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改萍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造性、明顯的時代發(fā)展性。信息技術課在一開始就明確了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教師應成為計算機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必須了解運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必須掌握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解放學生的學習。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的和理念
1.提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yǎng)。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fā)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yǎng)的公民。
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契機,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資源,為高中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件條件和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既關注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3.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關注不同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均衡性,在達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fā)展。
4.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實踐。
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fā)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信息技術教育需要關注的內容
1.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影響
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將塑造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教師必須首先明白技術對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挑戰(zhàn),才可能設計出高效的信息技術教學。
2.信息技術課的課堂
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應在培養(yǎng)目標上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的信息技術課堂也必須是多樣化的。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是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過程。
3.建構理論中的問題——情境學習
問題情境教學法又稱“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從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問題解決以達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系。它以問題導入新課,又以問題作為主線展開教學,并通過解決問題來串聯(lián)知識技能和方法,因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實施問題教學法的關鍵。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設置問題要遵循啟發(fā)性原則——問題的設置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目的性原則問題的設置要緊扣教學目標和要求:重點性原則——問題的設置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適應性原則——設置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并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層次性原則——問題的設置應當是循序漸進的;新異性原則——問題的設置要有新鮮感、有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我們需要明確,教學不等于問題“滿堂飛”,因為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都是基于情景的,問題若被置于正在進行的活動情景中,就能被最為有效的解決。另外,還要求學生也增強問題意識,既樂于鉆研和探討教師和教材中設置的現(xiàn)成問題,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自己提出問題,進入自主的學習狀態(tài)。
三、信息技術教學要解放學生的學習
1.在實踐中生趣,在興趣中延伸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問題的引入和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引人入勝的開題,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同時教師一定要在興趣中延伸,鼓勵學生去嘗試,嘗試的主要形式有“五個一”,即猜一猜、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議一議。
采用嘗試成功教學法,教師對學生嘗試中的思維方向和可能產生的問題要有預測和對策,要肯定學生敢于嘗試的欲望意識,并重視嘗試過程的積極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在情景中“賽”,在交流中“跑”
筆者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極好的信息技術課設計:
中學信息技術課中《畫圖》一節(jié),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開場白:老師問:“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公園呢?”
有的學生說:“杭州濕地公園”
有的學生說:“蘇州公園?!?/p>
有的學生說:“北京香山公園?!?/p>
老師問:“那里好玩嗎?你們喜歡嗎?”大部分學生說:“特別好玩?!?/p>
老師又說:“那我們每位同學在電腦里建一個春游樂園,看誰的樂園最吸引人,老師和同學們就去誰的樂園春游,好嗎?”
比賽進行得很順利,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產生了問題。這樣學生在良好的情景中認真學習,在下面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實際研究中,學生一直是主動參與問題——在情景中學習的。小結如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2)自主探究,自我評價。
(3)合作學習,組員互評。
(4)建構知識,師生共評。
(5)拓展運用,反思創(chuàng)新。
3.在團結中“幫”,在互助中相“長”
上面的第3點,充分反映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集體合作。
在現(xiàn)代教學中,信息由單向交流擴展到雙向交流以至于多向交流。因此讓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聯(lián)系與信息反饋能夠在多層面、多方向上展開,我們必須引入合作討論的機制。
小組合作討論可以讓學生在平等的氣氛中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助于更加廣泛、深刻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生的討論:一要消除學生的顧慮,創(chuàng)設友好的氣氛;二要選好討論題,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展開討論;三要針對學生在獨立學習中和共同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思路、啟迪方法,合理地設置認識的階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討論解決疑難。
4.在參與中“學”,在學中“參與”
現(xiàn)代認知學派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學生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既要遵循思維規(guī)律組織教學,還必須把認知規(guī)律教給學生,讓他們能夠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
(1)參與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不宜過細,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余地,通過思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在學習中就有了積極性和動力。
(2)參與實踐。
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信息技術課堂更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從不會“學”到“會學”,從“會學”到“會用”,實現(xiàn)了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素質”的轉變。
(3)參與討論和創(chuàng)新。
教師要善于做學生創(chuàng)新的引路人。在課堂上,并不需要教師告訴學生“你要創(chuàng)新”,而應進行適時的引導。要相信,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力是驚人的。當老師幫助學生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契機,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蓬勃而出,創(chuàng)新行為就會迅速體現(xiàn)。
(4)參與展示。
學生在完成了設計之后,最得意的莫過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設計的作品。這時,就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空間,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間。
(5)參與評價。
在展示學生作品時,教師要參與評價,學生更要參與評價,不僅要評價別人的作品,也要評價自己的作品,在評價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觀的認識,提高自我認識水平。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真正體現(xiàn)教為學服務這一教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