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鳳玉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和發(fā)展智力,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把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使德育落到實處。
一、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大綱要求:“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要教育學生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教育,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啟蒙教育……”其中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靈魂和核心,缺乏或忽視它都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教育。用數據說明問題的范圍很廣泛,并且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最有說服力,這是數學學科獨有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引入我國相當豐富的史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圓的周長計算涉及到圓周率的引入時,我介紹了我國南北朝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終于研究圓周率的情況。經過祖沖之多年的努力得出圓周率約為3.141592……的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的這一研究結果比印度數學家阿利耶毗陀早一百多年,比德國數學家奧托(1550-1605)早一千多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發(fā)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二、在數學教學中,教育學生厲行節(jié)儉
數學知識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知識,結合有關知識對學生進行節(jié)儉美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我在講授分數應用題時,特意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農民每次碾壓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機螺縫里的米有1/700,假設這個人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壓10次米,這個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學生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費這么多米!”學生算出后都驚訝地叫起來。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使學生懂得了節(jié)儉的重要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適時地在數學教學中與課外生活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例如,四年級學生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塑料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級所有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的數量。針對塑料垃圾袋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進行愛護環(huán)境的教育,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又如在教《百分數》時,我向學生介紹中國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積5%的土地,養(yǎng)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進行國情教育。通過舉例說明,學生在對百分數意義理解的過程中,懂得了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必要,從而產生了更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他們紛紛表示要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保護地球母親,為人類千秋萬代的生存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將來報效祖國。
四、在數學教學中,教育學生尊老敬老
現在大部分獨生子女,在長輩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往往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性,不懂得關心別人和尊敬長輩。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好吃好穿,不考慮別人;更有甚者,穿衣服要名牌等等,他們很少顧及到家長辛勤勞作的艱辛。為了教育學生,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出示:媽媽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塊,小明吃了其中的6塊,小明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設討論題:1、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吃,爸爸和媽媽分別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2、小明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爸爸和媽媽一共吃了幾分之幾,誰吃得多?為什么?3、如果你是小明,你覺得這樣分合理嗎?你會怎樣分這塊蛋糕?討論題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進行了傳統(tǒng)美德教育,尊老敬老等意識無聲地滲入了學生的心靈。教學活動使我體會到:只有在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數學教學從內容上看,德育內容相對少一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素,從實際出發(fā),切實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素質教育本質特征對教師的要求,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實踐證明: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就能夠使學生接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fā)展,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