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 Li
讀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的《紙房子》,隱隱不安,還好小說不長。書中講述四十余歲的劍橋女學者布魯瑪·倫農(nóng)在舊書店買了一本《艾米莉·狄金森詩集》,卻在過馬路時被車撞死。布魯瑪死后不久,與她有過露水情緣的男同事私自拆開了一個郵寄給她的越洋包裹。耐人尋味的是,包裹中是一本帶著水泥細屑、遍體鱗傷、陳舊不堪的約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陰影線》。
這本書來自哪里?這本書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遭遇?是誰,會郵寄出這樣一本書給已經(jīng)逝去的人呢?秉承著對文學八卦和愛情花絮的探索精神,布魯瑪?shù)哪型聺M心好奇地跨越大西洋,開始了對往事的追索。跟隨多明蓋茲的筆觸,大家又經(jīng)歷了一次《達·芬奇密碼》式的解碼過程,不斷破解難題,如拼圖般,一個奇特故事漸漸完整。
男主人公布勞爾——學識淵博而偏執(zhí)的藏書家,為書癡狂。多年前,蒙特雷舉行了一場作家聚會,布勞爾和布魯瑪相遇。這段相遇.布勞爾作為聚會的一次意外收獲,得意地向朋友提起,他說:“最棒的是我在那兒認識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英國學者,始終興致高昂、活力充沛,自信滿滿的女子,一開口就是引經(jīng)據(jù)典。這種人如果命中注定要死,最好的下場就是一邊讀狄金森、一頭被車撞上?!闭媸且徽Z成讖,激情的宣言竟然是對愛人無情的詛咒。
故事急轉(zhuǎn)直下,藏書家和劍橋女學者的戀情終止了,原因不得而知,似乎只有一本康拉德的《陰影線》成為這段戀情的見證。在受傷后離群索居的日子里,藏書家布勞爾將用畢生心血收藏的書在大西洋的偏僻海灘上筑起一間紙房子。令所有愛書人尖叫的是,紙房子是扎扎實實地用書筑造:所有的經(jīng)典作品、名家珍本,文學善本化成磚塊,被糊上水泥,一本本疊成新墻。直到有一天,布魯瑪寫了一封信,向布勞爾索討她在蒙特雷送他的書——她堅稱那本書對于完成她的康拉德研究論文不可或缺。其實這要求有些牽強,在任何一家書店都可購買到另一本(英文版或西班牙文版都不缺),或許,她純粹只是出于好奇,想測試這名曾經(jīng)與她在蒙特雷一夕狂歡,如今遠在天邊的男子,除了深深懷念她之外,是否也有本事為她赴湯蹈火。
收到布魯瑪?shù)男藕?,布勞爾的難題來了。真的要給布魯瑪找書嗎?但《陰影線》在哪里呢?在靠西邊的墻下嗎?在窗臺上嗎?還是砌在屋檐下?忽然地,布勞爾開始拿著榔頭敲敲墻敲敲窗,直到完整的紙房子滿是窟窿……書作為啟動探索之旅的線索,書的命運牽動著脆弱的神經(jīng),是嘆息、是掙扎,當男主人公茫然中開始敲打書墻尋找《陰影線》的時候,是為內(nèi)心對愛情的桎梏、恐懼尋找一個出口,是呀,這些自負的男女都困在自己的生活里。
某天,布魯瑪出車禍死去,而《陰影線》的包裹剛剛抵達,命運似乎就是這么冷酷,即使要支付生命的籌碼,也沒有獲準與真愛相認的機會。
編輯 孫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