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秉安
在新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如何提高思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把握好“六化”,即興趣化、最優(yōu)化、生活化、主體化、科學化、創(chuàng)新化。
一、尋找“興奮點”,促學生學習興趣化
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尋找“興奮點”。老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廣泛搜集、積累各種素材性課程資源,生動的文學、歷史、科學故事,各種有趣的問題,發(fā)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尋味的典型事例,能開闊學生視野的材料……以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如我在講《民族和睦大家庭》一節(jié)時,其中“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線開通”等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時事性知識。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動的錄像畫面制作了課件,使抽象的教材內容形象化,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二、抓住“情感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最優(yōu)化
運用情感功能來優(yōu)化教學,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主題。思品課教學也同樣要努力追求一種感情的抑揚頓挫,或奔騰似江水、或舒緩如小溪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要使課堂教學富有“人情味”,充滿“活力”,師生之間建立純潔的情感關系至關重要,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去親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博得學生的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尋找“結合點”,體現(xiàn)教學內容生活化
課程標準強調,通過思品學習讓學生初步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愛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這就要求我們思品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尋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學生熟悉、貼近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說明。如我在講“環(huán)境污染與破壞”一節(jié)時,就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①某地一小型私營工廠老板見利忘義,不顧周圍群眾的反對,將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雙方矛盾激化。如果你是當地群眾中的一員,你如何解決?②我們縣的主要工廠分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有那些?這些工廠對環(huán)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的情緒就高漲起來,看書、討論、踴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四、重視“生命點”,發(fā)揮學生主體化
思品課堂教學一定要改變教師唱“獨角戲”、搞“一言堂”的現(xiàn)象,把課堂還給學生。可以通過情境設置,運用“讀、議、講、練”等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互動交流。“讀”就是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定時間,指導他們讀材料、讀標題、讀插圖、讀重點段落,從而理清知識結構,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題。“議”就是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學習。“講”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插圖,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講解,圖文結合,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對學生討論中不能解決的重點、難點進行解析?!熬殹本褪窃谧詫W、討論、講解的基礎上,對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題目進行練習。
五、發(fā)現(xiàn)“閃光點”,凸顯教學方法科學化
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理解、方法失當是正常的。如果教師處置得當,引導有方,錯誤也能成為新的“閃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積極引導,將學生的錯誤作為跳板,由此及彼,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分析探究,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六、立足“知識點”,促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化
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師要勇于揚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立足“知識點”,大膽選用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教法,如時事辯論會、主題演講比賽、課堂分組討論、情感體驗活動等。在講述“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一節(jié)時,我就采用課堂辯論的形式來教學。我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并圍繞相關內容搜集資料,課上把全班同學分成正方、反方和裁判方,以“我國到底是資源大國還是資源小國”為題進行辯論。因為資源問題是思品課中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必須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我也參與其中,進行適時的點撥、必要的引領,還在關鍵處提供資料支持。最后對辯論活動進行總結,對辯論過程中學生的錯誤認識予以糾正,促進了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