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軍
〔關鍵詞〕 學習興趣;好奇心;
問題;活動原理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1(B)—0040—01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是進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能夠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搞好課堂教學至關重要。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有以下五種策略。
以奇激趣初中學生對任何事都充滿了好奇之心,老師可以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理,在課堂上提一些比較奇特、巧妙的問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先問學生:“三根木棒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在大多數學生認為可以時,老師可拿出三根木棒進行演示。當學生看到老師居然用三根木棒拼不出一個三角形時,會感到十分驚訝與好奇。此時老師再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尋找三根木棒在什么情況下能組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組不成三角形,學生便會覺得十分有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以問激趣問題可以激發(fā)人們征服它的欲望。老師在引入新知識時,可以結合實際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
如,在講“正負數”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首先提出三個問題:①白銀市去年冬某天的溫度為-3℃~5℃,它的確切含義是什么?這一天白銀市的溫差是多少?②小明爸爸做服裝生意,他二月份的盈利是2000元,可三月份的盈利卻是-200元,這里的-200元的含義是什么?③2006年我國花生產量比上年增長1.8%,油菜籽產量比上年增長-2.7%,這里的-2.7%代表什么意思?這三個問題一提出,學生便發(fā)現問題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數——負數,教師再因勢利導便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以美引趣數學中充滿美的因素,不論是優(yōu)美的幾何圖形,還是簡捷的計算公式,都可以給學習它的人一種美的享受。尤其是圖形中的對稱、公式中的類比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數學中多種美的因素。
如,講“成比例線段中黃金分割”一課時,可以給學生舉一些自然界中體現黃金分割的例子:人體雕塑各部分的比例是成黃金分割的;自然界中不少植物的花是五個瓣,我們的國旗是五角星;一個獨唱演員演出時,當他站在舞臺前沿的黃金分割點位置時,才會有最佳的視覺效果和演出效果;埃及的金字塔已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征,它的設計也是巧妙地運應了黃金分割……從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以動激趣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要充分運用活動原理,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教學過程的討論。為了給他們的“敞開說”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可以把前后相鄰的四名學生編成一組,在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后,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在小組里發(fā)言積極、活躍,有爭有論,有時教室里好像有點“亂”,但這種“亂”卻一改過去學生被動聽講、課堂氣氛呆板的局面,特別是差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參與意識。
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的應用”時,有一個關于制作彈簧秤的操作實驗,老師可以讓四個學生為一組相互協作,先分別測量并記錄彈簧原來的長度和掛上重物后的長度,再計算出彈簧的長度y(厘米)和重物的質量x(千克)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用這個制作好的彈簧秤來測量一個小物體的質量。實驗完成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不但參與了實驗活動,而且還積極地進行了交流和發(fā)言,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
以變引趣一題多變,往往也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生做了例題“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一題后,教師可對例題進行如下變化“求證: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線相等;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相等”。學生便可仿照上面例題進行證明,既輕松解決了問題,又發(fā)現了這幾個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了對這類題目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而能力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