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后進獻皇宮,宋徽宗趙十分珍視,他用瘦金體御筆親書了“清明上河圖”五字,并鈐上雙龍小印,徽宗成為皇宮第一個收藏此畫者。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鐵騎直逼汴京。宋徽宗慌了手腳,匆忙禪位給太子(欽宗趙桓)。1126年12月,金兵破城,徽、欽二帝都當了俘虜,宮中金銀珠寶名貴文物均被掠走。但金人不識此畫價值,于是《清明上河圖》流落民間。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金人張著最早在畫上撰跋,稍后,金人張公藥、王澗、張世積諸人亦于畫上題詠。
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進宮廷,但元朝統(tǒng)治者并不了解這些畫的藝術(shù)價值。著名書畫家趙孟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后,將此畫從藏閣中取出,秘密送往老家湖州(今浙江吳興)。后自留真跡,將贗品歸入藏閣。
明代,此畫落入大理寺卿朱鶴年手里。朱珍藏數(shù)年后,被名士徐博重金收買。數(shù)年后,徐染沉疾,彌留之際,將此畫饋贈好友李東陽。后來《清明上河圖》又幾次易主,流落到蘇州,被明代學士王購得。明嘉靖年間,嚴嵩訪得《清明上河圖》下落,向王索要。王進獻后,發(fā)現(xiàn)是贗品。在嚴嵩的嚴令追查下,終于獲得真跡。后嚴嵩逐漸失寵勢倒,嚴府被查抄?!肚迕魃虾訄D》第三次被收入皇宮。
明隆慶時,《清明上河圖》被嗜畫成癖的成國公朱希忠要到。后輾轉(zhuǎn)易主,被一內(nèi)臣竊得,藏于御溝石縫之內(nèi)。恰逢天降暴雨,溝內(nèi)水漲淹及石縫,待到雨停水退,名畫已被污損。
清朝,《清明上河圖》先由湖南相鄉(xiāng)人陸費墀收藏,后被湖廣總督畢沅購得。畢沅任職時,對地方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卻成為他日后的“罪行”。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絕,其家產(chǎn)也全部被抄沒入宮,《清明上河圖》第四次被收進宮廷。
清嘉慶帝對《清明上河圖》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nèi)?!肚迕魃虾訄D》珍藏于清宮,雖然經(jīng)歷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24年廢除皇帝稱號,溥儀被趕出故宮。1925年2月避走天津?!肚迕魃虾訄D》被溥儀帶到天津存放了7年多的時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建立“滿洲國”,1932年3月在長春正式成立。3月8日,溥儀在日軍的保護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趕往長春,為“滿洲國”傀儡政權(quán)“執(zhí)政”,從天津趕往長春時,溥儀帶出宮的珍寶字畫前后裝了約100箱,全是3尺多長,寬、高1尺以上的木箱,各種珍寶不下2000件。
1945年8月19日,“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的第5天,溥儀在沈陽機場上了飛機,但起飛后被蘇聯(lián)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全被截獲。1946年長春解放,解放軍干部張克威,通過當?shù)馗刹渴占絺螡M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50年冬,東北局文化部著手整理解放戰(zhàn)爭后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文化部研究員、古書畫鑒定權(quán)威楊仁愷,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當楊仁愷發(fā)現(xiàn)題簽上寫著《清明上河圖》的殘破畫絹時,隨著畫卷的慢慢展開,楊仁愷被眼前的古畫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這是一卷長卷絹畫,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都體現(xiàn)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方式,與先前見過的仿摹本有著天壤之別。這幅宋朝的古本真跡,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題跋豐富、翔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楊仁愷初步斷定它就是900多年間見于各種著錄、聞名遐邇,卻沒有多少人見過其廬山真面目的張擇端真跡——《清明上河圖》。
1950年,楊仁愷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fā)表于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上,立即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將這幅畫卷調(diào)到北京,經(jīng)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長卷就是千百年來聞名遐邇的《清明上河圖》。
1952年,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清明上河圖》第五次入宮——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它的最后歸宿地。
選自《報刊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