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華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強(qiáng)調(diào)了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就存在不同。為此,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最為現(xiàn)實的意義就是要解決非語言交際的文化沖突問題。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交際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2—0049—01
1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了解了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之間的關(guān)系以后就不難理解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掌握的交際工具只是外語,他們比較注意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和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易忽略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結(jié)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頻頻發(fā)生。其實,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大,在語言交際發(fā)生障礙時其代替、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則更不可低估?;魻栐谒拿稛o聲的語言》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多年來。我一直從事選撥和培訓(xùn)出國的政府人員和商界人士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在和外國人交往中遇到困難的原因往往是我們對跨文化交際的了解甚至微?!M(jìn)行有關(guān)別國的語言、歷史、政治和習(xí)俗方面的培訓(xùn)只是整個培訓(xùn)計劃的第一步。介紹世界各國非言辭性語言(nonverbal language)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非言辭性語言存在于世界各國和每個國家的不同群體之中。我們盡管每天都在使用無聲語言(silent lan—guage)。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對這種無聲語言的了解卻是模糊不清的?!?Edward T.Hall,1973;Introductlon)霍爾非常注意非語言交際的隱蔽性(invisible aspect),他用“無聲的”(silent)來描述這一特征。
2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研究的重點是文化差異
我們進(jìn)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和教學(xué)的目的是幫助對外交往人士和外語學(xué)習(xí)者在跨文化交際和外語學(xué)習(xí)中排除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的干擾,因此重點也應(yīng)當(dāng)放在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上。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語言差異的比較時列出了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彼此不同,第二種情況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還有一種情況是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蔽覀冊诳缥幕钦Z言交際研究中注意的也應(yīng)是這幾種情況。
2.1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有別
這種區(qū)別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2.1.1含義相同,行為有別
例如:表示不知道、為難、不贊成或無可奈何等含義時,中國人的習(xí)慣是搖頭或擺手,英語國家和許多西方人則喜歡聳肩。
2.1.2行為相同,含義有別
這是非語言交際行為中的“假朋友”,即“貌合神離”的行為,在理解和仿效中最易出問題。例如:英語國家的“OK”手勢已為中國人所熟悉。許多人動不動就說“OK”或做一“OK”手勢,但并不知道其準(zhǔn)確含義,更不了解文化不同含義也復(fù)雜多樣。OK起源于兩種說法:一說來自美國第八任總統(tǒng)Marlin Van Buren的擁護(hù)者組織的O.K.(=Old Kinderhook)Club.Kinderhook是Buren 的出生地。這些擁護(hù)者高喊O、K表示一切順利。另一說認(rèn)為來自au correct兩個英文字的頭一個字母。不管來源可靠性如何,其含義是清楚的;順利、不錯、承認(rèn)、許可等。但文化不同,OK這一手勢的含義也可能有別。如:中國人習(xí)慣表示的是“零”:法國人表示的是“零”或“無”;日本人表示的是“錢”;某些地中海國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臘等國OK手勢則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污穢動作。
2.2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
有些動作在中國漢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種含義。在別種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在中國人中有人在談話或作報告時常常有一種下意識的動作;兩手相鉗,兩個拇指互相撮動。做這一動作并不表示任何含義,最多只是一種悠閑自得的表現(xiàn)而己。然而,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一動作卻含有“洋洋自得”、“閑極無聊”、“緊張不安”、“極其無趣”或“煩躁不安”等多種含義。反之,勾肩搭背、挽著胳膊在中國人視不同關(guān)系。含義各不相同;男女之間表示戀人;同性之間表示親密友好:子女對父母或年少者對年長者挎著胳膊表示的是長少之間親密之情或子女對父母或少者對長者的關(guān)心、幫助或尊敬。在英語國家,這一動作則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戀人或青年異性朋友之間。多與性或戀情有關(guān)。所以漢文化的含義要多得多。
2.3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
有許多姿勢、動作只存在于某一種或某些文化之中。在其它文化中卻不存在。例如:英語國家的人有不斷轉(zhuǎn)動手上戒指的動作,表現(xiàn)出的是情緒緊張或不安。許多港臺人現(xiàn)在也有這一習(xí)慣。中國大陸現(xiàn)在也有不少人戴戒指,但尚無這一動作。如果有人做這一動作,別人可能以為他在“顯富”。反過來,中國人過去對姿勢的要求是“行如風(fēng)、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現(xiàn)在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也就是,坐姿要端正,站姿要正直,走姿要輕松和莊重。還有晚輩在長輩面前、下級在上級上面前的姿勢要求。西方英語國家對姿勢就沒有這么嚴(yán)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