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語文成績。而近三年的全國中高考作文命題中,話題作文、標題作文、材料作文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天我們就來“觸摸”一下材料作文的寫作。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寓言性材料、評述性材料、事件性材料、文學性材料等幾種。而文學性材料中的圖案、漫畫等是一個冷門。我們今天來探究一下圖畫材料作文的寫作。請看投影。
投影一:漫畫《旅游問答》
旅游問答 陳景凱
師:請大家認真觀察畫面,再簡要描述畫面。
生:這是一幅題為“旅游問答”的漫畫,畫面上是一個導游在領(lǐng)一群中年游客游覽“盧溝曉月”景點。導游問:“這兒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事件?”游客們的回答五花八門,叫人哭笑不得。
師:可以把“五花八門”的回答答明白一些。
生:一個說:“有人落水!”另一個回答:“不對,是發(fā)生過兇殺案?!苯又粋€說:“是一起車禍?!迸赃呉粋€若有所思:“好像是飛車搶劫案。”真可謂五花八門,沒一人答中要領(lǐng)。
師:把握了畫面內(nèi)容,下面就讓我們選取突破口來挖掘確定文意。要點是:通過意象(形象)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及意外(形象)之間的關(guān)系來確定文意。
生:我認為,這幅漫畫的寓意是,通過諷刺這群中年游客的淺薄無知,提醒人們不能忘記悲慘的歷史,不能忘記國恥。
師(贊許地):說得好!那么誰能說說“盧溝曉月”的背后隱藏著一段怎樣的悲慘歷史呢?
生:1937年7月7日凌晨,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的日本軍隊,借口一個士兵失蹤,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內(nèi)搜查,遭到中國駐軍二十九軍的嚴厲拒絕。于是日軍就發(fā)動了炮擊,二十九軍被迫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這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
師:對!把握了這一歷史事件,我們下面的剖析、闡發(fā)就有了一個具體的“抓手”。接下來是議論生發(fā)的主體部分,請大家思考行文的思路,注意與漫畫材料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切照應。
(學生思考片刻后交流發(fā)言)
生:可以引用古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來進行理論闡述。
生:可以運用例證法——日本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以啟迪國人。
生:還可以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如日本不忘廣島、長崎遭原子彈襲擊的歷史與報紙上南京市民漠視“南京大屠殺”的報道,正反對照,促人警醒。
師:我還補充一點,革命導師列寧說過的一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也可以用一用。
生:揭示文章的觀點時,也要注意“扣”漫畫材料。比如:我們要不忘歷史,牢記國恥,請別再鬧出“盧溝橋一帶發(fā)生過什么車禍、搶劫之類”的笑話了。
(學生們會意,教師點頭稱好)
師:在設計這堂課時,我試著寫了一篇下水文,下面請大家評頭品足。
慘痛的歷史怎能淡忘
有一幅題為《旅游問答》的漫畫,實在發(fā)人深思。
畫面上,是一個女導游領(lǐng)著一群成年游客游覽“盧溝曉月”景點的情景。女導游問:“這兒曾發(fā)生過什么?”游客們一個個擰眉思索。片刻后,一個答:“有人落水!”另一個答:“哦,是撞車?!庇忠粋€反駁:“不對,是兇殺案?!迸赃呉粋€猜測:“好像是飛車搶奪!”另外幾位正苦思冥想,一時不得其解。
看完此畫,筆者不禁感到心上像壓了一塊巨石:慘痛的歷史怎么這么快就被人淡忘了?
只要稍微懂點歷史的人就應該知道:71年前的7月7日,在盧溝橋,日本軍國主義啟動了全面侵華的戰(zhàn)爭機器。早在1937年的6月,日軍在北平城西南的盧溝橋(即原宛平城西)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夜詭稱一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盧溝橋附近的宛平城內(nèi)搜查,被當?shù)刂袊v軍第二十九軍拒絕。日軍遂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fā)起進攻,二十九軍被迫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從這一天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災難深重的中華兒女開始歷經(jīng)長達8年的血與火的“煉獄”!
關(guān)于盧溝橋事變的知識,早已收進小學課本;關(guān)于盧溝橋事變的史實,也先后被譜成歌曲傳唱、拍成電影公映。這些成年人模樣的游客怎么會忘得一干二凈,甚至還荒唐地猜測此地發(fā)生過劫案、命案呢?
革命導師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边@里的“過去”,應該指的是不堪回首的“過去”,代表的是讓國人銘心刻骨的歷史。歷史是一部教科書,書中輝煌的記載足以增強后來者的民族自豪感,而書中那些慘痛的記錄更是彌足珍貴的講義,它有如黃鐘大呂,撞擊出振聾發(fā)聵的清音。時刻溫習歷史,臥薪嘗膽,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前途和未來都是無可限量的。在這方面,東瀛日本這個彈丸小國卻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日本在“二戰(zhàn)”中覬覦亞洲,饕餮中國,這戰(zhàn)爭瘋子犯下了滔天大罪;而美國為了迫使日本臣服,于1945年8月6日、8月9日先后在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又使得日本一時成了“受害國”。日本人不忘國恥,為永志紀念,先后建立了廣島、長崎紀念遺址,全面搜集并刻錄遇難者名單。每臨“國恥日”,舉國哀悼,這血寫的歷史無疑也在日本教科書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比日本人的“銘記歷史”,我們國民的大腦里存儲了多少珍貴的歷史信息?“八·一三慘案”、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731”、岡村寧次、東條英機……這些與“抗戰(zhàn)”、與國恥密切相關(guān)的事件和人物,還有多少人能準確無誤地加以詮釋?據(jù)報載,南京市民中已有一定數(shù)量的人對71年前那場日寇對中國軍民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漸漸表現(xiàn)出漠然與平淡。歲月的潮水也許能漫平記憶的沙灘,但慘痛的歷史卻怎能淡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蔽覀兝斡洃K痛的歷史,并不是為了記住既往仇恨,煽動民族情緒;而是“以史為鑒”,不忘國恥,砥礪斗志,振興中華。那么,就讓我們從別再鬧出“盧溝橋一帶發(fā)生過某某兇案”的笑話開始吧,多讀點歷史,做一個有品位、有責任感的中國人。
生:老師的文章,標題就是論點,十分醒目,整個行文是按引論——本論——結(jié)論三部分展開的。
生:老師的文章例證、引證、正反對比論證用得很妥貼。
生:這篇下水文很有特色。歸結(jié)起來,就是:觀點來自材料,闡發(fā)時緊扣材料。
生:我覺得教師引述盧溝橋史實時,文字寫多了一點,可以簡潔些。
師:謝謝大家的評價。明確了圖畫材料作文的寫作要領(lǐng),又參讀了老師的粗糙之作,下面就請大家走進“實彈演練”的靶場。請看投影。
投影二:漫畫《從眾之誤》
從眾之誤 黃遠林
師:看圖,弄清以下幾個問題:①畫面上描述的是什么內(nèi)容?②為什么會出現(xiàn)從眾之誤?③從眾有哪些弊害?④怎樣療救從眾之誤?
生:畫面上是“馬踏飛燕”的造型。畫面左邊的人認定它是“鹿”,右邊的人開始堅信這是“馬”。但后來由于左邊喊“鹿”的人越來越多,喊聲越來越響,因而右邊的人開始懷疑、動搖,最后就“從眾”了。
生:我認為他的從眾是缺少思考,沒有主見。
生:還有,他缺乏立場,不敢堅持真理。
生:從眾的弊害顯而易見,那就是顛倒是非,歪曲真理。
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從眾還可能玷污社會風氣。
師:那么,如何對癥下藥,逐步消除呢?
生:我認為,平時要多多學習,遇事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生:要捍衛(wèi)正義,堅持真理,像屈原、莊子那樣超凡絕俗,不同流合污,一意堅守。
師:論述、闡發(fā)需要論據(jù)這個“可炊之米”。下面讓我們各顯神通,共同整合出一組論據(jù)。
(學生七嘴八舌發(fā)言,教師補充介紹后,用投影顯示)
投影三:
①屈原“舉世混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無獨醒”,不隨波逐流,保持高潔的人格;莊子清高孤傲,不與權(quán)勢合作,如一棵看守心靈月亮的孤獨的樹;②現(xiàn)實生活中賭博、買碼者眾多,趨之若鶩,玷污社會風氣;③一女子攀上高樓欲輕生,過往市民駐足觀看,若待宰的蠢鴨,暴露出國人的冷漠、麻木;④法國自然科學家約翰·亨利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將一些毛毛蟲排成一個圓圈,中間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毛毛蟲只是一個接一個地跟著前面的爬行,而沒有一個爬向食物,直到全部餓死??茖W家認為,這就是毛毛蟲缺乏個性的“從眾心理”。
教師小結(jié):本節(jié)課我們著重“點擊”了圖畫材料作文的寫作要領(lǐng),也明確了《從眾之誤》的寫作思路。下一堂課,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快速寫作的時間。愿每一位同學從容發(fā)揮,寫出自己滿意的作文。
董新明,湖北松滋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優(yōu)秀教師,發(fā)表論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