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梅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1(B)—0030—01
新課改要求教育者關注過程,注重實踐,使學生學有所長,就語文教學而言,要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教育者就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更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下筆者結合課程改革提倡的新理論新方法談談如何走好“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這兩步妙棋。
一、 課堂教學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拘泥于教材,很少去觸及作品的另一面,從而抹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局限了他們的發(fā)展性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拘泥于教材,不怵名作,大膽質疑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因而,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是每個教育者應有的共識。
當上《麻雀》一文時,讀到“我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這最后一句時,我問學生:“由此可見屠格涅夫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很自然地答道:“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我微笑不語,稍稍停頓之后又問:“他一走,小麻雀是否真正得救了?”教室里爭論聲四起:“小麻雀不會飛,它會被大雨淋死的?!薄八鼤焕销椀鹱叩??!睗u漸地,小麻雀不會真正得救的觀點占了上風。我一邊聽,一邊贊許地點頭,隨機又問:“屠格涅夫‘走開對嗎?”“不對,他只是被老麻雀偉大的母愛所感動,但他不是一個真正愛護動物的人。”“你若是屠格涅夫,你會怎么做?”“我會從樹上找到鳥窩,把小麻雀送回它的家”。學生的回答,使我倍感欣慰。心靈的啟迪,自主思考的樂趣在這一問一答中已盡情顯現。
(二)化難為易,隨機作文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的機會是很多的,只要教師善于把握好契機,巧創(chuàng)情境,讓學生隨機作文,就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訓練中不斷提高寫作水平。教學《獵人海力布》一文時,學生被海力布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所感動。當讀到他變成了一塊僵硬的石頭時,許多學生眼含淚花,看到此情景,我停止了講解,說:“老師和你們一樣,都不愿海力布變成一塊石頭,能不能讓海力布復活呢?誰能使他復活呢?”“孫悟空”、“如來佛”、“哪吒”,學生七嘴八舌地嚷嚷開了?!昂?,既然大家不愿海力布變成石頭,那你們就用自己的筆,努力讓他復活吧!題目就叫《海力布的復活》?!睂W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很快寫出了優(yōu)秀的文章。
二、課外實踐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需要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符號為形象,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去感受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
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而又不可思議的“笑話”:北京某校教師問學生面包是用什么做的,學生回答是用面粉做的。再問面粉是怎樣得來的,學生說是從商店買來的。他們之中竟十有八九不知面粉是麥子磨成的,更不知小麥為何物,產自海洋還是陸地,成為“不問耕耘,只知收獲”的新一代,這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敗筆。如果學生有到農村觀察莊稼生長的體驗,就不至于鬧出這樣的“笑話”。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讓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是多么的重要啊!
總之,“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對孿生兄弟,只有將二者潛在的契機有機結合,才能使語文教學血肉豐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