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瑪
臘月三十貼對子,收拾收拾過大年。對子即春聯(lián),在兩條大紅紙上用墨或金粉寫上吉利話。在中國,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有在門上貼春聯(lián)的習俗。在五代之前是沒有春聯(lián)的,人們只是將一塊長方形的桃木板釘在門上,說是能驅(qū)除邪魔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驅(qū)邪符號,或畫上兩個神: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
古書記載,這兩個人是上古時的一對兄弟,哥倆都有捉鬼的本領(lǐng)。他們住在東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樹下,在樹的東北方有一個大洞穴,叫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哥倆就是負責在洞口觀察群鬼的行蹤,一旦發(fā)現(xiàn)害人的惡鬼,立即用葦索縛起來,送去喂老虎。黃帝知道后非常感激,向他們行禮致敬,又令每戶在家門口立一塊桃木板,上面畫上兩人神像以御惡鬼。但年年畫像比較麻煩,后來有些人家,只在門口掛一塊桃木板,或在板上寫幾句吉利話。
據(jù)說五代時的后蜀國皇帝孟
昶(chǎnɡ)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他突發(fā)奇想,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的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別人再不敢動筆,孟昶只得自己寫了兩句: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jié)預(yù)示著春意常在。這就是我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聯(lián)。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tónɡ)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边@首詩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xiàn)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負的驅(qū)邪避災(zāi)的使命逐漸轉(zhuǎn)移給了門神,而桃符的內(nèi)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lián)”一詞的出現(xiàn),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有一年除夕前他頒布圣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戶查看春聯(lián)。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lián),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lián),朱元璋非常生氣,就詢問是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家人是殺豬的,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敝煸熬兔四脕砉P墨紙硯,為這家親手寫了一副春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他繼續(xù)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回宮時,又路過這里,見到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lián),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lián)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堂屋,要每天焚香叩拜。”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屠夫三十兩銀子。后來,“春聯(lián)”由此得名并逐漸推廣開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lián)成為了一個廣泛的概念,而且出現(xiàn)了很多“親戚”。根據(jù)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q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qū)Α笔琴N在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lián);“春條”是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fā)財”之類的吉利話;“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jié)時大家喜歡倒貼的“?!弊郑蛯儆谶@種“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