類學家發(fā)現(xiàn)了距今12萬年的早期人類遺址。在洞穴中,專家們除發(fā)現(xiàn)大量石器外,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貝殼和大型魚骨,這說明智人是以海洋動物為食的,他們甚至分工協(xié)作獵殺大型魚類。
木制長矛和石刀使他們獲得了穩(wěn)定的日常飲食,主要有海豹、企鵝和魚類。紅色赭石被智人當做珍寶來收藏,這應該是一種涂料,智人用它在慶典上裝飾自己,這表明他們已有抽象思維能力。發(fā)達的大腦結(jié)合高超的捕獵技巧,很快讓原始人走上了他們祖先直立人走過的道路:遷徙。在距今10萬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其中很小一部分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他們離開了非洲,人類的征服開始了。
對于在海濱生活的祖先來說,世界就是一條長長的海岸線,他們一代又一代沿著它遷徙。為勾畫他們遷徙的路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學家開始了一次從遺傳學角度進行的穿越6萬年時空的追尋。但現(xiàn)在人群絕大部分是混合人群,是多次起源的結(jié)果,追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的基因由30萬個堿基對組成,60億現(xiàn)代人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在這些基因中尋找獨特的一組標志就像大海撈針。
經(jīng)過慎重抉擇,專家選定了男性的主要基因Y染色體作為主攻方向。專家介紹說,Y染色體的優(yōu)勢是它的大小要比線粒體的DNA大很多,線粒體的DNA只有16000個核苷酸,而對Y染色體來說,如果可以用非重組區(qū)段那部分的話,大概是60 000萬個核苷酸,這樣它的信息量就大很多,理論上得到的結(jié)果也就可靠得多。另一方面,線粒體DNA只反映了母系的遺傳或者母系的遷移。Y染色體正好相反,它反映了父系的起源和遷移,所以遺傳學家從1993年、1994年時開始對Y染色體進行系統(tǒng)研究。
線粒體DNA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Y染色體得到的研究更加精確。通過對比兩組基因的變化,基因?qū)W家將為我們勾勒出人類遷徙的路線。人們終于可以開始了解夏娃的子孫將如何橫跨萬里,最終統(tǒng)一世界并形成了我們現(xiàn)代人。
(摘編自千龍網(wǎng))
比較閱讀報
主題比較。兩文在選材上有相同之處,即題材都與人類起源有關,但在對主題的表現(xiàn)上卻大相徑庭。文一以想象構思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人類生存本能的逐漸退化,在地球毀滅前夕,倉皇登上“綠星”的極少數(shù)人類幸存者,重新進化為人類這一大膽的設想,極富趣味性和戲劇性,雖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文二則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基因?qū)W家對于人類起源的大膽猜想,以及最新的研究方向,觀點新鮮,內(nèi)容詳實。
文體比較。兩文的文體完全不同。文一是一篇小小說,作者以想象和虛構的手法向我們展現(xiàn)了人類的進化輪回,極富理趣。文二則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主要向讀者介紹了基因?qū)W家從基因遺傳角度對人類起源的研究及研究成果。雖然都是針對“人類起源”這一主題,兩文卻呈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當然也達到了迥然不同的表達效果。
表現(xiàn)手法比較。文一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文末還兼用了說明的手法,對主題的表達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文二則以說明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為了更清楚地介紹人類的進化過程,文中還適當?shù)剡\用了記敘的手法。為表達對基因?qū)W家研究前景的信心,文末更兼用了抒情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語言特點比較。文一語言生動形象,趣味橫生,符合小說的語言風格。文二語言則平實、準確中不乏生動,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說明文一改嚴肅的面孔,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總之,兩文都與人類起源有關,也都表現(xiàn)了人類豐富的想象力。只因選擇的文體及表達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了大相徑庭的表達效果,希望同學們在寫作時能有所借鑒。
閱讀訓練
1文一第一段和第二段旨在說明什么問題?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說說文一中“來到這個星球的人,一部分人就會發(fā)號施令,一部分人就會高談闊論,一部分人就會做賬造表,一部分人就會走穴演出,一部分人就會坑蒙拐騙…一唯獨缺少會耕田種地的,會裁衣做飯的”一句的意思。
3文二的題目是什么意思?
4文二在說明“專家選定男性的主要基因Y染色體作為主攻方向”的原因時,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5兩文在文體及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
6針對文一故事中人類的表現(xiàn),我們應得到怎樣的警示?
參考答案
1說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生存本能正在逐漸退化。作用:為后文人類登上“綠星”后無法自力更生,只能重新進化,作了有力的鋪墊。
2現(xiàn)實生活中,財富主要集中在那些不務實事的人手里,而他們卻往往因養(yǎng)尊處優(yōu)而失去了生存的本領。
3意思是追尋人類的起源,尋找人類的共同祖先。
4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作用:具體、生動、形象地說明用Y染色體作為研究對象,其結(jié)果將更加精確。
5文一是一篇小小說,文二是一篇說明文。文一語言生動形象,符合小說的語言風格;文二語言平實、準確,具有典型的說明文特點。
6如果這種養(yǎng)尊處優(yōu)、害怕吃苦的日子長久下去,人類遲早會真的失去生存能力。或: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它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愛護地球。(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