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暉
中年以后,馬克·吐溫定居紐約,一方面靠創(chuàng)作獲取豐厚的稿酬,另一方面利用幾百萬美元的稿酬進行投資。
他把大部分錢花在印刷機的研制上,結(jié)果造出來的印刷機,只能印刷“馬克·吐溫”幾個字,令他血本無歸。馬克·吐溫心灰意冷,從此對投資慎之又慎。
一天,一個年輕人請求拜訪他,說是帶來了一個新奇玩意。出于好奇,馬克·吐溫接見了他。
年輕人怯生生地走進客廳,胳膊底下還夾著一個怪模怪樣的東西,他忐忑地說:“這是我發(fā)明的一種新裝置,有了它,即使距離遙遠的人們,也可以互相聯(lián)絡(luò)。”馬克·吐溫故意問道:“需要投資多少錢?”年輕人眼睛一亮:“我的公司剛成立,急需資金進行銷售和生產(chǎn),您只要投入500美元,就可以擁有一大筆股份?!瘪R克·吐溫從口袋里掏出100美元遞給他,然后婉言拒絕了他。
事后,有人問馬克·吐溫,為何放棄這筆數(shù)額不大的投資?馬克·吐溫回答:“第一,這個小伙子衣著簡樸,神色緊張,一看就不是生意場上的人,我怎么可能和他合作搞投資;第二,他吹噓的玩意兒那么神奇,而投資又如此之少,這也太離譜了。或許他是個貧窮的大學(xué)生,想從我這兒騙點錢,我倒寧愿送他100美元去買點書本。”
5年后,當(dāng)年那個年輕人創(chuàng)辦的公司已崛起于全美各大城市,他的產(chǎn)品如日中天地銷往整個歐美地區(qū)。這個年輕人就是貝爾,他胳膊下夾著的“新奇玩意兒”叫電話。曾給這個產(chǎn)品投資的人,都已成了百萬富翁。
馬克·吐溫感慨萬千,他說:“以往各種誘人的機會,都讓我掉進了萬劫不復(fù)的深淵。這個機會太樸素、太不像個機會了,以至于我錯失了它?!?/p>
餡餅背后是陷阱,真正的機會往往是樸素的。
摘自《家庭》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